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黔南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其耐药情况,为产ESBLs细菌的监测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产ESBLs细菌药敏实验采用稀释法.结果:184株产ESBLs细菌对所有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对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分别大于71%和64%,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大于92.3%.结纶:黔南地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类、第二、三代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一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4年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78株,经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ioMerieux)Vitek60细菌鉴定仪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dC。结果本组78株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dC的菌株有59株(75.6%)。结论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dC是本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国内首次报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中检出aadC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临床分离的88株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用Kirby-Bauer(K-B)药敏试验分析88株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3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敏感性,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别扩增常见的8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结果这88株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同时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耐药的有19株,占21.6%(19/88);同时对这3种抗生素都敏感的有12株,占13.6%(12/88);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2%,69.3%和58%,敏感率分别为70%,22.7%和23.9%。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ac(3)-Ⅰ和ant(4′)-Ⅱ未检测到;其余6种基因中,aac(3)-Ⅱ,ant(2″)-Ⅰ,aac(6′)-Ⅰ,aac(3)-Ⅲ,aac(3)-Ⅳ和aac(6′)-Ⅱ)的检出率分别是2.3%,5.7%,8%,11.4%,11.4%和12.5%。结论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携带率不是很高,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却很严重。  相似文献   

4.
80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80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MH平板法测试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技术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80株大肠埃希菌呈现多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7.5%-80%之间,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c(3)-Ⅱ、aac(6’)-I、ant(3”)-I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20%、30%、32.5%、20%。携带1种或1种以上基因的菌株有65株(81.25%)。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超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G-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多,其耐药的机制多为细菌产生了质粒介导的超广谱的B-内酰胺酶,它能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等单酰胺类抗生素,并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呈交叉耐药。该酶也可以通过质粒的转移使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各种常用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最低抑菌浓度(MIC),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应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同时检测了各抗生素的MIC。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相对耐药性较低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kacin、头孢类抗生素Cefepime、碳青霉烯类抗生素Imipenem耐药率分别达到24.88%、27.91%、27.9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呈较普遍耐药性,治疗此类细菌感染宜参考实验室的细菌药敏结果以及相应抗生素的MIC值,选用敏感性相对较高的氨基糖苷类或碳青霉烯类。  相似文献   

7.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日趋严重,明确细菌对当前应用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并不断有新的耐药机制出现。本工作针对餐饮从业者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喹诺酮类与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相关性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振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49-3250
目前,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研究重点放在了降低毒性,抗耐药菌方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修饰酶是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本文对氨糖类抗生素的修饰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特点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卡那霉素6种抗生素对23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结果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对23株铜绿假单胞菌MIC50、MIC90均为256 mg/L,耐药率分别为100%和91.3%。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妥布霉素及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6.6%、65.2%、69.6%和78.3%。23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4种修饰酶基因,其中aac(3)-Ⅱ基因型12株,aac(6′)-Ⅰ基因型11株,ant(2″)-Ⅰ基因型6株,ant(3″)-Ⅰ基因型9株;12株菌株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基因型,1株菌株同时具有4种基因型。结论成都地区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高,主要有aac(3)-Ⅱ、aac(6′)-Ⅰ、ant(2″)-Ⅰ和ant(3″)-Ⅰ四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阴沟肠杆菌耐药性与AMEs及BLa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存在状况,给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icroScan微生物鉴定系统Neg Combo Panel Type 21阴性复合板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析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及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结果20株菌均呈严重多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耐药率5.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50.0%,对包括3、4代头孢在内的其他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90.0%~100.0%,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20株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未检出aac(3)-Ⅲ和aac(3)-Ⅳ基因;19株(95.0%)菌检出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TEM和DHA基因阳性率均为70%,9株菌(45.0%)同时检出TEM和DHA基因,未检出SHV、OXA、PER、VEB和GES基因。结论广州地区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DHA型质粒AmpC酶基因和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高,在介导细菌耐药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型技术,对肠球菌进行基因分型,探讨RAPD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并探讨肠球菌的基因分型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对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4株肠球菌进行RAPD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RAPD分型结果显示,经优化的RAPD分型技术能有效地对肠球菌进行基因分型,分型率为100%。64株肠球菌根据扩增片段的差异分为8种基因型。以Ⅰ、Ⅱ、Ⅲ、Ⅶ型为主,共占81.4%。Ⅰ、Ⅷ型具有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Ⅳ型具有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Ⅲ、Ⅶ具有对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Ⅱ、Ⅴ、Ⅵ型具有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敏感。结论RAPD分型技术是一种特异、敏感、简便快速、分辨力强、分型率高、重复性好的分型方法。可有效地对肠球菌进行基因分型,并且肠球菌的RAPD分型与其耐药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革兰阴性杆菌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调查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 建立检测AMEs基因的PCR法,检测临床分离的20株革兰阴性杆菌9种AMEs基因。结果 2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6株检出AMEs基因(30%),同一菌株可产生2种以上AMEs,且不同菌株产生的AMEs有很大差异。3株表型为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但检出AMEs基因;8株表型为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但9种AMEs基因检测为阴性。本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的aac(3)-Ⅱ、大肠埃希菌的Bile(6’)-Ⅰ、铜绿假单胞菌的aac(3)-Ⅱ和ant(2”)-Ⅰ基因已成功注册GenBank。结论 产生AMEs是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之一。不同菌株产生的AMEs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07-2009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1年发现了第一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后,MRSA已成为全球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MRSA由于携带了mecA耐药基因,不仅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而且对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是现有抗生素难以控制的医院感染菌[2].因此,快速、准确检测是控制MRSA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相当复杂,其中以产生钝化酶为主,近来对其研究较多,尤其是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三种主要钝化酶即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氨基糖苷类核苷转移酶的作用底物、作用位点、常见耐药细菌、编码基因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分布.方法:采用Kirby-Bauer(K-B)纸片法检测38株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4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应用PCR方法检测这38株菌6种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Ⅱ、aac(6′)-Ib-cr、ant(2″)-Ⅰ、ant(3″)-Ⅰ.结果:38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阿米卡星28.9%,奈替米星39.5%,庆大霉素76.3%,妥布霉素76.3%;aac(3)-Ⅱ、aac(6′)-Ib-cr、ant(3″)-Ⅰ、ant(2″)-Ⅰ阳性率分别为63.2%,36.8%,10.5%,2.6%.未检测出aac(3)-Ⅰ与aac(6′)-Ⅱ基因阳性菌株.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以aac(3)-Ⅱ、aac(6′)-Ib-cr基因为主,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有一定的联系.临床抗感染过程中应该注重耐药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玲  马君玲  郭炜 《新疆医学》2009,39(7):43-44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肠球菌氨苄青霉素耐药株和氨基糖苷类高耐药株逐渐增多,已使肠球菌所致重症感染的治疗成为临床棘手问题之一。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来治疗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如青霉素、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联合使用,但氨基糖苷类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在临床上是否有效,则取决于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高水平筛选的药敏是否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洋葱假单胞菌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它各种抗生素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8株洋葱假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并比较10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洋葱假单胞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青霉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安曲南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97%耐药,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单用相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所提高,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则无显著性变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率最高,复方新诺明的体外抗菌活性低于喹诺酮类。结论洋葱假单胞菌感染治疗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严重感染可选用B一内酰胺I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与喹诺酮类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情况分析。方法 72株单核李斯特菌分别由血培养分离培养并经Vitek 2-Compact检测确认,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临床常用11种抗生素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率为95.8%(69/72),并出现多重耐药株。耐复方新诺明菌株最多为71株,其次为耐克林霉素62株、环丙沙星3株、红霉素2株、利福平2株、四环素1株。耐受2种抗生素有60株,耐受3种及以上抗生素有5株。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作为单核李斯特菌引起血流感染的首选药物,氨基糖苷类类抗生素可作为二线的选择药物。而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利福霉素类,在临床使用中需谨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方法:应用西门子MicroScan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临床分离得到的4500例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8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5种l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外排泵adeABC基因系统。结果:4500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检出adeB外排基因、armA和aac(3)-I、aac(6')-I、ant(3″)-I基因,其余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4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出率很小。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与细菌产生的adeB外排基因、armA这一种16S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I、aac(6')-I、ant(3″)-I这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0.
半合成新抗生素——依替米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一类新药依替米星是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独立研制发明的抗感染新抗生素。该抗生素抗菌谱广,抑菌杀菌力强,对临床分离的多种耐药菌(包括MRSA)显示良好的抗菌作用,毒副作用小,临床总不良反应率低,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新品种。 1.根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化学修饰的构效关系,在其分子结构中2-脱氧链霉胺的1-N位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新衍生物,往往较母核的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