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大勇  刘年凤  刘诏薄 《江西医药》2005,40(10):643-644
目的 探讨老年抑郁症症状群特征。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和HAMD、HAMA对39例60岁以上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老年组),40例20~50岁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青壮年组)进行调查与评定。结果 老年组在焦虑、激越、疑病、自杀意念行为、记忆力减退、胃肠症状和伴发躯体疾病方面明显多于青壮年组,焦虑程度较青壮年组严重。结论 老年抑郁症和青壮年抑郁症在症状群特征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演员、歌手、企业家因抑郁症自杀的消息频频震惊众人,也一次次唤起人们对抑郁症这一隐形杀手的关注。但很多人对抑郁症的了解都不太深,甚至是认为“不开心”就是抑郁。要知道,抑郁症并不是普通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状态。数据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约90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每年有20多万人因抑郁症自杀。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患有抑郁症,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积极接受治疗。抑郁症分三级抑郁症按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不同级别在症状表现和治疗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老年抑郁症是当今社会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本文围绕中医养生,从静心少思、移情易性、调节情志、顺应四时、用脑动形等方面对老年抑郁症的防治进行探讨。强调情志养生对于老年抑郁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淑静 《中国药业》2009,18(12):76-77
分析越鞠丸治疗抑郁症的中医理论基础,并归纳它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同时对经方越鞠丸在抑郁症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以为治疗抑郁症寻找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机体的炎症、神经营养和代谢等过程。现今抑郁症的临床诊断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药物治疗效果差强人意,因此,生物标志物对于抑郁症的风险预测、分类、诊断以及预后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它们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筛选抑郁症相关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可能。对有关运用组学技术手段研究抑郁症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常见精神类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体内线粒体功能、结构等出现异常,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可导致机体能量代谢障碍,遂提出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从线粒体结构、功能、复合体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综述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及抗抑郁药物新靶点的发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之一,有着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神经递质在维持脑内化学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已有多数研究表明,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研究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有可能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研究靶点与思路。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有关神经递质功能与抑郁症发病的研究成果,旨在解析当前研究较多的神经递质功能与抑郁症发病的深入联系,为后续探索抑郁症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复杂的精神疾病,药物干预是缓解抑郁症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帕罗西汀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本文对帕罗西汀和文拉法辛、阿米替林、米氮平等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用药量、疗程、显效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和起效情况等方面的对照研究作一综述,以评价各药物对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性疾病。随着社会、生活、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攀升。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患者愈后的复发率仍然很高。由于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类的精神疾患,不妨采取更为人性化的心理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鲁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016-101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尊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9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问卷,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抑郁症患者在家庭亲密度、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显著低于国内常模,且矛盾性明显为高.抑郁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与自尊之间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自尊水平与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功能失调性认知,这种认知障碍导致抑郁的易感性,出现行为、情感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相关症状[1-4]。本研究旨在探讨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对抑郁症认知障碍的认识,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轻中度抑郁患者和50例重度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轻中度抑郁50例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25例患者,西药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药组给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随机将重度抑郁50例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25例,西药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药组给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对比疏肝解郁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不同程度抑郁症的效果。结果在轻中度抑郁症中,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西药组为80%;在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方面,在重度抑郁症中,中药组总有效率为56%,西药组为76%。结论在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方面,艾司西酞普兰比疏肝解郁胶囊的效果好;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方面,采用疏肝解郁胶囊与艾司西酞普兰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癫痫与抑郁症共病很常见,两者之间存在双向联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本文从影响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等方面对癫痫与抑郁症共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分子生物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般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物、心理、社会有关,多年来精神病学家一直致力于该病的发病机制探讨,以求找到其发生的相关生物学标志。本文综述了有关抑郁症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等方面的研究,显示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抑郁症不同亚型之间有着不同生物学改变,因此推测它们之间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郑宁 《中国乡村医药》2012,19(10):41-42
脑卒中具有进展迅速、发病突然、后果严重的特点。部分患者会遗留种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后遗症,其中心理方面常并发抑郁症,对患者的全面康复产生不利影响[1]。与单纯的抑郁症患者相比,由于脑卒中患者多合并脑血管方面的损伤或栓塞,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全身气血的运行。目前中药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团体心理治疗干预抑郁症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旨在使团体心理治疗这种最具成本效果的干预方式之一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促使团体心理治疗抑郁问题时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提高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干预效果。方法文献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类属分析。结果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团体心理学治疗应用于抑郁症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评估工具、研究设计、统计方法方面还仍存在许多问题。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团体治疗、人际关系团体治疗是治疗抑郁症有效方法。但今后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发展,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押郁药、植物类抗抑郁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抑郁症药物治疗概况,以供临床合理选择,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1]。时间护理是护理人员利用机体本身存在的生理节律,对患者心理因素、用药时间、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护理的一门新兴学科[2]。时间因素在抑郁症患者生理病  相似文献   

19.
<正>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被形容为"心灵的感冒",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识别率低、治疗率低、服药依从性差、疾病负担重等特点[1]。抑郁症患者因病情的反复发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2,3]。因此,抑郁症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预防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病情进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抑郁症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探索:1在研究方向上,心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对躁狂抑郁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对照组躁狂抑郁症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躁狂抑郁症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疾病护理,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研究组与对照组躁狂抑郁症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并对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躁狂抑郁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患者满意度、家属满意度、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躁狂抑郁症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取得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