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清佐先生善用温热药附子,前文已挂一漏万地作了介绍,对于某些矿物药,恩师也有自己的见地,兹介绍一二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09,25(7):39-40
24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 (1)肾精子与海浮石 这两味药是印会河老师推荐的。印老师是原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末由卫生部认定的第一批中医终身教授,后调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他有一个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验方,其中配用的肾金子(即肾精子)和海浮石是两味较特殊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07,23(3):50-50
4定痛良药--冰片 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老师(1914-1984),字鸿宾,1914年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17岁开始学医,23岁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未及毕业,抗日战争爆发而返回四川.  相似文献   

4.
19胃病良方爽胃饮爽胃饮是宋向元老师的一首经验方。宋向元老师,天津市人,是著名的临床家,对中国医学史也颇有研究。大约是1957年,他从天津调到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辞世。在临床上,诊治内、儿科疾病是其所长,对于王清任的几个逐瘀汤用的更是  相似文献   

5.
3 医应识药 医药本为一家,古今中外似都如此,如英语的"medicine,就是医或药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药王就是名医的代称,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其代表人物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07,23(5):54-54
6 厚朴功效之争议 关于厚朴的效用,北京中医学院开院的四位元老之一方鸣谦老师对此药颇有微词。他认为,该药性燥烈,破气之力大,用之不慎则伤元气,并说有一妇女,服用厚朴因破气太甚,元气暴脱,遗尿而亡,故厚朴之使用要慎之又慎,必要时可选用“次厚朴”减缓破气之力,不致偾事云云。  相似文献   

7.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08,24(12):32-33
22 马蛇子能治痫证 大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谢海洲老师在谈论癲痫的食疗时介绍说,他在吉林民间得知,当地医师以马蛇子(也称马舌子,即蜥蜴)代替蛤蚧,配伍在丸散中,以其化痰之能治疗痰喘,颇有效验.谢老根据痫症多与痰涎相关的中医理论,试用于治疗痫证,果然获效.  相似文献   

8.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06,22(4):46-47
1956年9月1日,我高高兴兴地迈进了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门,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大学生。刚刚建立的这所高等中医学府,当时借住在北京市东城区北门仓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的校舍里,1958年才迁入海运仓胡同原“朝阳大学”的旧址,教室、实验室、宿舍、操场和附属医院等都在这个院子里(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东直门医院的大院)。今天回想这些情景,仍然很兴奋。这个大院虽然不算很大,学生也不多,然而就在这大院里确实汇集了中医界的许多名流和前辈,除了京腔京味的北京中医名宿,如于道济、陈慎吾、马龙伯等之外,还有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中医界的学者和有识之士.如操着上海普通话的秦伯未、章次公、余无言等;江苏来的人最多,至少有20几位,如王慎轩、程莘农、印会河、董建华、杨甲三等;  相似文献   

9.
19胃病良方爽胃饮爽胃饮是宋向元老师的一首经验方。宋向元老师,天津市人,是著名的临床家,对中国医学史也颇有研究。大约是1957年,他从天津调到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辞世。在临床上,诊治内、儿科疾病是其所长,对于王清任的几个逐瘀汤用的更是得心应手,治疗内科杂病强调辨别气、血、痰。治消化系统疾病,宋老有一个独创的经验方——爽胃饮。  相似文献   

10.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08,24(7):43-43
12最有用而最难用的"虎狼之品"--附子 附子是临床上的常用药之一,尽管古今医家都认为该品有毒,但确定是温阳救逆的要药,更是"火神派"扶阳补火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9石膏之药性及应用 石膏是中医临床上的常用药,也是金石类药物中应用最广泛的品种之一.临床上应用最多最广的是清热泻火的生石膏,经煅烧后称熟石膏,其性变为收湿、敛疮生肌而专供外用,通常说石膏系指生石膏而言.石膏常用而用途又广,因此善用者盛赞之,不善用者则多有诟病,称其质硬而重难于消化吸收,性又大寒有损阳败胃之虞.  相似文献   

12.
启事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06,22(6):42-42
3医应识药 医药本为一家,古今中外似都如此,如英语的“medicine,就是医或药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药王就是名医的代称,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其代表人物都不一样。民间药王庙供奉的药王主要是两位.一是扁鹊.一是孙思邈,然而这两位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医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医与药渐渐分离,各执其业。晚近,由于临床药学的兴起和发展,医与药又向着相互结合方向走来。记得在1979年杭州举行的中国药材公司直属药厂领导人会议上,当时公司的书记就曾经倡导每个中药厂都应配备一名中医师,以便医药结合,开发研制药品。  相似文献   

13.
彭清华 《国医论坛》1991,6(3):42-44
二、临床研究随着腹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日本腹诊方法和内容被广大医者所熟知,腹诊的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已逐步开展起来,其研究情况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腹诊方法的研究关于腹诊的方法和具体内容,刘文臣将手法分为伏手压按法和三指深按两种.腹诊的顺序一般自上而下,先观胸胁及虚里,次为上腹部,再为脐部,最后为下腹部.李灿东归  相似文献   

14.
侍诊是学习中医临床的重要方法,侍诊学习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本身。侍诊前做好准备,侍诊后注意总结,正确运用视、听、思、记、问等步骤,尤其要重视思考和提问在侍诊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脉象单因素者易于分析,如浮脉主气之升浮。沉脉主气之沉降。但单一因素的脉象临床罕见。疾病中脉象总是多因素以兼脉及不同部位脉象的有机组合面貌出现,是病机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同性脉相兼,如浮滑数三个阳性脉共现,表明脉气的升浮活跃,可能是风热也可能是肺胃气热或其他阳盛浮动之疾。  相似文献   

16.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11,27(7):36-37
孔嗣伯老大夫是京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老先生的哲嗣,尽得孔太老之真传,亦以善用寒凉药名噪京门。先生供职于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我在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时,1961年进行毕业实习期间,有幸受到孔嗣伯老师的亲炙,并赠送我《四部备要》一部,还将孔太老未刊行的《脏象发挥》中“命门辨”一节亲笔抄录下来,装订成册,题写赠言(见图1),留做纪念,迄今我仍珍藏于书柜中。侍师襄诊约1年,耳提面命,受益良多,永世难忘,尤其对于寒凉药,如生石膏,虽不敢说尽得其真传,但确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全国名老中医张西俭老师2013年7月26日在重庆市綦江作“脉诊与辨证”的全国继续教育讲座。讲座中张师立足临床,针对文献中脉诊理论基本的缺陷,提出、分析问题,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真正体现了脉诊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笔者为张师弟子,多年侍诊中亲聆受教和切身体验到老师脉诊观点和技术的正确性和普遍性。今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11,27(11):40-41
1上世纪80年代,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王其飞教授,让我为他开发的新药做些药效、药理学的实验,并告之曰:方中有雄蚕娥,是补虚益肾、强精种子的良药云云。众所周知,蚕娥属于中药中的虫类药,虫类药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即有"五药"之记载,"五药"者,汉代郑玄的注释为"草、木、虫、石、谷也"。一个小小的虫何以作为"五药"之一呢?乃因虫类在动物界占的比例最大,据称仅节肢动物即占到总数的70%左右,因之代表动物类似也言之成理。世界上三大虫类之一的蚕及其相关的桑、  相似文献   

19.
晓倪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4,11(11):16-16
1.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会产生口臭口出酸臭气的是内有宿食;口出臭秽气的是胃热;口出腐臭气的多是内有溃腐疡疮。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舌诊已发展至繁荣发达的阶段。这一时期医家们在普遍重视对舌诊应用的同时,也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这一时期舌诊专著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具特色。既有图谱式,也有文字记述和通俗入门等形式。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舌诊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发展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