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 构建不同培养模式的血脑屏障(BBB)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CMEC/D3)、人脑星形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MG)和人脑血管周细胞系(HBVP)3种细胞在Transwell装置中构建细胞模型。根据细胞种类和细胞位置的不同,将模型分为单培养、双培养(hCMEC/D3+U87MG或HBVP)、不接触共培养、半接触共培养和全接触共培养5种血脑屏障体外细胞模型。检测模型的通透性和渗透性以及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比较不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并分析。结果 与单培养和双培养模型相比,共培养模型的渗透性降低,紧密性升高,血脑屏障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也升高(P<0.05)。在共培养模型中,半接触和全接触培养模型具有更低的渗透性(P<0.001),全接触细胞培养模型的紧密性更高(P<0.01),部分血脑屏障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也更高(P<0.05)。结论 全接触共培养细胞模型具有更优的血脑屏障相关性质,更适用于血脑屏障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不同培养模式的血脑屏障(BBB)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CMEC/D3)、人脑星形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MG)和人脑血管周细胞系(HBVP)3种细胞在Transwell装置中构建细胞模型。根据细胞种类和细胞位置的不同,将模型分为单培养、双培养(hCMEC/D3+U87MG或HBVP)、不接触共培养、半接触共培养和全接触共培养5种血脑屏障体外细胞模型。检测模型的通透性和渗透性以及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比较不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并分析。结果 与单培养和双培养模型相比,共培养模型的渗透性降低,紧密性升高,血脑屏障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也升高(P<0.05)。在共培养模型中,半接触和全接触培养模型具有更低的渗透性(P<0.001),全接触细胞培养模型的紧密性更高(P<0.01),部分血脑屏障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也更高(P<0.05)。结论 全接触共培养细胞模型具有更优的血脑屏障相关性质,更适用于血脑屏障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 cell lymphoma,HST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6例HSTCL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应用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的感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间歇性高热(3周~2个月)、脾肿大、三系下降;均无免疫抑制状态;3例肝肿大伴肝酶增高,4例伴胸腹腔内淋巴结轻度增大,脾脏平均最大径22 cm。镜下均为明显扩张充血的髓窦索,3例散在单个或小簇状分布、略多形性的中~大异型淋巴样细胞,3例为弥漫分布、较一致的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均可见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1例累及脾门淋巴结,肿瘤浸润在淋巴窦内。免疫表型:6例CD3、CD56均阳性,5例CD4/CD8均阴性,3例Granzyme B、TIA-1、Perforin阳性,2例CD30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40%~80%。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阴性(5/5)。4例行骨髓活检,其中3例骨髓累及,2例间质浸润,1例血窦浸润。5例患者术后辅以化疗,4例于术后22天~33个月死亡。结论 HSTCL肿瘤分布于脾脏红髓,表达细胞毒标记和CD56,与EB病毒感染无相关性;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检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能够通过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实时监测肿瘤进展的肝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方法 重组质粒pcDNA3.1-Luc转染细胞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PLC/PRF/5肝癌细胞株,将该细胞注入裸鼠肝脏实质内,应用活体成像技术动态监测肿瘤进展情况,解剖荧光信号阳性裸鼠观察肿瘤组织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中HBsAg表达.结果 对裸鼠肝原位移植瘤应用活体荧光系统成像,在肿瘤细胞注射部位检测到荧光信号,解剖动物后可在肝脏组织中观察到异质细胞团块.免疫荧光证实移植瘤中有HBsAg表达.结论 肝脏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建立成功,为抗肝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大鼠肝癌细胞原位种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硬化肝脏促进CBRH-7919大鼠肝癌细胞原位种植瘤形成的可能及其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B 2组,即正常肝脏组和硬化肝脏组。肝硬化大鼠通过口服二乙基亚硝胺 (DENA) 溶液诱导。在2组大鼠肝脏上原位种植CBRH7919的种植瘤,观察肝癌原位种植瘤形成率和病理情况。在种植肿瘤的同时切取小部分肝脏,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磷酸化Smad2、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Smad4 mRNA的表达。结果:CBRH-7919细胞在硬化肝脏上原位种植的成功率为53.3%(8/15),呈现类似人类肝细胞癌的病理特点,而正常肝脏的原位种植成功率为0%。正常肝脏内TGF-β1和Smad4极少表达,但有较多磷酸化Smad2的表达,也可见Smad7的少量表达;而硬化肝脏内TGF-β1、Smad4和Smad7的表达明显增多,而磷酸化Smad2的表达较正常显著减少。结论:肝硬化可以促进大鼠肝癌原位种植瘤的生长,提高模型制作的成功率,其机制可能与硬化肝脏内磷酸化Smad2表达的减少,而TGF-β1、Smad4和Smad7表达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肝移植是治愈终末期肝病惟一的方法,但是其移植后的并发症仍然是影响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移植模型。目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方法:应用乙醚吸入法对SD大鼠204只行麻醉,2-4 ℃林格液经腹主动脉进行单路灌注,灌注前不翻动肝脏,以减少肝脏热缺血,灌注完毕后沿膈环下切断肝上下腔静脉,修整时不需再修整,以免损伤腔静脉。取下供体肝脏,置入4 ℃淋格液中保存,切下受体肝脏,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移植完毕后,大鼠可自行翻身饮水,存活超过3 d,视为移植成功。结果与结论:204只大鼠共行102次肝移植,最终86例移植后存活超过3 d,移植成功率为84%。结果证实,实验通过改进技术成功建立了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T淋巴细胞受体 (T cellreceptor,TCR)存在两种异性二聚体 ,即αβ和γδ ,它们的表达与细胞表面的CD3蛋白复合物有关。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来识别这两种独特的TCR ,可将T细胞分成两个不同的亚型[1 3 ] 。早在 1981年Kadin等[4] 首次报道了 2例“噬血细胞性Tγ淋巴瘤” ,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 ,肿瘤性淋巴细胞在脾红髓和肝窦中浸润 ,并有吞噬红细胞的现象。 1986年Gaulard等[5] 又报道了 3例发生在肝脏的特殊外周T细胞淋巴瘤 ,其肿瘤细胞表面γδTCR阳性。之后 ,国外相继进行了报道[1,6 15] ,患…  相似文献   

10.
大网膜内植入自体脾组织与原位脾组织的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应用自体脾组织植入术提供实验研究资料。方法 :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前者切取 1 /2脾脏去包膜后切成 1mm× 1mm× 1mm大小均匀组织块 ,植入大网膜囊袋内。饲养 6个月后取 2组脾组织制片 ,光镜和电镜定性观察组织结构变化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比较血管、红髓、白髓及胶原纤维的面密度 ;免疫组化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神经肽 (NPY)阳性神经纤维密度。结果 :神经和边缘窦内皮细胞结构恢复较好 ,血管 ,白髓的面密度值较对照组减少 ,红髓与对照组相当 ,胶原纤维面密度增加。结论 :大网膜内植入的自体脾组织通过再生能恢复脾脏的主要组织结构 ,但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已有多种大鼠肾移植模型建模方式,但在移植时间、移植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原位肾脏移植模型的方法。 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行原位肾移植术。供体肾动脉、肾静脉在自制橡胶垫片上分别与受体的肾动脉、肾静脉端端吻合,供体输尿管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移植后每日腹腔内输注1 mL D-hanks液;环孢素A组移植后每日皮下注射环孢素A 15 mg/kg。记录大鼠生存时间并于移植后第3,5,10天测定血肌酐值,移植后第10天,光镜下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 结果与结论:大鼠原位肾脏移植成功率为85%。移植后第5,10天环孢素A组血清肌酐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环孢素A组大鼠肾移植后存活天数明显长于对照组(P < 0.05),移植肾病理可见排斥明显减轻。提示该模型稳定性强、重复性好,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缩短了无肝期的时间,并且显著提高了老鼠肝移植后的存活率。 目的:在“二袖套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文献,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75对SD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 结果与结论:受体大鼠移植后一般状况良好,50例正式实验移植后1 d存活率94%,1周存活率为90%。供肝热缺血时间均接近0,供体手术时间(34.44±3.25) min,受体手术时间(49.07±4.93) min,无肝期(17.26±2.51) 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约为20 min。说明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获得稳定的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3.
例1:女性,32岁,因"脾肿大半年余,月经淋漓不尽18天,伴低热"于2004年12月26日入院.实验室检查:血WBC 2.0×109/L,RBC 2.7×1012/L,Plt 2 9×109/L,HB 78 g/L,淋巴细胞0.54×109/L.肝功能:总蛋白63.0 g/L,白蛋白29.1 g/L,球蛋白33.9 g/L,白球比0.86,ALT 11 IU/L,碱性磷酸酶86 IU/L,总胆红素12.4 μmol/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丙肝抗体阴性.B超示:肝脾肿大(重度).曾患肾脏结石,给予排石冲剂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性,4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小板减少,体重减轻。拟以脾机能亢进收入院。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脏肋下未及,脾Ⅲ度肿大,表面光滑,边缘光滑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 38×10~9/L,红细胞4. 23×10~(12)/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51×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  相似文献   

15.
背景:由于肝脏既是胰岛素的作用部位,又是相对的免疫特惠区,排斥反应小,肝窦及其小静脉结构还有利于胰岛的居留和生长,可供移植容积大,有利于胰岛的生存,因此肝脏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移植部位。目的:建立一种经门静脉胰岛细胞肝内移植治疗SD大鼠1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文献方法制备SD大鼠胰岛细胞。以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建立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经门静脉主干穿刺输注SD大鼠胰岛1000胰岛当量1.5mL;对照组经门静脉主干穿刺输注无血清1640液1.5mL。术后未给予免疫抑制剂,观察两组大鼠出血量、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均移植成活,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90%,出血量0.5mL。胰岛移植大鼠血糖降为正常的时间1~6(3.7±1.7)d,移植胰岛存活时间为2~15(8.4±4.1)d。术后2周内实验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病理结果证实,移植大鼠肝细胞形态、肝小叶结构均正常,肝实质未见坏死灶,血管内无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未见狭窄,亦未发生感染,说明胰岛细胞在肝窦内存活并能发挥功能。证实大鼠胰岛经门静脉主干穿刺输注肝内移植是胰岛移植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人绒毛膜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方法培养人绒毛膜癌细胞系JAR,制备JAR单细胞悬液,给5只8周龄BALB/c裸鼠经皮下注射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待裸鼠皮下成瘤后,无菌条件下取瘤组织并切成1 mm^3组织块,通过手术方式植入10只10周龄BALB/c裸鼠子宫腔内,裸鼠濒死状时4%水合氯醛(10 g/kg)腹腔注射麻醉处死,观察子宫成瘤及腹腔转移情况。解剖取子宫原位移植瘤、腹腔内转移瘤、腹腔淋巴结及其他脏器组织标本,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定。结果10只BALB/c裸鼠中共有7只裸鼠子宫内可见移植瘤肿块形成,其中2只可同时观察到子宫移植瘤和腹膜转移瘤。在病理学形态和结构上,皮下移植瘤模型、原位移植模型和腹膜转移瘤的瘤细胞与人绒毛膜癌细胞系JAR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人绒毛膜癌JAR细胞的BALB/c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  相似文献   

17.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患者女 ,4 5岁。上腹胀痛伴发热 ,月经量多 ,鼻衄 3个月于 2 0 0 1年 3月 6日入院。体检 :消瘦 ,贫血貌 ,皮肤散在淤点紫癜 ,颈部、腋下及右滑车上淋巴结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肋下 2cm ,剑下 4cm。脾脏明显肿大 ,Ⅰ线 12cm ,Ⅱ线 14cm ,Ⅲ线 1cm。B超检查 :脾厚 7cm ,实质回声均匀 ,腹腔内未发现淋巴结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4 .1×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5 2 ,淋巴细胞 0 .4 4 ,血红蛋白 74g/L ,血小板 2 4×10 12 /L ,红细胞 2 7× 10 12 /L。临床免疫学检查 :CD385 4 % ,CD4 5 4 .2 % ,CD8正常。球蛋…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afe, reliable and easily repeatable mouse model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study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9.
肝脾γδT和αβ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 1990年Farcet等描述了 2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以来 ,人们渐渐认识到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一个独立的淋巴瘤亚类 ,1994年它被REAL分类确认为一个临时的淋巴瘤亚类[1] ;而在新的WHO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它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疾病[1] 。它有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 ,包括多为青年男子发病 ,有B症状 (发热、夜汗、体重减轻 ) ,肝脾肿大 ,没有淋巴结病 ,重度贫血 ,明显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多在诊断后 1年内死亡。组织学上 ,主要为小到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浸润脾脏的脾索和脾窦 ,以及肝窦 ,骨髓血窦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为C…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Blau综合征(BS)体外细胞模型.方法 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64.7)、原代骨髓巨噬细胞(iBMDM)和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为研究对象,用胞壁酰二肽(MDP)或MDP衍生物(L18-MDP)刺激细胞建立模型,同时设置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ETN)和R1P2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