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患者有效的外引流方式和尿激酶灌注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 120例脑室出血患者,分为A组(单纯脑室外引流组60例)和B组(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组60例),每组术后24h均经脑室引流管灌注尿激酶,按剂量不同再分为1万U/5mL组,2万U/5mL组,4万U/5mL小组,均为1次/d,通过比较术后治愈率、无效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评价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6周治愈率、无效率的比较:术后6周A组内和B组内的治愈率与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63.3%)比A组(38.3%)的治愈率要高,无效率均为11.7%;(2)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发生再出血共2例,尿激酶1万U组与尿激酶2万U组均未见再出血,尿激酶4万U组有再出血的情况;再出血的情况与有否加做腰大池引流无关。发生迟发脑积水16例(13.3%),迟发脑积水发生率与尿激酶的剂量无相关性,加做腰大池引流能减少迟发脑积水的发生率。结论(1)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2)尿激酶2万U和4万U的疗效均优于尿激酶1万U的疗效,但尿激酶2万U和4万U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且用尿激酶4万U有可能导致再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陈伟国 《海峡药学》2011,23(2):61-6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膀胱灌注治疗Ta期膀胱移行细胞癌(Ta-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a-BTCC)术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114例Ta-BTCC术后患者随机分成A、B、C组,每组38例,A组给予20mg、B组给予40mg和C组给予60mg MMC行膀胱灌注治疗,并作随访12~20个月,平均16个月,观察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40mg)的副作用较C组(60mg)轻(P〈0.05),膀胱癌复发率较A组(20mg)低(P〈0.05)。结论 MMC灌注剂量为40mg时不良反应更轻,肿瘤复发率较低,是目前Ta-BTCC术后较理想的灌注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01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采用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观察组)的211例脑室出血患者与同期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103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存活率为90.53%,死亡率为9.48%;对照组中存活率为60.19%,死亡率为39.81%,两组存活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出血存活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影响。方法将尿管气囊放置于膀胱内(Ⅰ)和前列腺窝内(Ⅱ)的两组病例,随机分为不镇痛和尿管气囊不早期放水(A)组、镇痛和尿管气囊不早期放水(B)组、不镇痛而尿管气囊早期放水(C)组以及镇痛和尿管气囊早期放水(D)组,观察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的情况。结果血尿时间A、D、B组(或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72h内膀胱痉挛发生率A、C与B、D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72h后膀胱痉挛发生率A、B与C、D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膀胱痉挛天数A、B、C、D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镇痛和尿管气囊早期放水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降低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出血(30-60m1)病人120例,随机分A、B、C和D组,A组病人为发病≤6小时实行微创穿刺术,B组病人为发病6~12小时之间实行微创穿刺术,C组为病人发病后12.18小时之间实行微创穿刺术,D组病人为发病后18~24小时实行微创穿刺术组,各30例。根据CT定位对患者进行YL-1型血肿穿刺引流治疗,用每例病人术前和治疗后近期远期疗效及各组术中术后再出血率、病死率、转归优良率等疗效评价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四组术后再出血无差异,A、B组术中再出血多、但A、B组存活者生活质量高和3个月的病死率低,明显优于C、D组(P〈0.05),而A组较B组病死率低(P〈0.05)。结论A组病人(≤6h)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手术时机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与方式。方法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2例,根据患者病症发生到手术治疗时间,随机分为三组, A组65例为超早期手术组(出血后7 h内), B组53例为早期手术组(出血后8~24 h内), C组44例为延迟手术组(出血24 h后);然后根据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并观察其疗效,分别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除骨瓣减压术、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结果通过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ADL)评价方法对三组患者术后2年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 A组1级、2级、3级比例明显高于B组与C组,4级、5级及死亡率比例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5)。结论想要有效的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要对患者尽早的进行手术干预,并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尽早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时间早晚,将其分为4组:A组(超早期,≤3h)、B组(早期,3~6h)、C组(中期,6~12h)、D组(晚期,〉12h),比较4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最高,B组次之,冠脉再通率呈现A组〉B组〉C组〉D组的特点,D组的冠脉再通率最低。A组的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死亡率为5.6%,显著低于B、C、D三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C、D三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CPK峰值时间、CK—MB峰值时间均明显比B、C、D组更短,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C组的CPK峰值时间、CK—MB峰值时间明显比D组更短(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尽早溶栓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脑室出血(附10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维兰  张楷文 《天津医药》1996,24(3):158-159
对105例自发性脑室出血分别行脑室外引流和脑室外引流加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治疗,脑室外引流治疗56例,死亡21例,脑室外引流加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治疗49例,死亡7例。后组治疗可以早期清除脑室内积血,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间接引流脑实质内血肿,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压迫,降低颅内压,降低病死率,减少致残率,疗效优于脑室外引流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结合腰大池置管外引流治疗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早期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结合腰大池置管外引流治疗全脑室铸型出血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术后生存56例,术后功能恢复按ADL分级法:ADL(恢复正常)20例,ADL。(生活自理)24例,ADL,(需人帮助)12例,死亡6例。结论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结合腰大池置管外引流是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大剂量尿激酶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全脑室铸型的疗效.方法 对14例自发性脑出血全脑室铸型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及脑室内大剂量尿激酶(10万u)灌注.结果 治疗14例,存活10例,死亡4例.10例存活者6个月随访,恢复良好6例,轻瘫2例,重瘫2例.结论 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有效,对全脑室铸型出血的患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室系统出血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脑室系统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A组36采用经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 UK)脑室内纤溶治疗+腰椎穿刺引流,B组30例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脑室内纤溶治疗。改良Rankin评分评估患者病情预后,术后多次行头颅CT检查血肿影像学变化。结果脑室出血清除时间A组为(5.3±1.5)d,B组为(8.2±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0,P=0.000)。 A组有效率为83.3%(30/36),B组有效率为66.7%(20/30),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P=0.116)。结论脑室系统出血患者同时给予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脑室内纤溶治疗+腰椎穿刺引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付心好 《安徽医药》2013,17(3):489-492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或单侧单纯脑室外引流与外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射治疗脑室出血的预后差异。方法收集该科自2004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重症脑室出血患者202例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单纯单侧脑室外引流组、单纯双侧脑室外引流组、单侧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组和双侧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洗组。脑室出血程度按Grarb评分进行分级。预后采用国际GOS评分进行评定。采用方差分析比较4组患者的预后和脑室积血完全清除时间的差异。结果双侧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洗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单纯双侧脑室引流组与单纯单侧脑室引流组。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洗组患者的出血完全清除时间显著低于单纯脑室引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洗患者的住院费用均值显著低于单纯脑室引流患者(10 335.6元vs 18 165.1元,P=0.008),而与单纯脑室引流患者相比,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洗患者的住院天数也显著减低(19.2 d vs 16.5 d,P=0.043)。结论双侧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不仅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脑室出血完全清除时间,而且还可以显著减低患者的急性期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脑室出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膜腔内尿激酶注入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膜肥厚和粘连的影响。方法将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胸腔闭式引流加尿激酶组(A组,80例)、胸腔闭式引流组(B组,80例)和胸腔穿刺抽液组(C组,80例)。A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持续引流胸腔积液,待胸腔积液减少时,尿激酶100000U加生理盐水20ml注入胸膜腔,夹闭导管10h后放开引流,隔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其他治疗相同。结果胸膜肥厚和粘连发生率A组8.75%明显低于B组30.00%和C组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注药后胸腔积液中白细胞数及蛋白量短期内均较注药前明显下降(P〈0.01),而B组、C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胸腔引流加注入尿激酶能有效降低胸膜肥厚和粘连发生的机会和程度,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纳洛酮并尿激酶治疗大面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并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大面积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发病6-72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尿激酶组和纳洛酮组各4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尿激酶组给予尿激酶治疗,纳洛酮组给予纳洛酮和尿激酶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28天采用BI量表及治疗前和治疗后90天采用mRS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14、28天尿激酶组的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纳洛酮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治疗后90天mRS量表评价纳洛酮组、尿激酶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纳洛酮组与尿激酶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纳洛酮合并小剂量尿激酶可以有效地改善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侧脑室与腰大池联合置管引流与单纯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本科2008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脑室内铸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 A组(治疗组)39例,行侧脑室与腰大池联合置管引流术;B组(对照组)36例,单纯行侧脑室置管引流术。两组术后均常规予尿激酶定时脑室灌注,血肿引流超过95%以上拔管,引流管留置7 d以上患者均予抗生素定时脑室冲洗预防感染。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组患者有效率82.05%,血肿清除时间5~11 d,平均7.2 d;B组患者有效率69.44%,血肿清除时间6~14 d,平均10.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颅内感染率、脑积水发生率A组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与腰大池联合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效果优于单纯侧脑室置管引流,并可以减少颅内感染及脑积水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卡贝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卡贝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0例具有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胎儿娩出后静脉推注卡贝缩宫素100μg;对照组:于胎儿娩出后肌内注射催产素10Iu,同时静脉滴注催产索20Iu。比较两组产后2h及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产后2h及产后24h平均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卡贝缩宫素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疗效明显高于缩宫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激酶灌注侧脑室治疗脑室内出血,尿激酶保留的适宜时间. 方法:对尿激酶灌注侧脑室治疗脑室内出血217例进行回顾,根据尿激酶在脑室内保留时间的不同归为4组,分析尿激酶保留时间与脑室内出血消散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尿激酶保留时间的延长,脑室内出血的消散天数缩短.尿激酶保留3~4 h(不包括3 h)组较保留0.5~1 h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4 h之内,尿激酶保留时间和脑室内出血消散天数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尿激酶保留3~4 h较0.5~1 h能够更快的溶解脑室内血凝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