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跳伞作为一项严重的生理、心理应激活动,必将对跳伞者的认知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而跳伞应激军人注意功能、记忆功能、思维、推理能力不仅直接影响跳伞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关系到跳伞者落地后能否立即执行军事任务。因此,研究跳伞应激对伞兵认知功能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摘要:目的观察伞兵着陆过程中左、右足底动力学指标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德国Pedar-X足底压力检测系统检测12名现役八一跳伞大队的跳伞运动员模拟伞兵从1.5米跳台跳下着陆时足底最大应力、最大压力、接触面积、压力时间积分值等动力学指标。将左、右足底按照常规标准分为10区,分别记录各区的动力学指标值,观察各区指标的变化规律,同时比较左、右足底相应各区的动力学指标值。结果左足底最大压力值(kPa)分布规律:9区足跟内侧(7.86±1.68)kPa,10区足跟外侧(7.47±1.88)kPa,8区中足(4.68±0.71)kPa,1区第一足趾(3.96±1.56)kPa,3区第一跖骨区(3.72±1.43)kPa,4区第二跖骨区(2.87±1.05)kPa,5区第三跖骨区(2.72±1.08)kPa,2区第2-4趾(2.64±1.25)kPa,6区第四跖骨区(2.42±0.68)kPa,7区第五跖骨区(2.13±0.87)。左足底最大应力值、最大压力时间积分值与最大压力值分布规律一致。右足最大应力值、最大压力值、最大压力时间积分值分布规律基本与左足一致。结论半蹲式着陆足底受力左右足一致;足底足跟部受力最大;足底内侧受力大于外侧,易导致足内外踝骨折。 相似文献
4.
5.
模拟跳伞着陆冲击力与冲击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着陆冲击力与着陆冲击时间的关系。被试者为3名年轻健康的男伞兵。当其负荷26.5k或无负荷,分别从1.0,1.5和2.0m的平台上跳下时,用高速摄影法记录他们身上的标记。计算结果表明:(1)作用在各活动节段上的着陆冲击力,随着陆冲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作用在足部的着陆冲击力峰值与着陆冲击时间亦有相同的关系;(2)着陆冲击时间为0.08~O.26s时,上述诸力与其在0.08s时的值相比,减少40.6~64.1%;(3)作用在足部的着陆冲击力峰值与着陆冲击时间的关系曲线,与其回归方程的曲线相比,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6.
7.
8.
跳伞训练不同阶段应激反应表现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 ,应激一直是困扰着各国部队的一个重要问题[1] 。跳伞训练中 ,经常发生损伤甚至死亡 ,因而士兵们 ,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跳伞的新兵 ,不可避免地处于高应激状态[2 ] 。跳伞应激表现出什么特点 ,在跳伞应激状态下 ,如何维护士兵有效的工作能力 ,减轻过度应激对能力或战斗力的损害 ,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 空降兵某部 1997年 12月入伍的新兵 40 0人 ,均为男性 ,年龄为 17~ 2 0岁 ,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二、研究方法1.访谈法 和连、营、团级指挥员、跳伞训练教员等有跳伞实践经验的干部座谈 ,了解…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空降兵跳伞应激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笔者对空降兵某部部分跳伞人员进行了临跳前肺通气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6次临跳前肺通气参数均高于静态,其中第3~4次最高,以后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临跳前因精神紧张肺通气量增多,通过多次跳伞训练可降低紧张程度,而增加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特种兵跳伞军事训练人员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方法特种部队参加跳伞军事训练的战士65人,以跳伞训练前作对照,采用RIA法测定TT3、TT4、TSH、INS、GH.结果 实验组TSH、GH水平显著升高(P<0.01),INS水平显著降低(P<0.01).TT3、T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激可使内分泌激素产生变化.预防应激性损伤,对提高军事训练的效率与质量,提高部队战斗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Under the simulating of parachute jumping,the landing impact forceson the segments of the human body of three parachuters were studied with thehelp of high-speed photography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The results show:(1)There was an attenuation process of the impact forces on the body segments.(2)The impact force on the body segments and the peak of the impact force on the feetat the time from 0.08 to 0.26 s attenuated by 40.6-64.1% as compared with thoseat 0.08s.(3)The attenuation curve of the peak of the impact force on the feet isclose to the curve of its regression equation.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不同姿势着陆时人体质心部位冲击过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男伞兵为对象,借助高速摄影和仪器分析方法,对半蹲式和侧滚式两种姿势着陆时身体质心承受的冲击过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减小身体质心承受的冲击过载看,侧滚式优于半蹲式。 相似文献
15.
16.
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体位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改变体位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黄山市人民医院2006—2008年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住院患者98例,设对照组40例,实验组58例,观察24h。对照组患者术后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即平卧位,沙袋压迫穿刺处6h,术肢伸直制动,卧床24h后下床活动。实验组术后在沙袋压迫穿刺处6h基础上,指导患者左、右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术侧肢体伸直。结果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2cm×3cm皮下血肿或皮肤淤斑,均有不同程度腰背酸痛、失眠和焦虑,1例出现肺栓塞。实验组有6例患者出现2cm×3cm皮下血肿或皮肤淤斑,腰背酸痛、失眠等明显减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指导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改变体位,能增加舒适度.减少并发症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复合外伤患者摄影的体位选择、改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不同摄影部位,选择对影像诊断针对性强的各种非常规摄影体位,并提供经改良后的部分体位的摄影方法及注意事项,实行对复合外伤患者的摄片工作.结果 选择恰当的摄影体位,改良的各种拍摄位置及具体方法的应用,优化的曝光参数及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合理运用,能够保障各种复合外伤患者摄影的图像诊断质量.结论 复合外伤患者的摄影,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行之有效的各种摄影方法、体位改良技术及运用不同数字化设备所充分体现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体脂分布、握力及步速特点。方法 以乌鲁木齐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随机选取6个社区,共调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中老年人737例(男性106例,女性631例),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等仪器测定相关指标。结果 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四肢肌肉质量、躯干肌肉质量、体成分各指标(除阻抗外)、握力、步速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以上年龄段肌肉质量、体成分各指标(除体脂肪率、腰臀比、蛋白质、阻抗外)、握力及步速数值最低;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四肢肌肉质量、躯干肌肉质量、握力、步速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男性四肢肌肉质量、躯干肌肉质量、握力、步速数值均大于女性;肌肉质量、身高、体重、腰臀比、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基础代谢量、总能量消耗与握力值呈正相关(P=0.000),体脂肪量、体脂肪率、阻抗与握力呈负相关(P=0.000);身高、基础代谢量、总能量消耗与步速呈正相关(P<0.01),腰臀比、体脂肪率与步速呈弱负相关(P<0.01)。结论 乌鲁木齐中老年人体脂分布、握力及步速存在年龄、性别差异,握力、步速与体成分及肌肉质量存在相关性。关健词中老年人体脂分布握力步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获得正常人人体中医红外成像特征(人体热结构).方法 利用红外成像中医检测系统对1668例正常体检人群进行红外成像检测,获得研究目标人群督任脉、三焦以及脏腑对应区域平均温度差(人体热结构).采用SSP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正常人群人体热结构数据.结果 获得目标人群人体热结构均值.结论 通过研究首次采用非平... 相似文献
20.
+Gz致脑缺血恢复期大鼠学习能力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持续性正加速度 (+Gz)暴露后 ,缺血恢复期大鼠学习训练能力的改变 .方法 :雄性SD大鼠 2 4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6Gz组和 +1 0Gz组 ,观察不同G值 +Gz作用后 ,0 (即刻 ) ,2 ,4和 6d大鼠学习能力的变化 .结果 :辨别性学习能力 +6Gz和 +1 0Gz组大鼠的正确反应次数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 (P <0 .0 1 ) ,反应时均显著延长 (P <0 .0 1 ) ,+6Gz组正确次数较 +1 0Gz组显著增加 (P <0 .0 5 ) ;被动回避反应观察发现 +6Gz组和 +1 0Gz组大鼠的 6d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P <0 .0 1 ) .结论 :+Gz暴露恢复期可致大鼠学习能力的持续降低 ,并且随着G值的增高学习能力降低的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