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科来源、理论体系、诊断思维、治疗模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治疗对象与治疗目的是统一的,这就为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依据.笔者认为,要实现将宏现中医“证候”与微观“基因组学”完美交叉,必须在深刻体会中西医差异的基础上,做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经验与实验的统一、治人与治病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肾虚证症状量化等级评判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腾辉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1):108-110
中医证候的定量化研究是实现证的标准化、客观化评价的重要途径。引进现化心理学行为功能量化及生命质量量化等评分方法,把中医辨证要素“症状”“体征”进行重、中、轻的等级记分,对症状的辨识进行量化分析,是实现病证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规范化、客观化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ASVD)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探讨ASVD证候的特异性,提高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水平,推动ASVD的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方法随机抽取1264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将其分为气虚、痰湿、阴虚、火旺、气滞、血瘀等证候,同时采集所有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以及血脂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动脉硬化患者具有证候差异性分布,其中气虚痰湿比例最高,占29.9%(P<0.05),其次为阴虚火旺、气滞血瘀证。(2)各证候分型之间踝臂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比较,痰湿证>阴虚证>血瘀证>气郁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证候分布以痰湿为主,符合本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基础;痰浊、瘀血、脉络不畅为标实的病因病机。通过辨证施治,辨证预防,积极推动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论中医"证”的实质与辨证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医“证”的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它源于临床,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又是一种抽象了的理念,用现代方法难以实证。对于“证”的研究,首先应明确“证”要领的内涵,确定证的实质;其次是研究辨证的特点、规律、内容、方法;然后是建立完善的辨证体系,并制定常见证的辨证诊断标准;最后才是从某种层面上阐明证候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22例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证候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临床科研中使用证候调查量表后反馈出来的未能展示辨证思维,未能体现整体特色,难以满足临床辨证要求,不便于临床操作使用,辨证结论不易确定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使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既符合中医自身特点,又能建立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自然流产患者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测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医证候诊断问卷对自然流产患者进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和中医证候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使用Log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自然流产患者心理状态,个性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自然流产患者中,躯体化因子与肾虚、脾虚、血热、肝郁均有较强的正相关联系,敌对因子与肾虚,强迫因子与肝郁正相关;抑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证,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血热证、肝郁证。[结论]肾虚、脾虚、血热、肝郁等证候表现至少部分地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身反应或心身紊乱;抑郁质倾向的自然流产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血热、肝郁质倾向的自然流产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血热、肝郁表现;初步显示了中医证候类型与个性特征,异常心理状态之间的某些相关性。提示特定的气质类型,情志因素与脏腑之间可能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权威中医临床各科教材,挖掘中医证素诊断规则,为临床诊疗及证候辨证量表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教材中记录的中医病证数据751条,经证候、证型术语规范化及证素拆解后,采用IBM SPSS Clementine14.1挖掘平台挖掘证候到证素的分类关联规则。结果:共挖掘出证素诊断规则25条,其中,病位证素诊断规则5条,病性证素诊断规则20条。结论:1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咳嗽、月经量少或小腹痛的病位分别对应肾、肝、肺、胞宫;2具有口苦、舌苔黄、尿短黄之一即可诊断有热;具有脉涩、舌紫黯之一可诊断血瘀;有盗汗可诊断阴虚;脉弱、倦怠乏力诊为气虚;症见胸闷、脉滑、舌苔腻诊为痰证。  相似文献   

9.
用中西医结合观点,简要阐明了“证”的实践基础、时空特征、本质内涵以及与“病”的关系.认为“证”是中医临床诊断所得结论。“证”实际上概括着疾病某阶段上患者的整体综合性病理生理功能改变的本质,“证”与“病”属于疾病中的两种本质,只有两相结合、才能使诊断结论正确而全面.  相似文献   

10.
血瘀证是中医学常见证候,日前对其研究正趋深人,已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液流变学、病理组织学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研究。根据不同的需要,研究者制作了不同的血瘀证动物模型。其基本机理是,施加各种造模因素如情志失调、气虚、寒凝、湿滞、出血,导致“血行失度”,产生“血凝而不流”、“血泣而不通”的病理  相似文献   

11.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蛋白质组学作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如何将其引入中医证候研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从认知水平及技术可行性的角度论证了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研究的可行性.相信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及与其他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融合,蛋白质组学将能注解更多的中医理论,解码更多证的分子机制,使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入更加深入、全面的阶段,为中医药的研究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建立科学的证候诊断标准是中医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回顾了现有相关证候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将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证候相结合,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具有较大的优势。这种证候诊断标准,既考虑了病的特异性,又解决了辨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且便于临床操作使用。同时,本文还阐述了该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结构组成及建立时应采用的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冠心病中医辨证学研究,并广泛结合现代客观指标和量化手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更趋规范化和客观化。本文从冠心病的证候特征、证候分布、证候病理生理研究现状及展望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概况高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中医证候规范化;诊断标准;宏观辨证;微观辨证;证候计量化;DME随着中医学术建设的发展及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规范化研究势在必行。而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证候诊断...  相似文献   

15.
证及证候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本概念,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证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而证候仍维持原意。证有特异性、多样性、隐匿性等特点,了解其特点对于疾病的诊治、预防乃至发展中医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辨证方法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辨证方法研究1.1传统辨证方法的整理20世纪以来,为适应中医教学的需要,在以传统普及性的中医专著如《医宗必读》《医宗金鉴》等基础上,形成了若干中医专业教材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医界在反思中医发展的问题与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整体观  相似文献   

17.
八纲辨证中证候的相兼与错杂是临床上非常多见的表现形式,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时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概念,身临其境般的明确感受。然而,笔者在授课时每讲到此处总感觉很难解释清楚。新世纪全国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关于这一部分有欠妥之处,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有待于  相似文献   

18.
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是中医学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工作。本文从“证素”概念的提出入手,指出证素是研究证候规范的最小意义的要素,也是构成证候的基本单位。将证素和临床疾病的证候具体结合进行的研究是具有临床实际意义的。从高血压病探索证素在疾病证候名规范化研究中的应用,并以此探索证素在具体疾病证候名规范化研究中的模式,建立证素与临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狼疮性肾炎是临床最主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中医辨证的抽象性限制了中医药更广泛地使用,临床上迫切需要较科学的评估指标来全面反映患者的中医证候。近年来对狼疮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证候与临床表现、病理、实验室指标、活动积分等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初步探寻狼疮性肾炎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提高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辨证用药规律,为中医救治该重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42例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辨证用药规律以及不同证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中医证型共有11个,包括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其中痰热郁肺证(22例,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