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目的 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 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48例.其中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6例,足跟部皮肢缺损10例,踝关节皮肤缺损15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2例.骶尾部巨大褥疮1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4例.创面范围4.5 cm×3.0 cm~19.0cm×12.0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4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3例,右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1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22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7例.皮瓣范围6.0 cm×4.0 cm~18.0 cm×13.0cm.供区创面2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0 cm×3.0 cm~13.0 cm×6.0 cm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15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3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植皮成活.48例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 结论 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0~68岁,平均30岁。21例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16例踝关节皮肤缺损,3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1例骶尾部巨大褥疮,5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创面范围5cm×3cm~18cm×12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4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3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1例左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32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17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皮瓣范围6cm×4cm~18cm×13cm。供区创面3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cm×3cm~13cm×6cm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切开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期愈合;4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期愈合。供区创面期愈合,植皮成活。58例患者均获随访1~2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足皮下组织较少 ,外伤易致皮肤缺损、肌腱及骨关节外露等 ,单纯游离植皮不易愈合 ,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 ,因技术设备要求高而影响成活率。我们应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 口止母趾及前足软组织缺损 6例 ,创面均一期愈合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性 ,年龄 17~ 4 9岁。 口止母趾离断残端皮肤缺损5例 ,跖趾关节背侧皮肤缺损 1例 ,均切取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切取皮瓣面积为 3cm× 5 cm~ 5 cm× 7cm,1例因缝合过紧皮瓣有浅表水泡形成 ,予以及时处理。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创面均 期愈合。随访 6~ 2 4个月 ,皮瓣色泽正常 ,无溃破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在下肢软组织肉瘤术后修复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21年8月-2022年4月,收治11例下肢软组织肿瘤患者,按手术RO标准切除肿瘤,同时切取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范围:12 cm×10 cm~15 cm×14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通过植皮覆盖创面。结果 11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一期愈合,植皮成活良好。术后随访6~10个月,肿瘤无复发,皮瓣外观及下肢功能均满意。结论 带蒂股前外侧皮瓣适用于修复下肢软组织肉瘤术后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小腿远端皮支链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11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46.5岁。其中外伤致软组织缺损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 h~21 d;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3例。缺损范围为4 cm×4 cm~7 cm×7 cm;创面伴骨、肌腱外露。采用大小为4.5 cm×4.5 cm~9.0 cm×9.0 cm的小腿皮支链血管皮瓣修复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1例皮瓣术后发生远端皮缘坏死,经换药后二期修整缝合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0例,Ⅱ期愈合1例。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色泽、质地优良,耐磨无破溃,穿鞋行走自如。结论小腿远端皮支链血管皮瓣不牺牲主要血管及皮神经,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成活率高,外观较好,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7年7月到2011年12月,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25例,穿支动脉来源分别为腓动脉18例,胫后动脉6例,足背动脉1例.皮瓣面积4cm×10cm~9 cm×33 cm.结果 供区直接缝合9例,游离植皮16例,有3例皮瓣术后出现静脉淤血,2例经滴血疗法最终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1/3坏死,经清创后游离植皮治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个月,所有皮瓣蒂部平整,外表美观,患者较为满意.结论 穿支螺旋桨皮瓣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中比其他带蒂皮瓣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手术注意事项及预防皮瓣坏死的措施。方法 2000年8月-2009年4月,应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3~65岁,中位年龄34岁。病因:交通事故伤20例,机器绞伤2例,压砸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32d,平均15d;慢性溃疡及不稳定性瘢痕6例,病程6个月~10年;鳞癌1例,病程5个月。创面部位:足背偏内侧12例,足背偏外侧19例;跖骨中点以近14例,跖骨中点以远17例,其中10例达跖趾关节。创面均伴骨、肌腱外露,其中5例伴趾长伸肌腱断裂缺损,1例伴距骨骨折,1例伴距骨和第3跖骨骨折。创面范围为6.0cm×4.5cm~17.0cm×10.0cm,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8.0cm×5.5cm~20.0cm×12.0cm;供区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7例,创面Ⅰ期愈合。术后5~12d皮瓣远端表皮及表浅坏死6例,经换药或植皮后愈合;术后7~14d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及大部分坏死8例,其中1例位于足背偏外侧,7例位于足背偏内侧,3例经二期缝合、3例经植皮、1例经局部皮瓣移位、1例经交腿皮瓣移位修复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皮瓣稍臃肿,但均不影响穿鞋,质地软,色泽良好,无色素沉着。患者步态均正常。术前感染创面术后均无复发。5例重建趾长伸肌腱患者踝关节无跖屈及锤状趾畸形。2例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均达骨性愈合。结论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于修复足背偏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足背偏内侧缺损时应注意确保皮瓣及筋膜蒂无明显张力,以保证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8.
不同形状蒂部减张瓣在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3种不同形状蒂部减张瓣在皮神经营养皮瓣逆行转移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皮瓣坏死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4~58岁,平均35岁;应用三角形、椭圆形或圆形蒂部减张皮瓣改善逆行皮神经营养皮瓣转移后的血运,三角形瓣10例,圆形瓣8例,椭圆形瓣3例。手部软组织缺损5例,面积为5.0 cm×2.0 cm~8.0 cm×5.0 cm;足部、踝周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16例,面积6.0 cm×4.0 cm~13.0 cm×7.0 cm;均伴有肌腱及骨骼等深部组织外露。采用足背皮神经营养皮瓣5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2例,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均为逆行转移。观察术后皮瓣成活,外观及感觉恢复情况。结果:1例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均I期愈合。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2年,平均7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平整美观,恢复痛温觉。结论:蒂部减张皮瓣能改善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运,促进其成活,并改善修复创面外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术式并总结其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7月,应用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缺损创面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8~55岁.重物砸伤9例,交通伤2例.其中单纯足背远端皮肤缺损、肌腱外露4例;第1跖骨头及其邻近足背皮肤缺损、骨外露6例;第3、4足趾毁损、足背远端皮肤缺损并骨外露l例.缺损范围为3 cm ×3 cm~7 cm × 5 cm.术中切取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4 cm×4 cm~8 cm ×6 cm.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均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10例植皮成活,切口I期愈合;1例植皮部分坏死,经外踝上皮瓣修复后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厚薄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患足均能正常负重行走,皮瓣及供区植皮处皮肤无破溃. 结论 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是修复足背远端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8例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7~58岁,平均32.5岁。车祸伤8例,热压伤4例,电击伤6例。损伤部位:胫骨上段5例,胫骨中下段13例。创面缺损范围为3cm×3cm~15cm×8cm。均伴胫骨外露。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h~20d,平均7d。入院后10例急诊、8例二期行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术,皮瓣切取范围4cm×4cm~16cm×9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例出现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结痂,经换药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1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色泽与正常皮肤相似,质地柔软,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较好。结论应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皮瓣成活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复合瓣修复足跟部瘢痕的疗效。方法: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逆行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复合瓣修复足跟部瘢痕共11例。设计的皮瓣面积为6cm×8cm~9cm×16cm。结果: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患者3~24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隐神经一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复合瓣相对较长,血供可靠,皮瓣可切取面积大,是修复足跟部瘢痕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蒂部设计减张皮瓣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临床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9例,胫后动脉小腿内侧穿支远端蒂皮瓣修复2例,腓动脉外踝上皮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8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4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例,掌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例.蒂部减张瓣呈梭形或圆形,面积为1.0 am×1.0 cm~5.0 cm×3.5 cm.结果 28例皮瓣术后血运良好,无肿胀、淤血,全部成活,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外形美观,供区均一期愈合,疗效满意.结论 在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蒂部设计减张皮瓣是可行的.可有效地防止蒂部血管受压或血管网破坏而影响皮瓣的血运,是一种可靠的预防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血供障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颈浅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颈浅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溃疡11例。溃疡发生距放疗平均13.4年,面积1 cm×2 cm~3 cm×7 cm,广泛纤维化。术前取材病理检查,清创宽度包括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控制深度,避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清创后创面大小6 cm×9 cm~8 cm×13 cm。以肩峰水平脊柱旁4~5 cm处为皮瓣旋转点,以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的颈浅动脉筋膜皮支血管走行方向为长轴设计皮瓣,旋转点到皮瓣近侧缘的距离大于其到创面近侧缘距离约2 cm,皮瓣大小超出创面大小约2 cm。分离出蒂部血管后顺行切取皮瓣,转移到颈部修复放射性溃疡切除后缺损。供区边缘适当游离2~3 cm,如缝合张力较小可行真皮层远位减张直接缝合,如张力较大则采用部分缝合,缩小创面后以中厚皮片移植修复。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的溃疡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并小灶状钙化,局部区域坏死,间质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并少量中性粒细胞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排除肿瘤复发。11例患者中4例行供瓣区预扩张,其余7例均为皮瓣一期切取后转移,皮瓣大小8 cm×11 cm~10 cm×15 cm。8例采用颈肩胛皮瓣修复,3例采用颈背皮瓣修复。供瓣区8例真皮层远位减张后直接缝合,3例缩小创面后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其中10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小范围坏死,通过创面换药和二期植皮后痊愈。随访6~24个月,溃疡无复发。所有患者放射性溃疡均得到有效修复,术区外观、功能良好。结论颈部放射性溃疡是颈部放疗后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颈浅动脉皮瓣靠近颈部、血运丰富、解剖恒定、供区隐蔽,是治疗颈部放射性溃疡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游离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前臂及足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游离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前臂及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腓动脉应用解剖为基础,术前超声多普勒定位血管蒂,并以此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面积:5cm×9cm-10cm×20cm。2009年10月-2012年5月,应用游离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前臂及足部皮肤缺损17例。结果17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受区外形及功能满意,小腿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手前臂及足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vaccLl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腹部皮瓣供瓣区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期间行腹部皮瓣修复手或上肢创面的患者14例,创面大小为15cm×10cm-9cm×5cm。创面清创后行腹部随意皮瓣转移,皮瓣长宽比例在2:1以内,面积15cm×12cm-9cm×7cm。供瓣区及皮瓣蒂部裸露区应用医用海绵覆盖,医用半透性粘贴薄膜封闭整个术区。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腹带固定患肢。术后第2天,在医用海绵的远端,刺入静脉输液针,每天500ml生理盐水持续进行灌洗。皮瓣移植14-18天后行皮瓣断蒂术,术后10-12天切口拆线。结果:所有病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甲级愈合13例,乙级愈合1例。9例患者供瓣区通过局部皮瓣转移后,直接缝合,未予植皮。4例患者行局部部分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移植皮片覆盖。植皮面积8cm×5cm-5cm×3cm。无VSD装置更换病例。3例患者术后3天出现负压引流区轻度疼痛。其余患者无不适反应。所有病例静脉输液针穿刺孔未发生可见漏气现象,未影响负压引流的正常进行。结论:改良VSD技术延长了VSD装置的使用时间,明显减少了VSD的并发症;改良VSD技术减少了腹部供瓣区的植皮率,降低了术区感染率,简化了腹部皮瓣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6.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巨大体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巨大体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11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巨大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9例,其中6例为头部及四肢烧伤瘢痕引起的鳞状细胞癌,3例腹部复发巨大隆突性皮纤维肉瘤.肿瘤切除后缺损面积19 cm×15 cm~24 cm×21 cm,切取皮瓣面积20 cm × 16 cm~25 cm×22 cm.术后3例进行放疗.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例皮瓣出现远端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愈合.受区未发生腹壁疝等手术并发症.供区植皮一期愈合,无运动受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缺损修复部位形态和功能良好,肿瘤切除后无1例复发.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巨大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比较理想的皮瓣.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ree anterolateral femoral skin flap on the repair of skin and subcutaneous soft tissue defects caused by excision of oversized malignant tumour in the ski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f free anterolateral femoral skin flap reconstructions for oversized malignant tumor cut on body surface since April 2007 to November 2010. There were 6 patients with head and limb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ecause of bum scar and 3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of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in wall of belly. The area of soft tissue defects ranged from 19 cm × 15 cm to 24 cm × 21 cm, and skin flaps was 20 cm × 16 cm to 25 cm × 22 cm in size. Three cases received radio therapy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Nine flaps survived perfectly, one flap survived with partial necrosis and healed after changing dressings. No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donor site, including wound dehiscence, hernia and weakness. Follow-up survey of 12-24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in the repaired sites were normal, and norecurrence of the tumors. Conclusion Free transplantation of anterolateral femoral skin flap is relatively an ideal operative type for the repair of soft tissue defects caused by excision of oversized malignant tumour in the skin.  相似文献   

17.
吴档  鲍同柱  鄢飞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762-1764
目的:探讨小腿逆行筋膜皮下组织瓣加植皮术修复足部创面的应用情况。方法:应用小腿逆行筋膜皮下组织瓣加植皮术修复13例足部创面缺损,筋膜皮下组织瓣面积为12cm×7cm~8cm×4cm。结果:1例筋膜瓣边缘坏死面积1.5cm2,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2例筋膜瓣全部成活。结论:应用小腿逆行筋膜皮下组织瓣加植皮术修复足部创面缺损,不损伤主要血管,操作方便,皮瓣成活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手指背侧微血管网为血管蒂的手指近、中节背侧皮瓣逆行修复手指不同平面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以近节及中节手指桡、尺背侧的手指背侧微血管网为血管蒂,逆行修复手指近指间关节掌侧,及其以远指体掌背侧及侧方皮肤缺损60例78指,皮瓣大小为1.2 cm×2.0 cm~2.5 cm×3.5 cm.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73指皮瓣成活,5指中节指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皮瓣两点辨别觉8~10 mm,指间关节活动功能好.结论 该皮瓣具有操作简单、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及指固有神经等优点.近节指背皮瓣面积大、血管蒂长、旋转弧大、成功率高.中节指背皮瓣血管蒂短,可用于修复末节甲根及甲中段平面背侧及指侧方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颞区皮下蒂皮瓣修复各种原因所致下睑外翻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7年以来,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皮肤全层组织缺损的下睑外翻,以同侧颞部无毛发区为供区,应用外眦动脉分支血管网皮下蒂颞区横行皮瓣修复24例.病因包括:感染瘢痕8例,外伤6例,肿物切除10例,皮瓣面积最大5.5 cm×1.5 cm,最小4....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保留桡神经浅支的血管筋膜蒂皮瓣进行转位修复手部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应用前臂远端保留桡神经浅支的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7例,皮瓣切取面积7 cm×4 cm~12 cm×7 cm.结果 7例皮瓣中4例完全成活,3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其中1例表皮脱落,皮瓣全部成活,质地良好;1例远端皮肤有宽约1.5cm坏死区,经植皮愈合;另1例皮瓣远端有3 cm×2 cm斑片状坏死,经换药瘢痕愈合.术后5例桡神经浅支支配区皮肤感觉正常;2例有麻木感,术后4周恢复正常.经术后3~20个月随访,7例患者对皮瓣修复效果均表示满意,2例对皮瓣部分坏死后的局限性瘢痕及前臂植皮瘢痕有整形愿望.结论 保留桡神经浅支的血管筋膜蒂皮瓣对保留手部皮肤感觉有实用价值,进一步改善静脉回流是防止皮瓣部分坏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