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天津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MD)与脂肪量、非脂肪量的关系。方法 选择中老年男性82例,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测量腰椎2~4(L24)BMD、全身(TOT)BMD和脂肪量、非脂肪量,并以中老年女性106例作为对照。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非脂肪量是影响中老年男性BMD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脂肪量是影响中老年女性BMD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结论 中老年人的脂肪量、非脂肪量均与BMD呈正相关,并且具有性别差异;其中腹部脂肪量仅与L2-4BMD有关,故腹型肥胖可能对L2-4BMD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有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实验拟验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4-01/2007-01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257例,所有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将所有患者以踝肱指数比值大小分两组,分别是踝肱指数≥0.9组42例和踝肱指数<0.9组215例。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踝肱指数、腰椎(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骨密度测定。结果:踝肱指数<0.9组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低于踝肱指数≥0.9组(P<0.05),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率高于踝肱指数≥0.9组(P<0.05)。以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023,P=0.000),与年龄、踝肱指数、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70,-0.311,-0.037,-0.080,P均<0.05)。以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2组间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37,0.245,0.280)。结论:影响2组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因素以年龄、体质量指数为主,踝肱指数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选取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昆明地区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602例,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医疗系统生产的LunarProdigy骨密度仪测定所有患者腰椎L1~4、左右股骨颈的骨密度。结果(1)仅有年龄、BMI、其他疾病及运动能够进入多元回归模型,以上4项因素的OR〈1,为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2)体质量偏胖的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低。(3)非骨质疏松的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超重与体质量正常的腰椎骨密度有差异,体质量偏胖的腰椎骨密度偏高。结论BMI是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骨密度的重要预测指标,体质量偏胖的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低,超重或肥胖是骨质疏松的一项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6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的骨密度(BMD)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2例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与2型糖尿病组相匹配)进行腰L2。骨密度测定,同时观察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骨密度较对照组低,骨质疏松发病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骨质疏松。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应重视骨质疏松检测及防治,从而降低骨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脂肪因子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长期以来,脂肪组织一直被认为是仅供能量贮备的终末分化器官。然而,1994年瘦素(Leptin)的发现激起了人们对脂肪细胞因子研究的热潮。现已发现人脂肪细胞分泌几十种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s)及蛋白质因子如脂肪源性肿瘤坏死因子-a(TNF-a)、脂联素(Adiponectin)、抵抗素(Res 相似文献
7.
王迪铉绪敏刘博伟王婉莹王星尹福在 《医学临床研究》2016,(11):2237-2239
【目的14g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三酰甘油(TG)血症-腰围表型(HTWC)与内脏脂肪面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患者213例,测量腰围(WC)、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及内脏脂肪面积,检测T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根据腹内脂肪面积分为两组:腹内脂肪面积≥100cm2为内脏脂肪型肥胖(A组),〈100cm2为非内脏脂肪型肥胖(B组),分析HtwC表型(TG≥1.7mmol/L且腰围男性≥90cm或女性≥80cm)与内脏脂肪面积的相关性。【结果】A组BMI、WC和TG均高于B组(P〈0.05);伴HTwC表型的T2DM患者内脏脂肪型肥胖检出率高于不伴HTWC表型的T2DM患者(P〈0.05);校正性别、年龄和BMI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伴HTWC表型的T2DM患者内脏脂肪型肥胖检出率为不伴HTwC表型的T2DM患者的2.760(95%CI:1.332~5.719,P=0.006)倍。【结论】T2DM患者中,HTWC表型与内脏脂肪面积密切相关,HTWC表型可作为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内脏脂肪型肥胖的简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一级亲属中T2DM及葡萄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患者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LAP)、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fat index, VAI)的特征。方法 选取T2DM确诊患者(n=212)一级亲属共298例,依据葡萄糖代谢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葡萄糖代谢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NGT)组(n=115)、IGR组(n=93)、T2DM组(n=90),并收集其临床资料。结果 3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T组年龄最小,T2DM组体重、腰围最大(均P<0.05)。NGT组、IGR组、T2DM组中心性肥胖发生率分别为52.17%、67.74%和78.88%,其中T2DM组肥胖率最高,T2DM组、IGR组的中心性肥胖率较NGT组高(均P<0.05)。3组LAP...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体脂分布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对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调查,检测身高、体重、腰围、腹围、臀围,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采集相应数据对体脂分布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肥胖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而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外周型肥胖者基本相同,提示无论是总体脂增加还是局部体脂增加,胰岛素抵抗程度都随之增加。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论是总体脂增加或是局部体脂增加者其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aibetes,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2 215例T2DM患者(男1 142例,女1 073例)腰椎正位1~4椎体(L1~4)、左侧髋部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转子内区(Inter),髋部总体(Htot)和华氏三角(Wa rd) BMD.结果 ①中老年T2DM患者L1~4、Neck、Troch、Inter、Htot和Ward BMD在3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测量部位中Ward区BMD绝对值最低,是BMD变化的敏感的区域.②女性各测量部位BMD均低于男性(P<0.01).男女L1~4、Inter、Htot、Neck、Troch、和Ward区BMD分别为0.88(0.10) vs 0.78(0.22)、1.12(0.19) vs 1.00(0.23)、0.96(0.16) vs0.83(0.15)、0.82(0.15) vs 0.73(0.18)、0.69(0.14) vs 0.57、0.60(0.18) vs 0.52(0.22).③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4组后比较BMD,随着BMI值的增加,各测量部位BMD呈上升趋势.结论 中老年T2DM患者BMD骨峰值出现在30~40岁.T2DM患者女性BMD值在各个测量部位均低于男性.各部位BMD随BMI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对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骨密度(BMD)测定,测定部位为腰椎1~4、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区。3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可将骨密度测定作为对糖尿病性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艾塞那肽对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B细胞功能和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所选病例为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于解放军二五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服用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促泌剂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体质量指数(BMI)25 ~40 kg/m2]2型糖尿病(T2DM)[糖化血红蛋白(HbA1c) >7.0%]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艾塞那肽治疗组;两组原有降糖药物及治疗方案不变,原生活方式不变,治疗组前4周,艾塞那肽5 μg2次/d,皮下注射;后8周,艾塞那肽10 μg2次/d,皮下注射.对照组不加用其他辅助降糖药物,记录12周后患者血压、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FPG、2HPG、HbA1c、FINS、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721、9.019、7.790、3.054、4.206、-3.102,P均<0.05).治疗12周后血脂方面,治疗组TC及LDL-C较对照组无明显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TG、H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87、-6.053,P均<0.05).结论 艾塞那肽能降低肥胖T2DM患者体质量、改善糖代谢、改善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部分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脂分布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用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155例T2DM患者行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体脂百分比(PBF)测量,同时测量空腹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W)、身高(H)、腰围(WC)、臀围(H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对体脂参数与代谢危险因素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无论男女,腹部内脏型肥胖(VFO)的BMI水平高于腹部皮下型肥胖(SFO),男性VFO的TG水平高于SFO。女性患者PBF、TC及LDL-C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少数民族男性患者VA、PBF显著高于汉族男性。在校正年龄、病程、BMI后,女性患者WHR与DBP呈正相关,PBF与LDL-C呈正相关。男性患者的BMI与SBP、VA与DBP、VA与PBF和HDL-C有关联;女性患者的BMI与SBP、WHR与DBP有关联。结论 T2DM患者体脂分布均以腹型肥胖为主,尤其是以VFO为特点,其心血管危险因素不仅与体脂水平增加有关,更与VFO有关,且存在性别、族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内脏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评估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9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合并组149例和未合并组145例,检测并比较2组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内脏脂肪面积和总脂... 相似文献
16.
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后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骨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142例,平均年龄(70.1±6.4)岁。应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踝肱指数(ABI),并检测正位腰椎(L2~4)、双侧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华氏三角(Wards)骨密度(BMD);以ABI比值大小分为非外周动脉疾病组(ABI0.9~1.4)和外周动脉疾病组(ABI<0.9)两组。结果外周动脉疾病组的Neck、troch、Wards的BMD值分别为(0.63±0.10)g/cm2、(0.50±0.11)g/cm2、(0.39±0.09)g/cm2,低于非外周动脉疾病组(0.70±0.14)g/cm2、(0.56±0.13)g/cm2、(0.46±0.14)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动脉疾病组较非外周动脉疾病组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收缩压高,血尿素氮、肌酐、微量白蛋白尿值高(均P<0.05)。以neck、troch、WardsBMD值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三者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378、-0.367、-0.410,均P<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肥胖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67例单用二甲双胍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肥胖T2DM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单用二甲双胍)和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治疗周期为12周。分别在基线、治疗12周后检测2组患者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体脂百分比(PBF)、体脂肪量,同时测量一氧化氮(NO)、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游离脂肪酸(FFA)等相关指标,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采取病例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较二甲双胍组,患者体质量(W)、WHR、腰围(WC)、空腹血糖(FBG)、体脂肪量和腹内脂肪(VA)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T2DM肥胖患者在血糖、血脂得到控制的同时,能获得降低W、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内脏脂肪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针刺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脂肪细胞因子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早中期具有良好的疗效,那么针刺对脂肪细胞因子是甭也有影响呢?目的:验证脂防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以及针刺对2型精尿病机体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8/2007-01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刚断乳的SD雄性大鼠100只,平均体质量50 g左右,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20只,高脂饲料组8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体质量高于普通饲料组平均体质量20%为食源性肥胖大鼠.方法:给40只食源性肥胖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霉素,成功造成2型糖尿病模型27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针刺后二里、内庭和胰俞.1次/d)及优降糖组[格列本脲片1.6 mg/kg给药,1次/d],每组各9只,处理4周,与随机抽取的9只正常饲料大鼠做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以快速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放免法检测空腹胰岛素、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抵抗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结果:模型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空腹血糖、空腹咦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下降(P<0.05或0.01),接近正常组水平:优降糖组与模型组比较,空腹血糖明显下降(P<0.001),接近正常组水平,空腹胰岛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有所下降,和正常组仍有差异;模型组、正常组、针刺组、优降糖组血清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无明显关系,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针刺和优降糖均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针刺作用优于优降糖.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化学位移MRI研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脂肪含量及分布特点,并探讨胰腺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征集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采用化学位移双回波MRI技术分别测量胰腺头部、体部、尾部及肝脏的脂肪含量,比较胰腺头部、体部、尾部的脂肪含量差异,分析胰腺脂肪含量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胰腺头部、体部、尾部的脂肪分数分别为5.59%±4.70%、4.80%±3.75%、4.88%±3.86%,三个区域的脂肪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F=1.761,P0.05)。胰腺的平均脂肪分数为5.15%±3.75%,肝脏为9.88%±3.19%,胰腺的脂肪含量与肝脏的脂肪含量没有相关性(r=0.053,P0.05)。结论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头、体、尾部的脂肪含量较为一致,胰腺的脂肪含量与肝脏的脂肪含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