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月  裴林 《河南中医》2024,(5):705-709
裴林教授认为,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密不可分,三焦运行人体产生的诸气,传输布散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气血以此为通路,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调会导致内伤杂病的发生,病情缠绵难愈,大多虚实寒热并见,临床可结合三焦辨证治疗,三焦辨证不仅包括脏腑辨证,也包括卫气营血辨证。裴教授认为,上热下寒证的病机是人体气机不畅,中焦阻滞不通,阴阳不能交通上下,会出现“上热下寒”,治疗应从调和阴阳入手,以通利三焦、调畅气机为要,清上焦热,温下焦寒,引下焦虚火归元,并将上热下寒证分为:上焦热,下焦寒;上焦热,中焦寒;中焦热,下焦寒。裴教授常用黄连、黄芩清上焦之热,以附子、巴戟天温下焦之寒,肉桂引下焦上浮之阳回归。  相似文献   

2.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现代临床运用非常广泛,但大多局限于上焦和风温初起。笔者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通过上者上之、中者上取、下病上治三法,使用银翘散防治上、中、下三焦杂病,涉及内、外、妇、五官等方面,发挥"治未病"思想临床指导作用,为中医诊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各论第一章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肺卫见症:发病初起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脉浮等见症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吴鞠通提出的治疗上焦心肺病变的治疗原则,采取以轻清宣透之品清宣肺卫之邪的治疗方法。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方剂,因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  相似文献   

4.
上病下治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河北中医》2008,30(4):378-379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由此奠定了“上病下取”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凡是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下取以治疗上部疾病者,都属于上病下治之列。其治则  相似文献   

5.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既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又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上病下治"则是依据这个观念而形成的治则,并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头痛、鼻衄等,均为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疾病,治疗时却颇为棘手,用常法往往难以奏效。岳仁宋教授遵从《黄帝内经》中"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之意,运用"上病下治"的治疗原则,以升降散加减治疗火毒内郁三焦,气机不畅所致的头痛、鼻衄等,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治上焦如羽"出自《温病条辨》卷四"治病法论",它是清代吴瑭对上焦温病治疗原则的高度概括和生动比喻说明。因上焦其位居高,用药时则宜取轻清上浮之品,恰若羽毛之轻者方可清扬上达上焦,而达升清发散之效。后世对于温病学精神的沿革及应用发挥颇多,使得温病学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尤其在热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治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治上焦如羽"的适用范围"治上焦如羽"是吴瑭在温病学说三焦辨证方法的  相似文献   

7.
<正>"上病下取"是《内经》治疗原则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耳鼻咽喉急症很多症状表现在上,而病本在下,因而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采取"上病下取"的方法,常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笔者临证时秉持这一原则,屡获奇效,兹录验案3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卫气布散失常"探讨糖尿病泌汗异常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糖尿病泌汗异常属中医学"消渴汗证"范畴,病机特点为"消渴"与"汗证"并举。阳气亏虚,推动无力,卫气布散乏力;津液营阴亏虚,卫气布散乏源;痰、湿、瘀、热等邪阻滞导致卫气布散不畅,汗道不通等因素均可导致泌汗异常。阳气亏虚,卫气布散乏力者,宜予温通辛散之品;津液营阴亏虚,卫气布散乏源者,宜予轻清生津,补中有行而无滋腻之品;痰、湿、瘀、热等邪阻滞导致卫气布散不畅,宜根据邪实及停留部位不同,因势利导,予祛邪通利之品。  相似文献   

9.
汪敏  孟晓露 《光明中医》2014,29(1):89-90
本文旨在探讨孟晓露教授运用新制苍耳子散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之鼻源性咳嗽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发病率逐渐升高,已成为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尤以鼻后滴流所致者为多见。孟晓露教授将本病病机归纳总结为:痰热内蕴,复感风邪,治以清热化痰,疏散外风,并拟新制苍耳子散治之,临床应用广泛,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王菊霞 《光明中医》2007,22(11):4-5
下法是中医攻逐病邪的主要治疗手段之.早在《内经》中就指出"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留者攻之"等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徐景藩认为人身气之宣畅流动、津液之输布代谢与肺脾密切相关,上焦宣畅则中焦得通,一气偶愆,即能成病。立"开泄法"治疗慢性胃炎,药用轻苦微辛,苦辛开泄之品,旨在宣畅上焦,通降中焦,临诊据证化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从银翘散探析温病治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银翘散用药质轻灵动,针对在表之邪气,用药芳香轻宣,使邪气从外而解;依据吴氏温病治疗不避辛温的治疗原则,在方中稍加少量辛温之品,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既透散邪热又避寒凉遏伏;又因“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故方中运用辛散苦泄的桔梗来开宣肺气;吴氏提出温病“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故银翘散用芦根甘寒养阴,防止热邪伤阴。总之,银翘散药味虽少,但其用药和配伍的方法却对所有温病的治疗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介绍岳仁宋教授应用上病下治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岳仁宋教授认为甲状腺结节疾病虽病位于上,而根本在于下,治疗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于治痰软坚、疏解健脾、精神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等方法中加入调节气机升降之法,施以升降散,升阳中之清阳,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通利三焦,则气机调畅,痰行结散,瘿病自消。  相似文献   

14.
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疾病历史悠久,临床上运用"上病下治,开上焦之气机而下焦自通",从上窍开而下窍自通之提壶揭盖理论着手,利用开宣肺气、通利三焦之法论治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治疗效果。在辨证选方上,以桔梗、杏仁为用药基础,适当加麻黄、柴胡、苏叶、荆芥、防风等轻清升浮之品,共筑提壶揭盖、利水消肿之功。根据临床病机特点,阳虚者加桂枝、肉桂、干姜等药物;气滞者加陈皮、厚朴、白术之品;血瘀者加桃仁、丹参、川芎等;湿热重者加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提壶揭盖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远期效果理想,且副作用小,为中医药治疗此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罗玲老师认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机以"风、痰、瘀"为主,应从风从痰从瘀论治,主张"人—症—病—证"相统一的诊治原则,治以"祛风通窍,化痰散瘀",在苍耳子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临床效果显著.介绍罗玲名中医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者清气,入血者清血,一方面以银翘散加减透表达邪。吴鞠通在应用银翘散时遵循了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指导思想,时时不忘给邪以出路,防止病邪深入传变,体现出了"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治病思维;从三焦辨证来讲,对于人体的上焦而言,逐邪外出属于既病防变,对中焦而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7.
黄国健 《山西中医》1989,5(2):15-17
本文就傅青主先生《大小诸证方论》中三焦治痰法与同道共赏。三焦治痰,先生虽未明确提出,但其在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的分类中已经指出:初病之痰在上焦;已病之痰在中焦;久病之痰在下焦。姑且称为三焦治痰法。上焦治痰法,先生认为初病之痰多在上焦,即“伤风咳嗽吐痰是也”。新生有痰之病,为伤风咳嗽所致。若伤风咳嗽已病愈而仍有痰者,即可认为是初病之痰。初病之痰在上焦,先生立方为:  相似文献   

18.
傅青主善于"上病下治",从下焦肝肾的角度论治上焦心肺及头颈诸疾,包括应用交通心肾法治疗心悸不寐,补肾逐痰法治疗痰嗽,补肾纳气法治疗喘证,滋肾清肺法治疗肺痈,平肝法治疗瘰疬、滋肾法治疗猝倒、喑痱等。另外,他还拓展了"下治法"的形式,除了内服,还使用外用药,并扩大了其内涵,指出除了肝肾,凡是作用于人体下部或者引病势下行者均属"下治法"。  相似文献   

19.
黄文政教授为国家名老中医、肾病学专家,在临床中从事肾病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黄文政教授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得出血尿的关键病机在于少阳三焦枢机不利,三焦又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故在治疗中注重分位辨证,病在上焦者多用银翘散或荆防败毒散加减,病在中焦者以补中益气汤、柴苓汤、小柴胡汤加减,病在下焦者屏风知柏地黄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小蓟饮子、五淋散、八正散、无比山药丸加减。  相似文献   

20.
本期导读     
刘铁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吉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0余年,善治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刘铁军教授运用三焦辨证治疗呃逆验案举隅》一文,作者对刘铁军教授运用三焦辨证用药原则治疗呃逆进行阐述。刘铁军教授认为,呃逆在上焦者,病机重点在肺,辨证要点既有胃气上逆的呃逆或呕吐,又有上焦不宣、肺气郁闭的胸闷不舒;治疗宜清宣肺气。呃逆在中焦者,病机重点在脾胃,以胃火呃逆者多见;治疗应清降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