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纤维蛋白鞘是多种成分形成的膜状物包裹于PICC导管表面,导致导管功能异常及拔管困难。研究显示,PICC导管纤维蛋白鞘发生率为38%~100%[1]。纤维蛋白鞘的形成与血栓关系密切,早期形成的纤维蛋白鞘能够被药物溶解,后期则形成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包裹于导管表面,甚至引起导管与血管壁粘连,导致PICC拔管困难,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能避免纤维蛋白鞘引起PICC拔管困难。现将纤维蛋白鞘引起PICC拔管困难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n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人力和时间、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缝合、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患者痛苦小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1-5]。但是随着PICC应用的增多,与其相关的并发 相似文献
3.
4.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多年来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PICC在拔管过程中遇到阻力或难以拔除现象目前在临床上也并不少见,若强行拔管容易引起导管断裂体内、血管组织损伤等不良后果。据文献资料统计,导管拔除时遇到阻力的发生率介于7%-12%~([1])。2016年11月2日,我科出现1例因血栓导致导管拔管困难者,经分析处理,将导管完整拔 相似文献
5.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其头端定位于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1],临床应用广泛[2-4]。PICC置管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不仅能避免化疗药物造成的组织坏死,还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及营养支持的重要通路。但PICC长期留置存在许多潜在并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96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包括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认真的术前评估、术中观察,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堵塞的预防。认为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及合理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总结1例骨肿瘤患儿行手术切开头静脉解除PICC拔管困难的护理经验。拔管前对拔管困难的患儿做好心理护理,试行缓慢拔出导管10 cm后有阻力,导管回缩,防止导管发生断裂,勿强行拔管。轻轻按摩上臂10~15 min后再试拔管,拔管仍有阻力,在上臂局部用热毛巾湿敷30 min,解除血管痉挛。经试行拔管失败,行右上臂手术切开头静脉,分离头静脉血管壁,顺利拔出导管,导管完好无断裂。拔管后给予抬高肢体,抗菌药物静脉输注3 d,术后患儿无发热、切口无渗血,前臂无肿胀,末梢血液循环好,切口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PICC使用中纤维蛋白鞘形成进行观察与护理,以减少纤维蛋白鞘形成,保证导管使用安全、通畅。临床护士应掌握PICC导管使用中纤维蛋白鞘形成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护理,以保证导管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探讨患者使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及护理策略.方法 选取我院PICC患者98例进行留置.采用百分比的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留置PICC的98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其中无并发症发生例数86例,其占总数的87.76%;静脉炎5例,发生率5.10%;导管堵塞2例,发生率2.04%;静脉血栓形成2例,发生率2.04%;穿刺点感染1例,发生率1.02%;穿刺点渗血2例,发生率2.04%;留置导管最长时间286 d,最短7 d.结论 PICC是一种可行的易操作、有效的、安全的置管方法,保留时间长,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置管后的观察和护理,以提高PICC导管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常拔管原因,分析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83例次PICC异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异常拔管的因素分别是肢体肿胀61例,导管堵塞11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落3例,可疑导管相关血液感染2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穿刺处持续严重渗血1例.结论肢体肿胀和导管堵塞是导致异常拔管的主要原因,防护重点在于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总结1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患者在导丝引导下顺利拔管的护理经验。拔管前对拔管困难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排除穿刺侧肢体存在影响拔管的各种因素,如导管反折处静脉狭窄、血管内膜受损、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和血管收缩等。做好充分的皮肤准备,边热敷边拔管,并配合调整穿刺侧肢体做内旋、外旋、内收、外展等各种姿势,几次尝试拔管失败后,为避免导管过度牵拉而断裂,尝试将备用无菌导丝重新放入PICC内,在导丝引导下,借助导丝缓冲力,减缓导管牵拉张力,最终将导管顺利拔出。 相似文献
15.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人力和时间、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1]),如拔管困难。据国内外文献报道PICC拔管困难发生率为0.340%~0.965%,尽管发生率低,若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导管断裂、血管组织损伤甚至医疗纠纷等不良后果~([2])。现将我科1例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拔管困难导致导管断裂,最终采取手术取出导管残端患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由于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保留时间长(可达1年),同时可以避免患者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及化疗性静脉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PICC导管长时间的留置过程中,需要反复换药,穿刺点周围皮肤易出现潮红、瘙痒、湿疹样小水泡甚至破裂。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内源性因素和多种外源性因素(PICC导管,透明敷贴,消毒剂)。提出合理选择和使用PICC导管、透明敷贴,消毒剂,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灵活掌握透明敷贴的更换时间,提高患者自护意识,可预防过敏性皮炎发生;一旦发生过敏性皮炎可局部使用氧化锌软膏或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等换药,可促进过敏性皮炎痊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95%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包括给予抗生素、补水、化疗、补充电解质、止痛药、营养液等多项综合治疗。患者的静脉环境从好到坏,并随时改变,建立一个可靠的静脉渠道成为每日的挑战。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使输液快速进入血液循环,是抢救危重患者和对体弱、恶性肿瘤、大手术后需要长期输液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也是目前公认的最佳长期输液途径之一【1】
目前PICC置管因在直观下操作,程序简单,置管成功率高,且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2】,已在国内外临床被广泛使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发展和应用是静脉给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由于应用的不断普及,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如“易感染,易出血,管腔堵塞,误入颈外静脉等【3】因此置管操作和导管维护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导管留置时间长短和感染发生率的高低。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对从事专业输液治疗护理工作人员有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对认证条件,临床技能,工作职责有明确的界定。目前我国尚未有专业的行业机构对操作着进行资格认证,因此其并发症的防范和导管的科学护理以有效规避置管风险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5F鞘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应用5F鞘组10例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ICC,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炎,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静脉穿刺条件差的患者应用5F鞘组行PICC导管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正PICC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安全方便、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等优点,有效提高了需长期保留静脉通路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1]。PICC拔管困难是指各种原因所致拔管不畅,主要表现为拔管过程中出现牵拉感或弹性回缩等现象以致无法顺利拔出导管,是留置PICC后较为棘手的并发症。PICC拔管困难的临床发生率约为0.34%~0.97%, 相似文献
20.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常拔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常拔管原因,分析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83例次PICC异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异常拔管的因素分别是肢体肿胀61例,导管堵塞11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落3例,可疑导管相关血液感染2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穿刺处持续严重渗血1例。结论肢体肿胀和导管堵塞是导致异常拔管的主要原因,防护重点在于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