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颈性眩晕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本病多由于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因而导致眩晕,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笔者采用针刺颈动法治疗颈性眩晕237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同位素锝~(99)m TcO_4~-动态闪烁显象法,对20例(18~55岁)颈椎病性眩晕患者进行颈脑血流量测定。其中14例显示脑区供血减少。作者认为颈性眩晕与脑区供血量减少有关。该14例因颈椎病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颈性眩晕,经过牵引治疗,眩晕症状消失。故从中得出两点结论:①颈牵治疗法可以改善颈性眩晕时的脑区血供;颈牵可以治疗颈性眩晕;②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事实说明,颈性眩晕原因不仅是颈椎器质性病变,还包括由颈椎器质性病变导致位置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这一新方法,对于研究椎关节错位和颈椎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应用在椎动脉供血不足性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2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58例颈性眩晕患者经行回顾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颈椎骨质增生,多数有椎动脉狭窄;采用复方丹参、氟挂利嗪等多种药物治疗,72小时症状基本消失.结论 颈椎X线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均是诊断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无统一疗法,宜采用多种药物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治疗颈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机制及副反应。[方法]通过对临床200例颈型眩晕患者438个突出椎间盘,采用激光汽化减压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以上疗效及副反应情况。[结果]200例中有184例眩晕完全消失(92%),症状明显缓解有8例(4%),无效及出现副反应者8例(4%)。[结论]引发颈型眩晕的主要机制是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激惹交感神经而诱发椎动脉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激光汽化椎间盘使间盘内压力降低,加之局部直接热效应,消除了椎动脉痉挛,改善了脑供血不足的情况,所以对颈型眩晕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对椎间失稳严重者疗效不明显,甚至无效。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的影像学改变与病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与病因关系。[方法]对90例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X线、CT、MRI/MR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椎动脉供血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0例X线检查提示:颈性眩晕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81例,占90.0%;钩椎关节增生67例,占74.4%;寰枢间隙不对称(差值〉1 mm)77例,占85.6%;颈椎失稳59例,占65.6%;对其中46例X线片示寰枢间隙左右不等者作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寰椎的侧移和旋转者41例,占89.1%(41/46)。84例MRI检查提示:明显的椎动脉孔左右不等、边缘欠整者61例,占72.6%(61/84)。[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因多与寰枢椎侧移及颈椎失稳有关,其发病机制是寰椎侧移和向前或后旋转扭曲、牵拉引起椎动脉迂曲或受压,或颈椎失稳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反应性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骨质病变、颈肌病变、颈壁神经根炎或神经炎等 ,在椎动脉本身病变基础上 ,当头旋转或过伸时引起椎动脉受压 ,致前庭神经核区供血不足 ;或颈部病变使颈部及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 ;或兼有血管及神经两种因素 ,影响到前庭神经核区及前庭终器而产生症状。诊断时依据有头位性或变位性眩晕 ,颈部病变可借助放射超声诊断。笔者于 1996~ 2 0 0 2年采用中药分期辨证治疗该病 5 6例 ,疗效显著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5 6例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眩晕的中医诊断 [1 ]。其中门诊病例 32例 ,住院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通塞脉片联合颈椎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对照组和基础对照组各60例,3组均予以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塞脉片口服,药物对照组予以颈复康颗粒口服,疗程均为3周。在治疗后的1、3周分别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和椎动脉平均流速(Vm)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3周的改良ESCV、CASCS评分和Vm均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和基础对照组(P<0.05)。结论 通塞脉片结合颈椎牵引可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动脉平均流速。   相似文献   

8.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手法治疗组(60例)用手法治疗和对照组(60例)用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分析其症状改善情况及X线、TCD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7%,对照组有效率78.3%,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病椎动脉受压或痉挛、颈椎失稳、颈部软组织损伤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采用整脊手法治疗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系指颈部各种疾患引起的眩晕.主要是颈椎病变所致.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中段,入第6颈椎横突孔后几乎垂直向上穿行于上6个颈椎横突孔构成的“隧道”内.颈椎及颈部各种病变均可使椎动脉受压迫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致脑干前庭-小脑系统缺血而产生眩晕.1 病因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病是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不稳 ,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 ,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眩晕病。临床上分持续性眩晕和发作性眩晕 ,前者是指眩晕症状在患病期间持续存在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或头痛 ,体位改变症状不缓解 ,在任何体位时都眩晕 ,后者是指在某一颈部特殊体位时发生眩晕 ,有四种体位即伸位、颈屈位、侧屈位、旋转位 ;我们对 6 0例颈性眩晕病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 ,对病因治疗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患者 ,男性 2 6例 ,女性 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松解手法结合醋热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颈椎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程相匹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颈椎松解手法结合醋热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枕带牵引法,10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vs.84.6%)。结论颈椎松解手法结合醋热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均给予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6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6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刺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椎不稳症患者椎动脉(VA)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颈椎不稳症患者100例,按年龄、性别分为5组,进行不同的保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2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VA血流,观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动态体位下的椎动脉形态、内径、走行、血流等变化。并选择同期30例颈椎病(无颈椎不稳症)患者做对照。结果治疗前治疗组88.0%的患者发现椎动脉形态或各检测指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治疗前后PSV、EDV及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后2周,不稳组中E组(综合治疗组)PSV、EDV、RI检测结果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椎不稳症患者的VA血流可进一步了解病情,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颈椎不稳症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在颈性眩晕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动力过屈过伸位和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并对下颈椎不稳患者采用颈围外固定、封闭等综合保守治疗,症状反复发作者行颈前路融合固定。结果:X线检查表明,下颈椎不稳141例,占78%,其中矢状位不稳119例,占66%,轴位旋转不稳95例,占52%,73例患者矢状位和旋转不稳同时并存。保守治疗优良率为92%。手术治疗优良率为100%。鲒论: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可以发现下颈椎轴位旋转不稳。对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 of the vertebroarterial typ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onsulting order,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29 case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nd a control group (28 cases treated with simple acupuncture). 20 treatments were given to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75%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61.54% (P<0.05).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ha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than the simpl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 of the vertebroarterial type.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X线探讨和分析颈椎不稳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对我院的100例诊断为颈椎不稳症的患者实施X线拍片,拍颈椎正侧位片、双斜位片及侧位过伸过曲片.结果:100例颈椎不稳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上颈椎不稳有32例,占32%,其中环枕不稳定的例数有4例,有3例为外伤引起,1例为先天畸形;环枢椎不稳定的有28例,有2例为发育畸形,炎症导致不稳定的有4例,手术原因引起的有2例,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有20例;下颈椎不稳症的例数有68例,占68.00%,其中外伤引起的有45例,退行性病10例,手术原因引起的有4例,炎症导致的有1例,先天性发育异常有8例.颈椎不稳定病变主要发生在下颈椎,从X线片可知,下颈椎的C3、C4、C5 发生不稳定症的机会大,它们向前的位移均超过2mm.结论:通过颈椎X线分析发现颈椎不稳定症主要发生在下颈椎,并且主要发生在C3、C4、C5.  相似文献   

17.
葛根素西比灵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葛根素西比灵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葛根素与西比灵联用)和对照组40例(丹参与西比灵联用),均治疗14天。观察临床疗效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8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西比灵联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丹参西比灵联用。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龙氏颈椎牵引下正骨手法及中医辨证用药,配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结果治疗组80例中,治愈59例,好转16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3.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止痛快、疗程短、复发少、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中药益气化瘀方对颈椎病的疗效 ,60例气虚血瘀兼痰湿阻络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 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益气化瘀方煎剂 ,对照组采用口服芬必得和弥可保片剂。在治疗 8周和 1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颈椎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 8周后 ,其大部分症状和体征已有明显改善 (P <0 0 1) ;对照组在治疗 12周后 ,其症状和体征才有改善 (P <0 0 5 ) ,但不及治疗组明显 ;治疗组的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提示益气化瘀方在改善气虚血瘀型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方面疗效确切 ,且疗程比常规治疗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鞘内给药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鞘内给药治疗,治疗组在臂丛神经鞘内给药后采用颈椎牵引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2.2%(28/45例)、总有效率97.8%(44/45例)均优于对照组痊愈率51.1%(23/45例)和总有效率93.3oA(42/4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鞘内给药联合颈椎牵引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