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募穴位于胸腹部,二者都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位,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发生疾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出现反应,某一脏腑有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进行治疗。俞募配穴法,是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的临床配穴方法,其属于前后配穴法的范畴。五脏俞穴加膈俞穴由双侧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加膈俞穴组成,可从整体上调节五脏、振奋人体正气,进而达到气血双调、阴阳平衡之目的。针刺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可以达到阴病行阳的目的,从而治疗五脏虚损。刺募补虚法是王老用于调补“五劳七伤”之法,是通过刺激募穴达到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肃肺、养心、健脾、和胃、疏肝、补肾、理肠、利膀胱,补虚健体的治疗方法。应用的募穴包括:中府穴、膻中穴、巨阙穴、期门穴、章门穴、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中极穴。募穴既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也是邪气外泄之门枢,刺之既可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补虚健体,也可祛除邪气、和畅六腑。临床将已故针灸大家王乐亭先生创制的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及其刺募补虚法相配合,加减运用于虚实夹杂的多种疼痛类疾病的治疗中,通补兼施,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3.
介绍杨硕教授“调神针法”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调神之要,在于脏腑气血、在于阳气充沛,取穴以五脏背俞穴和五志穴配伍夹脊穴为主;针对近期、远期情志发病的不同,强调治疗时毛刺背俞穴、五志穴和深刺夹脊穴的不同;毛刺左侧背俞穴和五志穴时,针尖指向头侧,毛刺右侧背俞穴和五志穴时,针尖朝向足部,以实现温阳养神、调神必调五脏、调五脏必调气机的目的。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4.
俞募配穴疗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中极有优势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对脏腑之病确有疗效.俞穴因其分布于背部,又称"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多适用于五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募穴是脏腑精气汇集于胸腹的部位,多用于六腑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介绍应用东贵荣教授针刺五脏俞理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经验。东贵荣教授认为中风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气血衰少、脏腑亏虚,在标为风火相煽,痰瘀阻滞脉络。故治疗应从本论治,补脏腑之虚。五脏俞穴位于膀胱经,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因此,采用针刺五脏俞穴的方法,通过五脏根本上调节气血津液,从而达到治疗中风之目的。失眠病作为一种情志病,与脑的功能有关,更主要与五脏功能有关,脑与五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脑虽对五脏及全身具有主宰作用,但脑功能正常发挥必须靠五脏、六腑濡养、温煦、推动作用,五脏功能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影响脑的功能而致病。病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为失眠病的病因病机,故五脏诸神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治疗。顽固性面瘫病为临床疑难杂症,主要表现为面肌痉挛及面肌倒错,病情缠绵难愈,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肝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调心俞能宽胸里气,通络安神,以荣面肌;肝俞能熄风止痉补益肝血,腰阳关能主一身之阳气。痿病主要指症状表现为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的统称,根据《素问·痿论篇》中的五痿及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中医理论提出取五脏俞治疗痿病。  相似文献   

6.
背腧穴为五脏六腑经气输注出入之场所,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阴阳,调畅五脏之气机;"五志穴"可以调畅人体之五神,即神、魂、意、魄、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之作用。故笔者认为以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的方法治疗失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称为背俞穴。背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可以调理五脏六腑气血,改变人体的病理状态,恢复五脏六腑正常功能,使人体阴阳气血得以平衡。经络瘀阻引起的病症以刺血疗法治疗有效。有些疑难杂症常规治疗无效时,背俞穴刺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肺结节、乳腺结节、肾囊肿、甲状腺结节等以背俞穴刺血治疗疗效迅速,且操作简单,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神志病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扰、气血津液变动而引起脑神功能失常,导致神志功能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1]。齐传厚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治疗疑难病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用推拿拔罐等外治法治疗神志病。现将齐老治疗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首重背俞穴的应用齐传厚认为,背俞穴治疗神志病具有特殊意义。根据"气在腹者,止之背俞[2]"和"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3]"可知背俞穴与脏腑之气有密切的联系,而神志病则多因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故通  相似文献   

9.
李博超 《河南中医》2014,(5):943-944
郁证主要是情志不遂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调畅五脏气机;"五志穴"可以调节人体的五神——魂、神、魄、意、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的作用。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为治疗郁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2):362-364
目的:探讨五脏背俞穴物理特性的改变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搜集、整理五脏背俞穴物理性质的相关现代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统计分析法对五脏背俞穴的物理性质、涉及的疾病与具体五脏背俞穴进行分析。结果:穴位温度的文献量最多,主要研究健康人;辐射光谱的文献量次之,涉及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在疾病方面,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最多;在背俞穴涉及疾病种类方面,肾俞穴的物理性质对疾病最敏感,多系统疾病其物理性质均有相应改变,其他背俞穴位多表现为与本脏相关疾病的变化。结论:五脏背俞穴物理性质改变不仅可以反映疾病,还能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等做辅助诊断,表明五脏背俞穴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五脏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属心悸、胸痹、眩晕、不寐等范畴,病位在心,由肝气郁结而始,日久及肾,累及五脏;发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治疗上宜从五脏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张元贵  邱仕君 《光明中医》2016,(15):2166-2168
心肺相关是五脏相关理论的子系统,具有五脏相关理论的共同内涵,又有其自身特殊内涵的一面。通过在中医五脏相关理论思想指导下,从解剖位置、气血、经络、形神四个方面揭示心肺相关的内在机制,心肺在人体中位置毗邻,气血是心肺相关的信息单元,经络是心肺相联系的信息通路,形神关系是心肺相关的最高概念。  相似文献   

14.
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五脏相音"理论,把五脏与五音对应联系在一起,通过了解五音的变化来判别脏腑气血的盛衰、阴阳邪正的消长。以"五脏相音"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五音闻诊"更是闻诊的核心内容,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发展,"五脏相音"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在诊断与治疗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就"五脏相音"的理论进展与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述。  相似文献   

15.
五行子母补泻治法是李东垣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适用于脾胃内伤所引起的热证和杂病,是结合了脏腑辨证、阴阳五行、升降浮沉、气血津液以及五运六气等理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辨证体系其产生机制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李氏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内经》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独创子母补泄治法以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病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意义深远。现代学者仅强调李东垣脾胃学说而不重视脏腑生克制化规律,以至于其脏腑生克辨证及五行子母补泄治法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五行子母补泄对李东垣对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火与气机、脾胃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不寐,主要表现为失眠,具体是睡眠时间和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难以复寐;重则彻夜不眠,而且以上症状多合并发生,常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严重者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承受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失眠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因其顽固性、迁延性、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难题。中医药因擅长对人体身心疾患进行综合调治,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特色与优势。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睡眠的本质是神安于其所。为了更好的从病因、病位、病机认识、治疗失眠症,从中医的藏象学说角度,探讨五脏与不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Meige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肝风内动。赖新生教授认为,治疗Meige综合征以"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为原则,并加强平肝息风,益气填精,前者取穴以督脉、脑及五脏背俞穴为主,后者取穴以任脉、三阴经及募穴为主,配合其他特定穴、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及针灸补泻手法。治疗以调节五脏六腑神气为主,以治疗任督二脉为关键,打破传统四肢经穴取穴的局限,充分发挥督脉贯脑以通调元气、任脉连肾气及元气为精气之归的治疗效应,并根据辨证论治及患者病情症状,配合祛风通络、补益肝肾的中药方剂治疗,以达到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杜娟  阮志忠 《河南中医》2021,41(1):76-78
针灸治病强调调神治神,常取心经之原穴神门调补心神,心包经之络穴内关祛邪安神;取头部督脉之百会、神庭、四神聪穴通调督脉,健脑益髓.在针刺调神的同时重视调气,常取合谷、太冲穴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合谷、太冲穴等调神导气止痛.治疗颈腰椎疾病,取百会、神庭等督脉穴调神导气止痛;治疗带状疱疹时,取百会、四...  相似文献   

19.
肝主调节论     
何利宣 《山西中医》2012,28(8):61-62
肝位处中焦,以疏泄条达为顺,以藏血为本,疏藏协调,气机调畅,气血运行正常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此称为调节功能。肝的调节功能失职则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不及时平衡则可变生五脏六腑多种疾病。简述了肝主调节的功能,强调临证要注重调理肝的功能,以恢复机体气机及各系统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杜武勋教授治疗心律失常以五运六气理论为基础,通过出生时间分析患者的脏腑盛衰及发病倾向。五脏之间因生、克、复的关系而紧密联系,一脏有病必累及他脏,故临证治疗心律失常除了应考虑"心"外,还应考虑与心有关其他脏腑,综合分析病机,顾及整体平衡,以提高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