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最经济的手段。我们通过对10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与100例不伴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照观察,探讨ST段压低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导联ST段下降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IMI患者83例,观察胸导联ST段下降与梗死部位、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单纯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者少(P〈0.05),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中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者多(P〈0.05)。(2)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P〈0.05和P〈0.01)。结论:AIMI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考虑前壁心肌缺血,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 I)伴胸导联ST段压低过去多认为是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对应性改变。但近年通过有关临床分析,结合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有相当部分下壁心梗伴胸导联ST段压低者还合并有邻近部位的AM I,且预后较差[1,2]。本文通过对下壁AM I病例心电图胸导联ST段压低与不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预后。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0~2004年我院收治下壁AM I64例,其中男45例,女19例;年龄38~76岁。入选病例需除外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AM I,心室肥厚,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有严重持久的胸痛,…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鹤  陶长生 《临床荟萃》2005,20(23):1336-133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0例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依其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与否分为Ⅰ、Ⅱ两组,比较两组间的心肌型肌酸激酮同功酶(CK-MB)峰值,超声心动图,Holter,冠状动脉造影及各种临床并发症等结果。结果Ⅰ组患者与Ⅱ组患者比较,CK-MB峰值更高(160.21±93.42)U/L vs(124.68±62.95)U/L(P<0.01),左室射血分数减低更明显(54.78±9.22)%vs(59.50±7.14)%(P<0.05),并发症也更为多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在右冠状动脉阻塞的基础上更易合并左前降支或多支病变,各种临床并发症亦明显增高。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压低者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主要是研究临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段墓碑型改变的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伴有ST段墓碑型改变者15例,非墓碑型改变者45例。对两组分别进行冠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结果:伴有ST墓碑型改变组伴发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墓碑型改变组。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墓碑型改变组预后差,此组患者梗死面积大,缺血广泛严重。  相似文献   

6.
1.1 对象 选取1991~2001年在我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50例。诊断标准:(1)持续胸骨后及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超过30min;(2)ECG示STⅠ、Ⅲ、avF抬高≥2mm,并具有病理性Q波形成;(3)心肌酶CK、CK-MB升高。排除合并其他部位心肌梗塞,非Q波心梗,陈旧性心梗,排除严重肝、肾疾患及严重糖尿病。根据有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分为2组,有ST段压低(Ⅰ组)26例,其中男21例,女5例。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74例侧壁导联心电图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侧壁导联(I、AVL)心电图改变对梗死相关动脉预测价值。方法:根据7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侧壁导联心电图ST段改变,对比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结果:本组右冠状动脉(RCA)62例(83.8%),为左回旋支(LCX)共12例(16.2%)。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侧壁导联(I、AVL)心电图ST段压低是判断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的较敏感指标,尤以AVL导联更敏感。AVL导联无压低是判断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许多病例常伴有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 ,其临床意义一些作者认为与前壁缺血有关[1,2 ] ,它是判断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的依据[3 ] ;而另一些作者则认为是心肌梗死的间接反映[4 ,5] 。本文对 4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下降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6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 6例 ,女性 12例 ,年龄 36~ 71岁 ,平均 (5 2 .6± 12 .5 )岁。单纯下壁梗死 10例 ,下壁伴后壁梗死 2 4例 ,下壁伴后壁、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伴不同aVR导联ST段改变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梗死面积及心功能情况。【方法】110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aVR导联ST段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aVR导联ST段均不压低;B组为aVR导联ST段压低<0.1mV;C组为aVR导联ST段压低≥0.1mV【结果】胸痛发作到入院时间三组患者差别无显著性;心肌酶学CK最大值A组最低,C组最高[A组:(1380±531)IU/L,B组(1834±920)IU/L,C组(2177±1120)IU/L](P<0.01);左室射血分数A组最高,C组最低[A组:(55.8%±8.7%);B组:(46.9%±6.9%);C组:(40.5%±7.8%)](P<0.01);住院期间发生充血性心衰比率(A组:4.0%;B组11.8%;C组28.0%)(P<0.01)和入院时心率[A组:(66±17)次/min;B组:(70±18)次/min;C组:(75±20)次/min](P<0.01)A组最低,C组最高。【结论】在急性下壁心梗的患者中aVR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有更大的心梗面积和更差的心功能,可能意味着存在心尖部和正后壁透壁性心梗。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患者的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能否作为罪犯血管的判定标准。方法 比较 6 0例下壁AMI患者aVL导联QRS波群变化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 ,分析aVL导联QRS波群两种模式 (Ⅰ型 :S/R≤ 1/ 3,ST段抬高≤ 1mm ;Ⅱ型 :S/R >1/ 3,ST段抬高 >1mm)对判断下壁AMI罪犯血管的临床价值。结果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改变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LCX)闭塞组出现率为 89% ,右冠状动脉 (RCA)闭塞组为 2 4 % (P =0 .0 0 1)。Ⅱ型改变在LCX组出现率 11%、RCA组为 76 % (P =0 .0 0 1)。Ⅰ型心电图变化预测LCX闭塞的敏感度为 89% ,特异度为 76 %。Ⅱ型心电图改变预测RCA闭塞的敏感度为 76 % ,特异度为89%。结论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变化是判断LCX型AMI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 ,而Ⅱ型QRS波群变化是RCA型AMI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时下壁、前壁ST段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春霞  那开宪 《临床荟萃》2001,16(18):824-825
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时下壁、前壁ST段抬高的意义。方法: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两组: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ARVI)患者20例;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0例。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下壁、前壁ST段抬高幅度,并设定观察指标:①Ⅱ、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比值STⅢ/SⅡ>1,②ST段抬高且幅度STⅤ1>STⅤ2>STⅤ3。比较A、B组患者观察指标阳性率的差异,计算各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粗符合度。结果: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指标①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55%,粗符合率为70%;指标②的敏感度为65%,特异度为90%,粗符合率为77.5%。结论:急性心梗时,如ST段抬高且STⅢ/STⅡ>1或STⅤ1抬高且STⅤ1>STⅤ2>STⅤ3,则提示存在ARVI。  相似文献   

12.
丁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2):5228-5228
目的:研究胸前导联ST-T改变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把60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有无ST-T改变分为甲乙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下壁心肌梗死合并ST-T改变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下壁心肌梗死不合并ST-T改变的患者。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ST-T改变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Q波、R波及ST段演变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单极胸导联心电图对13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胸部进行体表标测,分别计算∑R、∑Q、∑ST。结果:∑R在胸痛发作后12h内下降速度最快,12h后下降速度较慢,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Q在24h内与24h后形成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T在24h内下降速度比24h后下降速度显著增快,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R、∑Q、∑ST演变规律,有助于临床上尽早采取急救措施,及时挽救濒死心肌。  相似文献   

14.
王凤梅 《临床荟萃》2005,20(13):760-760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证据之一是心电图ST段抬高,其形态有ST段凹面向上和ST段凸面向上两种。我们选择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66例,观察两种不同形态ST段改变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珍珍 《临床荟萃》2003,18(5):262-263
长期以来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cuterightventricularmyocardialinfarction ,ARVMI)的心电图诊断主要依靠右胸附加导联V3 R V5RST段的改变。本研究选择STV3 压低 /STaVF抬高比值 ,探讨在常规心电图描记中 ,其对ARVMI的诊断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 1985年 1月至 2 0 0 1年 5月收住我院心内科发病 6小时以内的首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cuteinferiormyocardialinfarction ,AIMI)患者 12 5例 ,其中男 10 4例 ,女 2 1例 …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对识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对2001/2007年收治的46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ECG改变及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下壁AMI患者ECG改变与梗死相关动脉(IRA)闭塞部位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前降支闭塞导致广泛前壁、下壁、侧壁心肌梗死1例分析。 1病历摘要 男,54岁。于2008—10-03T02:00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胁肋部针刺感,来我院就诊。5d前行走100m后突感胸闷、憋气,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呈持续性,休息10~20min后自行缓解。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血压正常,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无糖尿病史、遗传病史,无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律齐,肌钙蛋白1.70mg/ml,  相似文献   

18.
对高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78岁.于晚间睡眠中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伴大汗,无胸痛、无意识障碍、无恶心呕吐、无心悸等不适,坐位稍缓解,服硝酸甘油、丹参滴丸后症状缓解.测量BP 140/75mm Hg,急查心电图提示I、V3~V5 ST段压低,送急诊就诊后复查心电图提示I、V3~V5 ST段压低明显,血生化肌钙蛋白0.84μg/L,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入院.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9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仲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7):6774-6775
现将我院2006—05/2008—0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MI)合并右室梗死9例的心电图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49~72(59.5±12.5)岁。无右室梗死者59例,其中男41例,女18例,年龄48~76(58.8±14.2)岁。临床特点均有恶心、呕吐,心前区疼痛向上腹部放射,持续时间〉30min。68例均为发病24h以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重肺、肝、肾功能障碍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20.
李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25-3825
多年来人们一直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急性ST段的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诊断和治疗,而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误诊漏诊率很高。有研究发现[1],NSTEMI患者具有发病年龄高、远期效果差、病死率高的特点。国外学者已针对NSTEMI制定了ACC/AHA的治疗指南[2]。回顾我科近年来急诊治疗NS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