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TIA患者227例,按其年龄、血压、血糖、胆固醇、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吸烟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家族史、TIA发作频率、症状持续时间及肢体肌力将患者积分后分组比较发生脑梗死的情况。结果积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积分在21分及以上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 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与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急性冠脉动综合征病史、吸烟史、家族中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史、TIA发作频率及症状持续时间、肢体肌力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Cox分析的方法,对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急性脑梗死组与非急性脑梗死组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及糖尿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Cox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为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非急性脑梗死组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血压、血糖及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急性脑梗死组(P均0.05)。结论影响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且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症状,应注意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燕虹 《中医药研究》2009,(8):988-990
目的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min组(A组)15例,11min~20min组(B组)28例,〉20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h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部分发作48h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TIA发作≤30min、〉3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3,5(15/112)、36.1%(22/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19/129)、43.2%(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34.9%(15/43)、17.7%(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7.5%(28/102)、14.1%(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0.2%(33/82)、5.5%(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min、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王识 《中医药研究》2010,(12):1459-1460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发病后90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临床确诊为TIA病人的90d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及正常病人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DWI检查异常者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7.0%,正常者发生率为4.3%。二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TIA病人发生梗死的几率逐渐增加。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与无危险因素比较,梗死几率明显升高。颈内动脉系统TIA组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预后构成不同(P〈0.05)。结论 TIA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对改善脑血管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9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疗法。两组均治疗8周后评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4%,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确切,且应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以期防控该病发作及进展为脑梗死。方法:选取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且对发作原因和治疗方法及效果等进行观察,同时将所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本次观察发现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颈动脉斑块、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及发作时间、发作频率等且此次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加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高危因素干预与防控以及积极治疗对降低该病发作及防止进展为脑梗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相关危险因素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选择我院近5年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住院患者,分析其预后与其危险分层的关系,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近5年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均符合TIA诊断标准。美国脑血管病特设委员会于1975年发布的TIA的传统定义是"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1]。  相似文献   

9.
目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已列在了首位,脑梗死发生后,有75%的人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 cattack,TIA)的出现,常预示着卒中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对收治的7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寻找短暂性脑缺血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相关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病、脑卒中以及年龄因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了解相关危险因素的前提下,需要加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病的患者的护理及治疗,以防其发展至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钠与不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临床双盲对照观察,了解两者短暂脑缺血、冠心病、脑梗死发病率及全因死亡率。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2例,均为发作性不能言语或和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在24h内恢复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37例病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25例未用低分子肝素钠,随访1~3年。结果: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组1例再发短暂脑缺血,1例因脑出血死亡,未用低分子肝素组6例再发短暂脑缺血,1例出现脑梗,1例因脑梗死亡,1例因脑出血死亡。两组均未见有冠心病发生。结论:通过以上作用机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微栓子起到很好干预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忠者的临床资料,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配伍血塞通治疗,观察其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结果:治疗14d后,62例中3d内发作得以控制48例(77.4%);3~1Od控制11例(17.7%),1Od以上未控制2例(3.2%),转为脑卒中1例(1.6%)。无死亡病例。本组T1A发作总控制率为95.2%;经6个月随访,本组62例中无复发51例(82.3%),发作频率减少≥50%9例(14.5蹦),发作频率无显著减少或增加及转为脑卒中各1例(各占1.6%)。总复发率17.7%。结论:在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针对性治疗同时,实施相应的整体护理服务,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注意其并发症护理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缺血预适应及后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591例,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过梗死相关性TIA分为无TIA组406例和有TIA组185例,有TIA组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10 min组(35例)、10~20 min组(86例)、20~60 min组(40例)和60 min组(24例)4个亚组。病情严重程度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进行评定,预后分析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标准(ADL)进行评定,分析TIA持续时间与缺血预适应及后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0~20min组患者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率81%,Ⅰ级预后比率81%,与无TI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10 min组、20~60 min组、60 min组和无TIA组患者中重度神经缺损程度比率较高;Ⅰ级预后比较≤10 min为60%,20~60min组62%,60 min组58%,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与缺血预适应及后继脑梗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结论颅内血管病变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血管病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方法,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中医学的辨证施治,针对各型患者进行针对性方剂治疗,对照组则使用统一治疗方法,均使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达到5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χ2=5.208, P=0.022),观察组无效率仅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χ2=9.940, P=0.002)。结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实施中医辨证施治,能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主要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并发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与脑梗死患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及其核磁共振(MRI)2项检查对收治人院的61例病人进行诊断,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2组,分别是狭窄组和正常组,同时比较2组脑梗死患者的发生率。结果:脑动脉狭窄组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的高于正常组的发生率。结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并发中重度脑动脉狭窄同无明显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的相比,更容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周宝宽  周探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2054-205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min,多在1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一次TIA发作后,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治疗失败短期发展为脑梗死典型病例,探析中风先兆病因病机系脏腑气血虚损而致内生痰、火、风、瘀等实邪,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乃脑血管狭窄、脑梗死病史、高龄、高血压、TIA发作时间较长,结合"治未病"化痰、滋阴、息风、化瘀等方法中医药干预可防治中风先兆,改善TIA的预后,减少TIA发展为脑梗死,从而预测TIA长期预后,期望提醒重视中医药对TIA早期干预,改善TIA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同期收住1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50例,治愈42例,占84%;有效6例,占12%;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96%(48/50)。1年内随访:脑卒中发生3例,占6%;对照组:治愈24例,占48%,有效17例,占34%,总有效率为82%;无效9例,占22%;1年内随访:脑卒中发生9例,占2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总效率比较P〈0.05;1年内脑卒中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TIA作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是脑卒中的前兆。脑梗死则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均很高,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TIA,能够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1年脑梗死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