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在家庭亲密度与学校归属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自我概念量表和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对1289名4~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心理素质和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素质和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男生;班干部与普通学生在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亲密度、心理素质、自我概念和学校归属感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心理素质中介了家庭亲密度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自我概念中介了心理素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4)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在家庭亲密度和学校归属感间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82%。结论:家庭亲密度既可以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也可以通过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领悟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在积极心理品质和主观幸福感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494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积极心理品质、领悟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两两显著正相关(r = 0....  相似文献   

3.
美院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及其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美院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及其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对中国美术学院647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美院学生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个人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家庭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独生子女的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非独身子女;来自城市的学生的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及社会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造型专业学生;在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及个人取向家庭自我价值感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成绩优良的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成绩一般的学生.②美院学生自我价值感各维度与学校归属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美院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较高,一般自我价值感对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州市中学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对广州市的5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与年级的中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一学生的客观支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级(F=7.607,P<0.01);②男生学校归属感总分显著低于女生(t=-3.270,P<0.01),初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F=29.746,P<0.01);③学校归属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8,0.184,0.304,0.293;P<0.01);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7.484,4.872;P<0.01,t=2.042,P<0.05)。结论应通过完善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学校归属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集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查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以及集体自尊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719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良好,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以及变量各维度间显著相关,并且学校融入、学校环境、学校投入和同伴关系能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③流动儿童的集体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通过提高其集体自尊而促进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教师支持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学校归属感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教师支持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问卷对188名受艾滋影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支持、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教师支持与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2)教师支持显著正向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在教师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教师支持能够提高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但不能忽视其学校归属感在该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职新生自我和谐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并验证人际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河北省内某职业技术学院821名2015级新生为调查对象,使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CR)进行测量。结果:高职新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显著正相关(r=0.565,P0.001),自我和谐、人际关系与学校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r=-0.458,-0.417;P0.001)。高职新生的自我和谐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β=0.231,P0.001);人际关系困扰在自我和谐和学校归属感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为28.6%。结论:自我和谐不仅能直接影响高职新生的学校归属感,还能通过人际关系困扰间接影响其学校归属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留守儿童感恩与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关系,以及学校归属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感恩问卷、学校归属感问卷和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问卷对835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留守儿童感恩与其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显著负相关;2学校归属感显著部分中介留守儿童感恩与其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关系。结论:感恩是留守儿童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重要保护性因子,而学校归属感是其重要的内在中介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探讨团体归属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团体归属感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整群抽样调查435名大学生。结果:①团体归属感方面,在认同度这一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主动参与和认同度上存在专业差异,艺术体育类学生得分高于文理科学生;②人格方面,精神质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独生子...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南西部农村4~6年级留守小学生985例,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家庭亲密度量表及学校归属感量表调查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亲密度和学校归属感。结果:留守儿童孤独感测评得分高于常模[(34.3±9.9)vs.(32.5±11.8),P0.001];43.8%的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中度障碍,16.2%家庭功能严重障碍。孤独感得分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总分及两量表的各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r=-0.09~-0.55)均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量表的情感度(β=-0.14)、合作度(β=-0.11)、适应度得分(β=-0.08)及学校归属感的认同感(β=-0.38)、学校依恋(β=-0.18)、归属感(β=-0.12)三个因子得分均对孤独感得分有负预测(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可能偏高,且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应注重从家庭、学校两大环境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初中生在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弹性上的状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23名初中生进行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弹性量表的测试.结果 ①整体上初中生具有较高的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弹性((x)=2.94,4.44,3.16~4.07),在困境条件、年级、性别上均存在一定的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学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的关系。方法对2所中学的224名被试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问卷测试。结果1中学生社会支持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但是在支持的部分维度上年级的差异效果显著;2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和学校投入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显著;3相关分析发现主观支持和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和同伴关系以及学校融入(分别r=0.279,r=0.273,r=0.277,r=0.218,P0.01)都有显著正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教师行为(r=0.260)、学校投入(r=0.139)以及同伴关系(r=0.313)和学校融入(r=0.271)均有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学校归属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CR)的结构及其信效度。方法:翻译PSSM量表,有效测量了1006名大学生被试。结果: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CR)各维度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17、0.820、0.673、0.873;重测信度分别为0.809、0.813、0.654、0.848;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三维模型的拟合较好;效标关联效度良好(P<0.05)。结论: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CR)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为相关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14.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落实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学生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实施至今,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实效。比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也解决了职业院校实习场地不足、学用脱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探讨团体归属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团体归属感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整群抽样调查435名大学生。结果:①团体归属感方面,在认同度这一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主动参与和认同度上存在专业差异,艺术体育类学生得分高于文理科学生;②人格方面,精神质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外向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③团体归属感与人格特征间存在正相关;④人格特征对团体归属感有预测作用。大学生团体归属感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疫情期低年级大学生抑郁与班级归属感的动态双向关系。方法: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班级归属感量表为工具,对山东省某高校4339名低年级大学生进行3次追踪调查(时间间隔为6个月)。结果:(1)大学生入校后班级归属感持续上升,抑郁先降低后保持平稳。(2)抑郁与班级归属感显著负相关。(3)交叉滞后分析发现,T1班级归属感可以显著预测T2抑郁,T2班级归属感可以显著预测T3抑郁,T2抑郁可以显著预测T3班级归属感。结论:疫情期低年级大学生抑郁与班级归属感相互影响,且关系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17.
探讨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团体归属感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整群抽样调查435名大学生。结果:①团体归属感方面认同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存在年级差异,以大三年级得分最高;②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正相关;③团体归属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大学生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访谈、文献检索形成问卷的初始项目,在预测的基础上,采用自编问卷对被试进行施测,得到有效问卷661份。用中文版PSSM量表进行效标效度检验。结果: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共包括5维度:同伴支持、个人地位认可、学校环境、学校融入、教师行为,共解释总变异的69.98%;5因素模型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问卷总分与中文版PSSM量表总分显著正相关(r=0.69,P0.001)。总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96,5个因素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0.94。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7,5个因素的分半信度为0.88~0.93。结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由5个因素构成,信度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用于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彭赛红 《校园心理》2017,(6):444-446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较好地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校园生活,尤其是学习状况,我校连续3年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问题试图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究积极学习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认识、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热情的投入和积极的社会支持,提高学习效能,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民族高校大学生学校认同、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现状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成都市某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学校认同调查问卷、学生学业目标定向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结果:民族高校大学生学校认同(4.61±0.84)、自我效能感(2.5±0.58)和学习动机(3.87±0.8)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民族在学校认同的群体认知维度上有显著差异(F=4.81,P0.05),是否参加社团在自主行为维度上有显著差异(F=4.01,P0.05);学校认同、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都有显著的正相关(r=0.29~0.51,P0.01);学校认同对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的预测力,且通过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学习动机。结论:学校认同直接或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民族高校应重视并提升各族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