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8月108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种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真菌感染发生的部位以肺部、血液最常见,在成功培养分离的菌种中以白色念珠菌(38.9%)、热带念球菌(19.6%)和曲霉菌(14.8%)为主。108例感染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7例,总有效率为71.3%;31例死亡,死亡率为28.7%。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死亡率高,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缩短了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早期预防性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认识,改进治疗措施,减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率、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方法:分析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52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微生物学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52例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后总有效率为59.6%,死于真菌感染患者19例,死亡率为36.5%。结论: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期间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及经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在化疗后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改进治疗措施,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方法分析8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微生物学情况及治疗预后。结果感染部位:呼吸道为最常见,其次为胃肠道、血液。真菌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最多(44.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7.6%)。所有病例均经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75.3%,病死率24.7%。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早期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因而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8年1月~2005年1月并发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间共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642例,其中46例发生IFI(占7.16%)。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29例,63.1%)。住院天数>14天,含激素联合化疗方案的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天,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5天,以及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均是IFI发生的重要诱因。临床表现随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感染真菌菌种不同而异。菌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41.8%,13株)和曲霉菌(19.4%,6株)。虽经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但仍有15例患者因难以控制的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各种高危因素的存在,易于发生IFI,且一旦发生IFI则病死率明显增加,应该及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或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5.
梁立新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7):514-51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部位、病原体、药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其次为肛周感染。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为呼吸道、肛周,注意预防并使用广谱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两性霉素B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28例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过程。结果两性霉素B治疗真菌感染疗效满意,主要不良反应是低钾血症。结论真菌是引起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院内感染重要病原菌之一,感染常规治疗临床改善不明显时,要重视霉菌检查并及时改用两性霉素B治疗。  相似文献   

7.
4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17例患者单用氟康唑,21例单用伊曲康唑,9例氟康唑无效后改用伊曲康唑治疗.结果:47例患者均有发热,感染部位以肺部(53.2%)和口腔(21.3%)多见,23例(48.9%)查到真菌,以白色念珠菌(56.5%)和曲霉菌(26.1%)为主.伊曲康唑的有效率(63.3%)高于氟康唑(34.6%,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10%).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肺部、口腔感染多见,多为白色念殊菌和曲霉菌感染,伊曲康唑是一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1例并发肺部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d,IFI出现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7d,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0d是并发IFI的重要诱因。感染菌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9.7%,3株)、非白色念珠菌(占12.9%,4株)和曲霉菌(29.1%,9株)。虽经抗真菌治疗,仍有8例患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易于发生IFI,且一旦发生病死率明显增加,应及早进行预防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9.
徐汪松 《安徽医学》2005,26(5):408-40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相关因素,抗生素治疗情况。方法对54例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及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与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情况,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化疗与否有关,早期可以经验性治疗,抗霉菌治疗非常必要。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越低感染机会越大。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菌种、感染部位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683例AL患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菌种和感染部位,并进行评估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AL患者真菌感染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易感因素与患者年龄、住院天数、中性粒细胞数、血红蛋白数、血浆白蛋白、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化疗药物使用时间、激素使用、侵入性操作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中性粒细胞数、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时间、激素使用、侵入性操作是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测因素.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 AL患者易发生真菌感染,积极控制易感因素是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总结一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被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一例白血病患者在化疗间歇骨髓抑制期合并严重肺部念珠菌与绿脓杆菌混合感染,并对氟康唑产生耐药性,应用伏立康唑及联合抗细菌治疗,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感染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伏立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同时它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严重并发病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感染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得早期治疗。早期获得真菌感染正确诊断的难度很大,且常长时间的延误。所以,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非常有必要。现将我科2005年10月~2006年2月间的5例典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院内恶性血液病患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对91例住院恶性血液病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3年期间恶性血液病患儿中10例感染深部真菌病,共分离出12株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亦见血液、消化道和其他部位。其发生与持续白细胞计数〈1.0×109/L〉7d,2种及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5d,化疗时间〉3月,肿瘤复发有关。结论了解上述恶性血液病患儿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警惕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防治深部真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粒细胞缺乏时应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患粒细胞缺乏病人104例,分两组:①预防组,②未预防组,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为预防组,未预防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发生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当粒细胞缺乏时,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组54例有38例出现感染,感染率70.37%,其中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1例,临床诊断3例,拟诊4例;未预防组50例中46例出现感染,感染率92%,其中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3例,临床诊断7例,拟诊7例。预防组总真菌感染率14.8%,未预防组总真菌感染率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应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可以有效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利民  王劲 《重庆医学》2008,37(5):541-543
恶性血液病主要指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近年来随着大剂量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或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逐渐增多,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性打击,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日益成为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  相似文献   

16.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5年血液科收治的6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结果:6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45例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率72.6%;感染直接引起死亡10例(22.2%),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结论:恶性血液病易发生医院内感染,病死率高,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粒细胞缺乏是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和预防,应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及加强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5,(3):311-312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PFI)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淋巴瘤化疗后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2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与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诊断率为分别1.6%和3.3%,且年龄与性别之间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而淋巴瘤化疗后合并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率大大增加。2真菌感染菌谱分布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326例患者中确诊5例,临床诊断IPFI 12例,拟诊9例。确诊率升高,拟诊率降低。4伊曲康唑、脂质体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及卡泊芬净真菌感染的有效率均超过50%,以伏立康唑疗效最好,有效率73%。结论:白色念珠菌是淋巴瘤化疗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伏立康唑对其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查1987~1996年恶性血液病住院病人88例,发生医院感染39例感染率44.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感染苗主要为G~-杆菌及真菌。化疗、激素的应用及粒细胞缺乏、高龄是感染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处于化学治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减少状态;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56.21%),其次为血液感染;病原菌中细菌感染占93.22%,真菌感染占6.78%;对革兰阴性杆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对革兰阳性球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为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对真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为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细菌和真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粒细胞数目、年龄及住院时间为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化学治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减少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通过感染特点分析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晓华 《求医问药》2014,(21):143-144
目的:探讨分析对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并将临床疗效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护理,在这6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发生肺部浸润而死亡,有1例患者因发生肺部感染而死亡,有1例患者因发生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57例患者均安全度过粒细胞缺乏期,病情均转危为安。结论:对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此方法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缓解率,帮助患者安全地度过粒细胞缺乏期,延长其生存期,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