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伟  张同琳 《医学综述》2003,9(11):643-645
1 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概述器官移植现在被认为是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人类器官供体缺乏严重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这就激起人们对异种移植的兴趣。异种移植是指不同种属动物之间组织或器官的转移。由于不同种属动物遗传背景不同 ,器官移植后产生的反应有差异 ,1970年R .Calne首次将异种器官移植分为 :①协同性异种移植 :指供、受体双方进化关系较近 ,类似于第一次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异种移植 ,移植物存活以日为计 ,如狒狒、猩猩的器官移植给人。②非协同性异种移植 :指供、受体双方进化关系较远 ,类似于第二次接触抗原的…  相似文献   

2.
黄平  姚榛祥 《重庆医学》2002,31(1):50-52
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比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强烈 ,且目前的药物难以控制。一般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 (HAR) ,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DXR)和细胞介导的异种移植排斥反应。近 1 5年来 ,异种移植研究的最大成就就是基本弄清了HAR的发生机理并发展了防治HAR的诸多措施 ,本文就HAR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HAR的病理表现HAR发生于非协调性异种移植 ,在移植物血管再通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生。表现为移植物内广泛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血管外出血 ,免疫荧光检查有IgM和补体C3沉积 ,移植物失去功能。HAR是由Ⅰ型内皮细胞 (EC)活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的实验证实,种系相关较远动物之间的血管化大器官移植都存在超急性排斥反应。此反应的主要组织学特征是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血管间出血。学者们认为此种排斥反应主要是抗体介导机制。Calne通过观察提出“协调的(concordent)”和“不协调的(disconcordent)”概念。前者系指在某些种系之间进行异种移植不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后者系指某些种系之间的移植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9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超急性排斥反应这一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特征。第一,  相似文献   

4.
器官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也使人类器官供体相对缺乏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激起人们对异种移植的强烈兴趣。考虑到器官的功能特点、形状和大小,基因调控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使得猪成为理想异种移植供体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免疫移植理论和移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全世界都存在着供体器官远远不能满足受者需要的问题。异种移植有可能解决这一矛盾,但异种移植最大的障碍就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的超急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供、受体间种源关系越远,越易发生超排反应,与人种源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却因数量少,生长缓慢,不易饲养,易将某些可感染人的病毒传递给受者以及伦理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满足需要,与人种源关系较远的物种中,猪可能是较为合适的一种,猪可在6个月内成熟,其脏器大小与人相似,特别是它的多乳头肾与人肾有相似的肾小球滤过率,总肾血流量和浓缩能  相似文献   

6.
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超急性排斥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邦好  李朝龙 《广东医学》2000,21(2):112-114
目的 建立袖套法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初步观察异种小肠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过程。方法 行异种异位全小肠移植,移植小肠脾性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与受体肾以下腹主动脉作端侧吻合,切除受体左肾,移植小肠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袖套吻合;在手术显策镜下观察超急性排斥的大体变化。结果 共实施异种小肠移植40例,成功34例,供受体手术时间平均150min,血管吻合成功率达90%。再灌流后1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袖套法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异种小肠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行异种异位全小肠移植,再灌流后0min、5min、排斥后分别取标本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流后数分钟,移植小肠血管内皮细胞间结合部分开,显露出内皮下基质,血小板聚集并黏附至血管内皮表面。结论:异种小肠移植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与异种心、肾移植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种植受者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方面的意义,选用豚鼠→大鼠移植模型,先分离、培养大鼠动脉内皮细胞,然后将其种植于去内皮的豚鼠动脉内壁,并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与大鼠血清反应的情况。结果显示:大鼠血清与正常的豚鼠动脉一起培养后,前者所含IgM、C3沿后者内皮细胞表面沉积、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与大鼠血清反应后免疫荧光反应呈阴性,即无IgM和C3。以上结  相似文献   

9.
黎雄  白志明  刘振湘  黄义  梁发  张冲  吴万文 《海南医学》2007,18(3):49-49,48
目的 提高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行肾移植过程中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并复习文献.结果 行移植肾切除,病理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总结HAR的发生机理、危险因素、鉴别诊断及预防.结论 HAR的发生与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有关,反复输血、多次妊娠、再次移植是HAR的诱发因素,术前系统、准确的配型有助于减少H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赵中辛  王学浩 《上海医学》1997,20(3):130-132
为探讨异种超急性排斥时补体旁路途径的作用机制,选择猪血管内皮细胞为靶,人血清为天然抗体和补体源,用四唑盐法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建立体外超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种植受者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方面的意义,选用豚鼠→大鼠移植模型,先分离、培养大鼠动脉内皮细胞,然后将其种植于去内皮的豚鼠动脉内壁,并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与大鼠血清反应的情况。结果显示:大鼠血清与正常的豚鼠动脉一起培养后,前者所含IgM、C3沿后者内皮细胞表面沉积;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与大鼠血清反应后免疫荧光反应呈阴性,即无IgM和C3。以上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可在异种血管壁上种植,如将受者血管内皮细胞预先种植于供者的血管内壁,可能避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英《新科学家》第85卷第1189期(1980年)报道:伦敦哈默史密斯医院已研究出一种解决肾移植排斥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如能成功,就能在组织和器官移植中引起革命化。此方法的理论是防止移植物自身产生引起排斥的物质。在受者接受移植物之前,先将移植器官予以处理,与传统的防止抗体发生作用的方法不同。自1786年首次使用“移植”这一术语以来,组织排斥是移植的一个重大问题。机体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在猪 人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毒作用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 (IL 1 )的变化 ,用体外培养的猪血管内皮细胞和人血清共同反应 ,建立猪 人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体外实验模型 ,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观察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换算出内皮细胞溶解率 ,将其作为评定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和损伤的标志 ;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 1 β。结果 :1 )在相同时间点上 ,正常人血清组 (HS组 )的细胞溶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其他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随着时间的延长 ,HS组内皮细胞溶解率逐渐增高 ,于 3~ 4h接近高峰。 2 )反应 0 .5h后 ,正常人血清组IL 1 β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灭活人血清组、C1q缺乏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随着时间的延长 ,HS组IL 1 β质量浓度继续升高 (P <0 .0 1 ) ,3~ 4h保持稳定。IL 1的变化过程与内皮细胞溶解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 :在猪 人异种移植中 ,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及IL 1的变化与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Li ZD  Shi CQ  Zhang QH  Xiong YL  Zhou XD  Wang WY  Song N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2007-2010
目的 探讨高纯度眼镜蛇毒因子 (CVF)对非协调性异种大鼠肝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和存活时间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CVF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0对。在豚鼠到大鼠肝脏移植前 2 4h实验组大鼠静脉注射CVF(5 0 μg/kg) ,异种肝脏移植后记录受体生存时间 ,并观察移植肝的病理变化 ,免疫荧光法检测肝脏血管C3沉积情况 ,用大鼠TNF αELISA试剂盒检测异种肝脏移植术后 1h血清中细胞因子TNF α水平。结果 肝脏移植后 ,对照组均发生了HAR ,肝内小血管血栓形成 ,间质出血 ,肝窦和中央静脉可见C3沉积 ,肠系膜淤血明显。实验组均无HAR发生 ,可见延迟性异种排斥反应 (DXR)的病理特征 ,血管内皮细胞 (EC)肿胀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肝窦和中央静脉无C3沉积 ,肠道淤血不明显 ,血清TNF α水平下调 ,受体平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1 8±0 6与 7 4± 2 1h ,P <0 0 1)。结论 高纯度CVF清除补体可克服非协调性异种肝脏移植的HAR ,延长受体存活时间。CVF用于豚鼠到大鼠肝脏移植这一生命支持模型可以更深入地研究非协调性异种肝脏移植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猪-犬肾移植建立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分别在移植前、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发生时和排斥肾切除后10~15min检测外周血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结果:异种肾移植发生超急性排斥时血小板聚集明显升高,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安胎中药对异种皮肤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昆明小鼠为受体,建立异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术后将小鼠分为中药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以中药醇提取物、醋酸地塞米松溶液和生理盐水灌胃,记录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和存活情况,于移植后第5天和第10天取移植皮肤行病理切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中药组和阳性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较轻,移植皮片平均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益气活血安胎中药对异种异体皮肤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可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延长皮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猪-人非协调性异种移植中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及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抑制HAR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游离器官血液灌注系统为基础,建立猪-人异种器官移植模型。实验分A、B、C即人血灌注、人血加IVIG灌注和猪血灌注三组,观察HAR的发生并进行血清补体及其活性的检测以及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的研究。结果A组移植器官发生HAR的平均时间为(39.3±11.2)min,B、C两组的移植器官在180min内未发生HAR。A组移植器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可见广泛微血栓形成和中性粒细胞浸润,B、C两组则无明显的病理改变;免疫荧光研究还发现A、B两组的移植器官沿其肾小球毛细血管有明显的IgM和补体C1q的沉积,A组移植器官则另有显著C3沉积而B组未见;B组加用IVIG前后,其血清补体C3和总补体溶血活性水平均无明显变化;A、B两组移植器官灌注过程中均有大量的血清补体C4消耗。结论IVIG抑制猪-人非协调性异种移植HAR的机制在于,阻止补体激活经典途径中C3和其后的补体活性成分在异种移植物内皮细胞表面的沉积或附着,籍此保护移植物内皮细胞免于活化和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免疫活性细胞在异种移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AVR)中的意义。方法 猪到猕猴腹腔内异位心脏移植,使用高纯度的眼镜蛇毒因子完全清除受体体内补体,建立AVR模型。常规病理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心CD4^ T细胞、CD8^ 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移植心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中50%为巨噬细胞,CD4^ T细胞占15%,CD8^ T细胞占25%;ICAM-1和TNF-α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细胞机制在异种移植AVR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体器官移植和细胞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脏器功能衰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和环孢素的出现使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器官移植供者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异种移植如果能够应用于临床,则可为人类提供无限的供体器官来源,极大地推动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然而,异种移植后将出现比同种异体移植更为复杂的排斥反应。其中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延迟性排斥反应(delayed rejection,DXR)、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cute cellular rejection,ACR)等。其中HAR主要由“异种抗原”——半乳糖α1,3-半乳糖抗原(Galα1,3-Gal)所引发。而延迟性排斥反应和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则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豚鼠-大鼠非协调性异种移植心脏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2组:对照组(n=10)以眼镜蛇毒因子预处理;实验组(n=8)以眼镜蛇毒因子加氯吡格雷联合预处理。观察比较移植物存活时间、病理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移植物病理表现均为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改变。实验组经氯吡格雷预处理的移植物P选择素表达积分减少[(1.66±0.32)vs(2.52±0.22),P<0.05),凋亡指数降低[(11.5±2.8)vs(15.6±3.9),P<0.05),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50±4)hvs(41±2)h,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延长非协调性异种移植物存活时间,减轻异种移植免疫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