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少阳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有头晕、头痛、口苦无味、咽干咽痛等症状,与口苦、咽干、目眩之“少阳证”相似,特别是《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可见小柴胡汤证与CFS有许多类似之处,故临床以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加味,从少阳论治CFS大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产生有密切联系,本文从脾主运化,脾胃的升清降浊,喜燥恶湿等机理方面研究,把慢性疲劳综合征辨证为脾虚气陷、肝脾不调、脾虚湿阻、心脾两虚、脾肾阳虚湿阻,并分别进行了论治。 相似文献
3.
从心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以极度疲劳为突出表现,常伴有低热、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咽痛、淋巴结触痛、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失眠和精神障碍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临床综合征。笔者结合临床并查阅文献对本病进行研究论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疲劳综合征从心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极度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头痛、咽痛、肌肉关节疼痛、心悸、失眠和多种精神神经症状,但无其他慢性器质性及精神性疾病的症候群。本病好发于30~50岁年龄组,以女性多见,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易患,其起病有缓有急,呈迁延性,病程持续数日或数年不等,无严重恶化倾向,但可明显降低工作能力和效率,甚至无法继续工作和学习。由于目前西医对此病无特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从肺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疲劳综合征被世界卫生界认为是21世纪困扰人类健康的的一种疾病。1987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为本病命名。慢性疲劳综合征以长期、反复发作、难以缓解的疲劳为主证,同时兼有许多兼证,如:低烧、咽痛、颈部和腋下淋巴结肿痛、四肢无力、肌痛、头痛、无红肿的游走性关节痛、睡眠障碍、精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相似文献
6.
7.
从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目前对此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和药物,而中医药从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则凸显出极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慢性疲劳综合征从肺论治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7):26-27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病因不明,发病率较高,集中在中壮年和知识阶层,病程较长,西医目前缺乏效果明确的方法和手段。中医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运用辨证施治,却能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从肺论治六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疲劳综合征从肝论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世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84-84,110
根据《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脾胃论》等著作的描述,慢性疲劳综合征基本归属于中医“懈怠”、“脏躁”、“虚劳”等范畴。如脏躁可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虚劳可见“虚烦不得眠”、“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里急,诸不足”等。笔者临证发现 相似文献
10.
慢性疲劳综合征辨证施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也逐年增多。根据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我们遵循中医辨证施治法则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1 诊断标准患极度疲劳(或易疲劳)6个月以上且原因不明,兼有以下症状中的8个症状即可诊断:寒战或低热;咽痛,淋巴结肿大或痛;不明原因的全身乏力;肌肉不适;关节疼痛;健忘;易激动、烦躁;抑郁;精神不集中;睡眠紊乱;进行以前能耐受的活动后疲劳至少持续24h。还可以有以下附加或相关症状:头晕,耳鸣,心悸,肠道激惹症状,黄疸,脾大,皮疹,面部或肢体麻木,妇科疾病等。2 辨证施治2.1 肝… 相似文献
11.
胡金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3):234-236
CASE HISTORY A female patient, 49 years old, a Hong Kong resident, paid her first visit on September 10, 2007. She complained of general lassitude, shortness of breath, heaviness in the head, distending pain in the vertex, and heaviness in both the lower limbs for a period of 6 years. She could not have long-distance walks, and felt short breath, fatigue and severe heaviness'in both the lower limbs if walking for over 15 minutes. And if standing for over 10 minutes, she would have lumbago and aching pain in both knee joints. 相似文献
12.
13.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9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进行辨证论治,主穴取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9例。结果临床治愈20.5%,显效56.4%,有效12.8%,无效10.3%,总有效率89.7%。结论针灸是一种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辨证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服用汤剂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平均治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6.7%。结论辨证论治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门诊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针刺,仰卧位、俯卧位,取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及中脘、下脘、关元、气海,0.30mm×40mm毫针垂直刺入,深度以得气为度,根据体型调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以患者承受为度,连续疏波,频率为2赫兹,隔日1次,留针30min。治疗组50例针灸,仰卧位、俯卧位,取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及中脘、下脘、关元、气海,0.30mm×40mm毫针垂直刺入,深度以得气为度,根据体型调整;得气后轻度捻转,得较强针感后,分别在各个穴位上施灸,药用艾条折1.5cm,点燃后置针柄上,防止烫伤。隔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IgA、IgG、IgM、症状积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疗程间隔3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指标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症状积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综合了40余篇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文献的内容,从病因、病机、针灸疗法的临床效应以及实验研究四个方面做了归纳总结。结论显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但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未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
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疲劳程度影响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随机)、对照(非经穴点针刺)、单盲(第三者评价盲)的研究方法,将70例合格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针刺选取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肝俞、脾俞、肾俞;对照组选择非经穴点进行针刺。每周针刺3次,共14次。参照英国Chalder等开发的疲劳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疲劳程度进行测评。结果:脱落6例,最终完成64例,两组各32例。治疗组:疲劳量表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9.9±2.5)分和(6.8±3.8)分;体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8±1.5)分和(5.0±2.4)分;脑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1±1.5)分和(1.8±1.8)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此3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疲劳量表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9.6±2.8)分和(7.5±3.4)分;体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4±1.5)分和(5.0±2.5)分;脑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2±1.6)分和(2.5±1.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总积分及体力疲劳积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力疲劳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针刺后,CFS患者的疲劳程度,尤其是脑力疲劳程度得到明显缓解。经穴点的特异程度高于非经穴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