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手工血小板细菌污染的原因,以减少细菌污染手工血小板。方法选择经体检合格的无偿献血者1313例,其中应急献血者663例,自愿无偿献血者650例,将两类人群最初采集的10ml血液分别收集于样品采集袋进行细菌培养;选择体检合格的无偿献血者4224例,采血时弃去和不弃去最初的10ml血液,各制备手工血小板2112袋,每袋血小板均留血样做细菌培养。结果自愿无偿献血者和应急献血者采集的最初10ml血液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0和3.0%,弃去和不弃去采血最初10ml血液后制备的手工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0.09%和0.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与献血人群和采血最初采集的10ml血液密切相关,加强无偿献血者选择,做好采血前皮肤清洁消毒工作,并去除最初采集的小部分血液能有效地降低手工血小板细菌污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BacT/ALERT系统在检测血小板细菌污染中的应用。方法用BacT/ALERT系统对所制备的血小板悬液2164袋(含手工采去白细胞混合血小板及机器采集血小板)进行细菌污染检测,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2164袋血小板悬液中细菌培养阳性25袋(1.16%),其中厌氧菌0.60%,需氧菌0.42%,厌氧菌与需氧菌均阳性0.14%。手工采混合血小板的阳性率为1.60%,厌氧菌占0.80%,需氧菌占0.58%,两者均阳性占0.22%。机采血小板的阳性率为0.38%,厌氧菌占0.25%,需氧菌占0.13%。细菌鉴定结果1袋为假阳性。结论BacT/Alert系统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具有快速、灵敏度较高以及假阳性率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由于检测技术的提高,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较血液污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而血液细菌污染造成的菌血症已成为重要问题.因此防止单采血小板产品的细菌污染在血小板输血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用采血分流袋去除最初采集的15-20ml血液(在血液未进入产品的采集系统前收集),以降低单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制品无菌实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站血小板制品无菌试验结果及细菌鉴定情况,探讨防止血小板制品被细菌污染的措施和方法。方法用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对2005—2007年的6219袋血小板制品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阳性的血小板制品立即进行再次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6219袋血小板制品中,4袋阳性,阳性率0.6‰,其中3袋为厌氧菌阳性,1袋为需氧菌阳性;对1166袋单采血小板制品进行了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检测,阳性率为3‰,其中需氧菌阳性率为1‰,厌氧菌阳性率为2‰。结论清洁、消毒是预防血小板制品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血小板制品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检测可更好地保证血小板制品的输注安全。  相似文献   

5.
细菌筛检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用血小板细菌筛检及24小时锁定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用BacT/A-LERT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小时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机器采集的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在无菌条件下抽取5袋样品,并合并成1袋后分别接种于需氧培养液和厌氧培养液中,同时将被抽检的血小板进行锁定。接种后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如结果为阴性,则该血小板可放行。如出现阳性,对阳性结果进行菌种鉴定,并取留样样品进行复试。结果表明:8017袋单采血小板中,初筛为阳性的16袋(0.2%),复筛确认阳性的4袋(0.05%);进一步菌种分析显示3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袋为耳状葡萄球菌。结论:血小板细菌筛检、24小时锁定作为血小板常规检测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是有效而且适宜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例机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011年9月-2014年9月共计采集的5 781袋机采血小板,进行外观检查及细菌培养抽检。结果检出1袋为枯草芽孢杆菌污染。结论应加强献血者的筛选、采集环境的消毒、采集者的规范操作,以及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检测,最大限度降低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造成血小板受者发病和死亡的最大危险之一。作者在2年期限内,对所有机采少白细胞血小板在保存的第2天作细菌培养以减少该危险。设计与方法 采集后第2天的早晨使用一无菌连接装置将血袋与一小转移袋连接,转移10ml血小板入小袋内。从主血袋上断开后,该样品体积的一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传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受血者出现败血症等严重的输血反应.污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献血者穿刺部位皮肤携带的细菌.多次献血者的穿刺部位可能会形成疤痕,疤痕部位的皮肤凹凸不平使有效的清洁消毒更为困难,导致皮肤携带的细菌污染采集的血液.由于血小板的贮存条件有利于细菌增殖,引起输血传播性细菌感染.因此对浙江省血液中心质控实验室9000余份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阳性结果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已献血次数明显高于整个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9.
背景 为了预防血液成份的细菌污染,对采集后保存期延长至5~7天的血小板浓缩物进行细菌培养引起了人们兴趣。研究方法和设计 为评估采集后5~7天时血小板浓缩物细菌污染的残余危险,在一个中心对其所有的血小板浓缩物于采集  相似文献   

10.
机采血小板的红细胞污染量很小,一般在5 ml以内,故临床上机采血小板的输注多为不需配合的ABO同型输注。美国规定机采血小板制品中红细胞的混入量应〈2 ml/袋,根据人的红细胞正常值推算,红细胞混入量应在(7~10)×109/袋,我国经调查450例;MCS3p采集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成分细菌污染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血小板成分在临床使用的日益增加,血小板细菌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输血医学界的重视。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内源性污染可以通过健康征询,外源性污染则通过皮肤消毒、移去最初采集的部分血液等方法来防止。降低保存温度和减少保存时间也可减少细菌的生长繁殖。进行细菌污染检测可以降低血小板成分相关的败血症,检测的方法主要有漩涡试验、试纸条检测细菌新陈代谢参数、染色镜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液体培养系统培养等。其中以全自动液体培养系统(BacT/ALERT和PallBDs系统)的灵敏度最高,可分别达到10CFU/ml和100~500CFU/ml。采用保存后去除白细胞、γ线照射、光化学灭菌等方法可以降低细菌载量。  相似文献   

12.
背景及目的 大约每2000单位的血小板有1单位被细菌污染,BacT/ALERT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可以用于筛查细菌污染的浓缩血小板。材料及方法资料收集自1998年5月至2004年5月,这期间检测的血小板数量为36896单位,其中的大部分为4份全血白膜层制备的。在全血采集或单采血小板后的当天,5ml~10ml量的血小板样品无菌转移到BacT/ALERT培养瓶内,以检测需氧菌。在整个血小板保存期内(6.5天)监测样品的细菌生长情况。当出现阳性信号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快速、可靠的检测机采血小板(PLT)细菌污染的新方法.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1 308份献血员机采PLT 16s rRNA基因,以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白假丝酵母菌和人类基因组DNA为对照,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采用10倍倍比稀释法进行该方法的敏感性检测.结果 检测1308份献血员机采PLT,其中7份16s rRNA基因为阳性,阳性率为0.54%(7/1 308).而与HBV DNA、白假丝酵母菌和人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PCR最低能检测1.5 × 10~4cfu/L大肠埃希菌.结论 献血员机采PLT板细菌污染的阳性率为0.54%;利用PCR检测献血员机采PLT细菌16s rRNA基因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快速性和敏感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有针对性的对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策加以改进,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方法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1)献血者菌血症;(2)血液采集过程的细菌污染;(3)血袋细菌的污染;(4)血液成分加工过程的细菌污染;(5)血液储存、运输过程的细菌污染。降低细菌污染血液的对策:(1)严格筛选献血者;(2)改进献血者皮肤消毒;(3)隔离初始采集的血液;(4)采血前对采血袋进行质检;(5)血液成分加工过程中避免血袋污染;(6)血液储存、运输过程中保持冷链。  相似文献   

15.
目前较简单有效的降低全血细菌污染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改良静脉穿刺区皮肤消毒的方法和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另一个是去除最初采集的至少10ml血液.那么被去除的这10ml血液究竟有多少比例是被细菌污染的,去除这些血液能带来多大的效果,笔者对此做了一个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开启后使用中普通胰岛素细菌污染情况,确保普通胰岛素安全使用.方法 对82瓶开瓶28 d内正在使用中的普通胰岛素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开瓶天数和抽吸次数与细菌培养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开瓶7 d内使用的胰岛素细菌培养全部阴性,开瓶8~15 d的胰岛素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2/20),开瓶16~28 d的阳性率为20%(4/20),3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1~10次的27瓶胰岛素中细菌培养全部阴性,抽吸11~20次的27瓶胰岛素中细菌培养阳性1瓶(阳性率4%),抽吸>20次的28瓶胰岛素中细菌培养阳性5瓶(阳性率18%),3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通胰岛素开瓶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7 d内使用是安全的,抽吸次数在10次以内的胰岛素适当延长使用时间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减少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对供应临床的部分单采血小板开展细菌检测,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ac T/ALERT 3D 240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需氧培养瓶(BPA)和厌氧培养瓶(BPN)对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检测,细菌培养阳性进行转种,转种阳性进行细菌菌种鉴定;培养7d阴性为单采血小板无菌生长。结果 6年间共对14 923袋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检测,其中发现有菌生长17例,阳性率为0.11%。专性厌氧菌9例(53%),需氧菌8例(47%)。结论尽管应用先进的血液培养技术,遵照新的质量标准,然而,细菌污染及脓毒性输血反应仍然是血小板输血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因此,采供血机构需要不断改进细菌污染检测技术,完善质量控制程序,并逐步建立PLT输血安全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血液制品病毒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导致的病毒感染风险显著降低,血液制品细菌污染导致的严重脓毒性输血反应成为研究的热点[1]。血小板(PLT)因其22℃的保存条件同样适合广谱的细菌生长,使PLT细菌污染成为输血相关的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者根据1991/2004年PLT细菌污染监测数据推断,PLT细菌污染总的确证阳性率为0.13%,其中机采PLT的确证阳性率为0.045%,输入机采PLT可能导致脓毒性输血反应的概率为1∶48 067[2]。为降低PLT细菌污染风险,国外采供血机构除在PLT采集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控制措施外,还建立了常规的全自动细菌培养监测系统,细菌检测阴性的PLT方可用于临床。尽管如此,可以确定与输入细菌污染PLT相关的脓毒性输血反应甚至死亡仍然发生,因此,需要深入调查细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PLT制品,进一步完善PLT细菌污染质量控制体系。1 PLT细菌污染的来源根据从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的PLT中所分离的细菌的分布特点,通常将其分为皮肤定植菌和非皮肤定植菌。研究表明,PLT细菌污染最常见的分离菌都是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具有的条件致病的皮肤定植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静脉留置针介入膀胱冲洗,预防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尿潴留病人分为2组,实验组用静脉留置针介入双腔气囊导尿管,用1/5000呋喃西林液500ml行膀胱冲洗;对照组用普通双腔气囊导尿管,用1/5000呋喃西林液500ml常规膀胱冲洗.分别在留置尿管的第4、6、8、10 d及拔管前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留置尿管后的第8、10 d和拔管前细菌培养,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使用静脉留置针介入双腔气囊道尿管行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优于普通双腔气囊导尿管常规膀胱冲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静脉留置针介入膀胱冲洗,预防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尿潴留病人分为2组,实验组用静脉留置针介入双腔气囊导尿管,用1/5000呋喃西林液500ml行膀胱冲洗;对照组用普通双腔气囊导尿管,用1/5000呋喃西林液500ml常规膀胱冲洗.分别在留置尿管的第4、6、8、10 d及拔管前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留置尿管后的第8、10 d和拔管前细菌培养,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使用静脉留置针介入双腔气囊道尿管行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优于普通双腔气囊导尿管常规膀胱冲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