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类T细胞表面具有红细胞(erythr-ocyte,绵羊红细胞和某些动物以及自身红细胞)的受体(recepter)即E受体(ER)。人类E玫瑰花的形成,是人类T细胞表面的E受体与上述的红细胞表面配体(Ligand)的结合。T细胞E受体对红细胞配体的亲和力有高(high)、有低(low),因此有人将人的T细胞分为高亲和力E受体T细胞(T_(ERH))和低亲和力E受体T细胞(T_(ERL))。T_(ERL)是指在“最佳条件”下形成玫瑰花的T细胞;T_(ERH)是指在“次佳条件”下形成玫瑰花的T细胞。“最佳条件”和“次佳条件”的差别,一是玫瑰花形成过程中玫瑰花形成细胞(T细胞)和玫瑰花指示细胞(红细胞)的比例,“最佳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对18名(男7,女11,年龄47-77)骨髓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了免疫学、细胞化学及形态学方法研究。用玫瑰花形成方法检测了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发现有绵羊红细胞受体.C_3受体和IgG、IgMFc片段(Fc_G 、Fc_M)的受体及小鼠红细胞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表面免疫球蛋白(sIg)和胞浆免疫球蛋白(cyIg),用细胞化学反应检测玫瑰花形成细胞  相似文献   

3.
参与人T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的大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系统内,细胞粘附分子能够增强依赖受体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功能以及淋巴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再循环也有重要作用。人T细胞与人红细胞形成自身玫瑰花结已证明是粘附分子CD2和其自然配体-LFA-3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所致。它们与细胞粘附、胸腺细胞的成熟和T细胞非特异性激活有关。玫瑰花结的形成仍不失为鉴定和分析与T细胞功能有关的重要蛋白质分定和分析与T细胞功能有关的重要蛋白质分子的良好模型之一。最近几年的实验研究证明,除CD2和LF-3外,还有其它分子参与了玫瑰花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早在1970年Coombs发现人的部分淋巴细胞在适当条件下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形成玫瑰花结,即E玫瑰花,而且其形成并不依赖于淋巴细胞上的Ig受体。1971年Lay等人鉴定出T淋巴细胞上存在着一种SRBC的受体,即E受体。羊红细胞正是通过E受体吸附到淋巴细胞膜上。由于E受体只存在于T细胞上,故Lay等提出E受体是T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从此,E玫瑰花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免疫生物学,特别是T细胞亚群的研究中,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露及这些标志物在细胞亚群功能性状鉴定中发挥的作用已成为极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T细胞具有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这一表面标志物可用于总T细胞群的鉴定。体外T细胞功能测定中已经证明具有T细胞功能的细胞主要是形成E玫瑰花的细胞群,因此这一标志物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但是不能认为T细胞就是具有E受体的细胞。虽然我们知道所有具有T细胞功能的细胞都位于E玫瑰花细胞群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E玫瑰花细胞必定是T细胞。目前已知某些T细胞结合E的亲合力大大低于  相似文献   

6.
1970年,Coombs等报告,人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SRBC)形成自然玫瑰花结(E玫瑰花)的现象和淋巴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的受体无关。同年,Brain等报告,E玫瑰花的形成与血清中抗SRBC的凝集素也无关。并且,抗人淋巴细胞血清能抑制E玫瑰花的形成。次年,Lay等第一次提出在人淋巴细胞表面存在SRBC的受体(即E受体),SRBC是通过E受体与淋巴细胞结合而形成E玫瑰花的。1972年,Sil-  相似文献   

7.
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与绵羊红细胞(SRBC)能形成自然玫瑰花。但是,发现SRBC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不同及培养时间不同能影响玫瑰花形成细胞(RFC)的检查结果。本文作者就玫瑰花形成条件与抗淋巴细胞血清(ALS)抑制RFC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淋巴细胞是采用Ficoll-Hypaque分层液分离的。用对乳胶颗粒的吞噬来识别单核  相似文献   

8.
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因其能与羊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环而加以鉴别与分离。Moretta及其同事依据T淋巴细胞表面具有的IgM(Tμ细胞)及IgG(Tγ细胞)Fc受  相似文献   

9.
任金荣  林元珠 《现代免疫学》1990,10(3):180-181,165
<正> T淋巴细胞有与绵羊红细胞(SRBC)相粘附形成玫瑰花的特性。玫瑰花形成细胞(RFC)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辨认。近年来,有用流式细胞仪(FCM)对玫瑰花细胞悬液进行分析。本文研究了以显微镜观察与FCM测定活性(Ea)和总玫瑰花(Et)形成细  相似文献   

10.
台盼蓝是一种染料,它通过与分叶核白细胞(PMN)上C_3受体的相互作用而抑制补体介导的吞噬功能。如采用人PMN和人血清则未见IgG介导吞噬抑制的特异效应。本文作者通过二次C_3依赖性测定证明:台盼蓝可抑制各种动物细胞的不同补体受体的功能。研究表明,台盼蓝可减少或消除补体包被的绵羊红细胞围绕形成的玫瑰花环。经检测EAC_(1423)~(hu)形成的玫瑰花环得出下列结果:台盼蓝可使豚鼠脾细胞不形成玫瑰花环;兔PMN玫瑰花环由19±1%减少到5±1%;人PMN则以83±2%减少到14±1%。1mM台盼蓝可使人PMN和EAC_3之间形成的玫瑰花环减少30%,著增加其浓度则减少更明显。同样,台盼蓝也能消除补体介导的细菌粘附作用。若在组织培养前在细菌悬液中加入1mM台盼蓝,则这种粘附作用不受抑制,但若用台盼蓝将组织预先培养,则细菌的粘附作用几乎随即消除。采用兔试验细胞和兔血清包被的红细胞媒介时,未见在兔PMN上有与EAC3bi或  相似文献   

11.
Galili等(1975)报告,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周围血淋巴细胞(PBL)33%以上同绵羊红细胞形成E玫瑰花结,并且在37℃的环境下是稳定的,而正常人的周围血淋巴细胞只有3%以下具有这种性质。这种花结的形成能被抗T淋巴细胞血清所抑制,说明形成稳定E玫瑰花结的淋巴细胞(SRL)是T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PHA的刺激可  相似文献   

12.
腺苷(adenosine)是机体本身所存在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有着较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免疫系统中,腺苷能够抑制机体中的许多免疫反应。近年来,许多实验发现,经腺苷处理了的人类外周血T淋巴细胞,有部份T细胞会丧失与绵羊红细胞(SRBC)形成玫瑰花的能力,而另一部份T细胞(主要部份)仍保持着与SRBC形成玫瑰花的能力。前者被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用T细胞系JMN1免疫BALB/c小鼠,然后取免疫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系X 63Ag8.653融合。用扁桃腺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法,筛选出一株稳定分泌IgG1亚类的抗绵羊红细胞受体(ER)单扰(McAb)的杂交瘤—WuT11。通过E玫瑰花结形成抑制试验,膜抗原抽提物对WuT11的间接免疫荧光阻断试验,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其E~ 、E~-层细胞,T、B和非T非B细胞系的反应特征以及FACS的反应曲线等,证明WuT11与OKT11和anti-CCT3相类似,竞争抑制试验证明WuT11与anti-CCT3识别同一表位。用WuT11进行亲和层析,提取的相应抗原经SDS-PAGE,测得分子量为50KDa的糖蛋白,证明WuT11属CD_2,为识别人ER的单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用T细胞系JMN_1免疫BALB/c小鼠,然后取免疫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系X_(63)Ag8.653融合。用扁桃腺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法,筛选出一株稳定分泌IgG_1亚类的抗绵羊红细胞受体(ER)单抗(McAb)的杂交瘤一武(WuT11)。通过E玫瑰花结形成抑制试验;膜抗原抽提物对WuT11的间接免疫荧光阻断试验;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其E~+、E~-层细胞、T、B、和非T非B细胞系的反应特征以及FACS的反应曲线等。证明WuT11与OKT11和anti-CC_3相类似:竞争抑制试验证明WuT11与anti-CCT_3识别同一表位。用WuT11进行亲和层析,提取的相应抗原经SDS-PAGE,测得分子量为50KDa的糖蛋白,证明WuT11属CD_2、为识别人ER的单抗。  相似文献   

15.
体外测定人体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敏感方法近年来,发现了人 T 淋巴细胞独特的表面标志。并用此在体外鉴定与计数 T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与羊红细胞(SRBC)相结合形成玫瑰花的能力,是 T 淋巴细胞特异性标志之一。T 淋巴形胞与 SRBC 经过离心和经过不同的时间孵育后所形成的玫瑰花,代表 T 淋巴细胞群。  相似文献   

16.
<正> 正常人部分 B 细胞膜上具有小鼠红细胞受体,这一具有特异性标记的 B 细胞可能与其分化具有重要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它可能代表 B 细胞的某一功能亚群。基于小鼠红细胞玫瑰花结(ME 花结)的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T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_2分子是一具传导信号功能的糖蛋白。它介导了羊红细胞(SRBC)与T 细胞间玫瑰花结的形成,参与胸腺细胞的成熟分化和T 细胞的激活,并与CD3/TCR 复合物的功能相关,在人体的细胞免疫调节网络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几年CD_2分子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在嘌呤的分解代谢中,腺苷酸脱氨基酶(ADA)或核甘磷酸化酶(NP)的遗传缺陷,可以引起致命的免疫缺陷病。E.Giblett 为了调查多形性信息酶,检查一名患严重混合免疫缺陷(SCID)儿童的红细胞时(这名儿童 T 和 B 细胞严重缺陷),意外地发现 ADA缺乏。其后,她又于一名患严重 T 细胞缺陷的儿童发现 NP 缺乏。这两例只是遗传学上决定的有已知生化基础的免疫缺陷。虽然ADA 和 NP 分布于所有的哺乳动物的组织  相似文献   

19.
一、淋巴细胞形成 E 花环的发现简况七十年代初,Coomb 等报告,液态氮保存的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SRBC)混和后,生活的淋巴细胞能吸附 SRBC 形成玫瑰花样的形态(E 花环)。叠氮钠或氰化钾能抑制淋巴细胞形成 E 花环,加抗球旦白血清则无影响,表明人体活淋巴细胞对 SRBC 具有物理亲和性,E 花环的形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免疫球旦白受  相似文献   

20.
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和细胞素的某些调节作用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RBC)免疫理论,其所依据的主要事实是:(一)人体大约有95%的循环C3b受体在RBC 表面;(二)RBC 和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形成免疫粘连(RCIA);(三)RBC 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是白细胞(WBC)的500~1000倍;(四)RBC 能粘连自体胸腺细胞和T 细胞;(五)RBC 能加强吞噬性WBC 对微生物的吞噬等。近年来发现,RBC不仅对免疫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而且对细胞素(cytokine)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本文拟对此作一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