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相似文献   

2.
针刺补泻手法首载于《内经》,当前基本概括为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开合补泻、平补平泻(徐入徐出)等七种,历代医家对其解释说法不一,仅迎随补泻手法的解释就有多种,这势必给临床应用造成一定困难。笔者将这七种手法融入具体临床操作环节中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认识,谨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4.
《内经》这部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对针刺补泻手法有丰富的论述,其中徐疾补泻是主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目前临床乃多习用.为此,确切地理解《内经》经义,对于指导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经》这部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对针刺补泻手法有丰富的论述,其中徐疾补泻是主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目前临床乃多习用.为此,确切地理解《内经》经义,对于指导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内容,最早见于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母补泻、纳支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五藏交经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究竞有无实际价值是目前广大从事针灸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浅析初步的看法对这些古代的针刺补泻手法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针刺"疾徐补泻"的真实内涵。[方法]通过对医学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从脉象、出针速度、留针时间、操作过程和能量角度对"疾徐补泻"展开讨论,并与提插补泻作简要对比。[结果]徐疾补泻从脉象角度说法牵强,从出针速度、留针时间和操作过程解释符合理论和实际,其能量输入论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与提插补泻并不矛盾。[结论]疾徐补泻不是单纯指某个针刺步骤的补泻手法,而是指以一种徐疾补泻的理念贯穿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针刺的疗效不仅取决于正确的选穴,还需施以适宜的手法,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古人云:“取穴容易,补泻难”。针刺的补泻手法与刺激量的关系,各家说法不一。历代医家认为补泻手法是运用进退、提插、捻转、徐疾、搓盘、摇扪、针向等基本操作方法来体现。而与刺激量的关系不大,近代不  相似文献   

9.
九、进针后的各种手法进针后,接着就是施行捻运手法。古代手法,名目繁多,但总的来说,它的目的不外补虚泻实。现将几种重要的补泻手法扼要的谈一谈:1.徐疾补泻法:徐是缓慢,疾是迅捷,这种手法是以针刺出入的快慢来分补泻的,进针慢,出针皮外,  相似文献   

10.
呼吸补泻,历来争议大.《内经》刺法的呼吸补泻,其实是徐疾补泻.而《难经》则持否定态度:"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金元以后,如《金针赋》认为呼吸补泻是关键:"原夫补泻手法,妙在呼吸手指."而《标幽赋》却说:"原夫补泻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相似文献   

11.
呼吸补泻,历来争议大.《内经》刺法的呼吸补泻,其实是徐疾补泻.而《难经》则持否定态度:"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金元以后,如《金针赋》认为呼吸补泻是关键:"原夫补泻手法,妙在呼吸手指."  相似文献   

12.
迎随补泻法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论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经过后世淀绎,已经成为多种纷繁的针刺手法。回顾、归纳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可条列出13种“迎随补泻”法,即总则迎随、调气迎随、子母迎随、候时迎随、纳支迎随、针向迎随、生成迎随、子午迎随、提插迎随、呼吸迎随、徐疾迎随、穴序迎随、轻重迎随。  相似文献   

13.
对40例中风偏瘫病入,采用头皮针标准线行变通徐疾补泻手法,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针刺二个疗程后.补泻组与平针组比较,提示补泻级具有明显(P<0.05)改善脑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头皮针穴名方案》的顶颞前后斜线,顶旁一二线,用改进的徐疾补泻法针刺,对100例中风偏瘫病人由针前五项主要体征记分15.290±0.461,增进为20.490±0.406疗效很显著(P<0.01)。补泻组53例有效率92.5%.对照组47例有效率72.5%,疗效显著(P<0.05),提示补泻手法明显优于持续捻转的平针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头针三条治疗线,辨证施用单式徐疾补泻手法,对54例中风偏瘫患者在停治半年后,追踪观察远期疗效,根据体征和生存率的比较,补泻组明显优于平针组,肯定了改进的徐疾补泻手法具有推广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内经》补泻手法中相关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是针灸理论的源头,针刺手法的真正形成始见于《内经》,在《灵枢》《素问》约30万字的医理中有将近一半的篇幅记载着与针灸相关的内容,从针灸工具、针刺原理到针刺深浅、补泻、禁忌等等,这些详尽而完备的论述形成了后代各家针刺手法的理论基础。所以,对《内经》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8.
虞逸舒  董雪莲  艾炳蔚 《中医学报》2019,34(11):2450-2453
捻转补泻在二维平面上为迎随的一种演变,在三维层面与提插手法不可分割。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并非矛盾,只是手法作用时机以及所处层面不同。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这两种手法作用的时机以及所处穴位的层面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徐疾补泻往往作用于进针出针的过程中,不需要有得气的先决条件,涉及层面贯穿穴位内外。"徐而疾则实"。徐入是为了慢慢引阳气入内,疾出是防正气随针外泻。提插补泻则是在针刺入穴位之后以得气为基础进行的,"紧感"即是针刺得气的一种感应。提插补泻所处层面为穴位内的进退,重插从卫取气,追阳内交,欲激发人体正气,轻提可防止正气耗散;重提从荣置气,引阴外出,引正气外出抗邪,轻插为防止邪气入内。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调气来达到整体的补虚泻实的目的.因此《内经》补泻不是方法而是治则.《内经》上本无"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补泻"原本是单一的治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由于临证治疗需要具体的行针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言之"术式",便在《内经》中寻得《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和"呼尽内针,"《灵枢·官能》泻为"摇大其孔",补为"推其皮盖其外门."  相似文献   

20.
内经针刺补泻法举隅西宁市中医院李治民,马衍颖《内经》十分重视依靠针刺手法和根据病人呼吸施术,以行补泻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拟举其要者探讨之,以就正于同道。1呼吸补泻法。是根据病人的呼吸而进针、提针、捻转,以进行补泻的方法,施行泻法的具体操作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