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平滑肌瘤病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瘤病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分析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平滑肌瘤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肿瘤起自子宫端,1例局限在下腔静脉内.3例经下腔静脉延伸到右心房,其中1例经右心房到右心室.6例CT显示下腔静脉和/或卵巢静脉扩张,1例左肾静脉扩张.增强后表现为血管内和右心腔内充盈缺损,呈"血管内血管"征;肿瘤自身可呈不均匀强化.2例MRI显示腔静脉扩张,流空效应消失.结论 CT和MRI能提示血管平滑肌瘤病.  相似文献   

2.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罕见的沿静脉血管生长的平滑肌瘤,起源于子宫静脉壁内的平滑肌细胞或子宫壁内的平滑肌瘤细胞,一般通过盆腔静脉或卵巢静脉向下腔静脉生长,并向右心房腔内延伸.  相似文献   

3.
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 对5例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5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3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2例行MRI和DSA检查。结果 3例行EBCT检查者中2例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肉瘤可能),肿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并侵及肺动脉(1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病,1例未手术),另1例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未手术);2例行MR和DSA检查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5例患者中3例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病。结论 子宫平滑肌肿瘤可以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罕见,称为子宫平滑肌瘤病,临床有一定特点。CT、MRI、DSA有相应的征象,影像学表现常呈生物学恶性征象,但积极手术治疗仍可得到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阔韧带平滑肌瘤CT和MRI征象并行误诊因素分析,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阔韧带平滑肌瘤24例,术前均行下腹盆腔CT和/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阔韧带平滑肌瘤的CT和MRI征象及误诊率并行误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4例患者CT及MRI均表现为盆腔内子宫外巨大肿块,肿瘤平均大小约(15±8.1) cm.18例患者CT表现肿瘤边界清楚17例,边界不清1例;平扫肿瘤密度均匀15例,混合性密度 3例;增强扫描肿瘤均见明显强化伴局灶性低密度区.另6例 MRI检查患者均显示肿瘤与邻近器官及子宫体分界清晰,能较好显示肿块完整包膜,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中等信号,部分肿瘤内间杂斑点、条状高信号灶,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肿瘤明显强化伴斑点状无强化区.本组病例CT和MRI总误诊率37.5%(9/24),其中CT误诊率44%(8/18),MRI误诊率16.7%(1/6);被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6例(67%,6/9),卵巢畸胎瘤1例(11%,1/9),子宫浆膜下肌瘤1例(11%,1/9),盆腔肿块来源待定1例(11%,1/9).结论 阔韧带平滑肌瘤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常较困难,CT和MRI均是术前诊断阔韧带平滑肌瘤较好影像学方法,但存在一定误诊率,影像科医生需提高对该疾病影像表现及误诊因素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SCT(多层螺旋CT)强化扫描在血管内平滑肌瘤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增强CT表现。结果 10例血管内平滑肌瘤病中,不均质强化的腹盆腔肿块7例,2例盆腔多发肿块,1例盆腔条索状肿物, 6例右心房充盈缺损,8例下腔静脉内充盈缺损,5例右髂总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髂总静脉充盈缺损,5例右髂内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髂内静脉充盈缺损,1例右肾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肾静脉充盈缺损,1例右卵巢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卵巢静脉充盈缺损。结论 MSCT强化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血管内平滑肌瘤病的影像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明确下腔静脉及右心受累范围,对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子宫外平滑肌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子宫平滑肌瘤手术史。1例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表现为肝脏、脾脏、腹膜及盆腔多发结节。1例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并发腹腹后转移,CT示髂静脉及下腔静脉扩张,增强扫描示腔内充盈缺损。3例腹膜后转移,表现为腹膜后单发囊实性结节或囊性结节,增强扫描示强化不均或囊壁强化。2例肺转移分别表现为多发囊性结节和囊实性肿块,增强后囊壁强化均匀或不均。4例寄生性平滑肌瘤表现为盆腔内与子宫相隔多发实性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强化均匀。1例腹壁平滑肌瘤表现为腹壁囊实性肿块,增强后强化不均匀。结论:有子宫平滑肌瘤手术病史的女性,出现局部病变或转移性病变时,应考虑到子宫平滑肌瘤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7.
盆腔静脉棘是指发生于髂静脉内的棘状突出,可产生阻塞症状。作者报道了8例盆腔静脉棘用自展式金属支架治疗的结果。8例May-Thurner综合征患者,男1例,女7例,年龄19~60岁。4例表现为左侧深静脉血栓,从股静脉延伸至髂总静脉,曾行外科血栓切除术。另外4例表现为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经外科治疗无效。采用自展式金属支架治疗,从同侧股静脉入路5例,从对侧股静脉入路3例,先  相似文献   

8.
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阔韧带肌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5例女性患者阔韧带平滑肌瘤CT与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中6例接受增强平扫及CT检查,9例接受增强平扫及MRI检查。结果在CT与MRI上,15例均在盆腔内、子宫外显示肿块,实质性肿块9例,实性肿块内有不规则囊变区6例。肿块边界清楚光整,与周围组织间分界清楚10例,病灶与子宫分界不清5例。病灶实性成分CT平扫与子宫呈等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信号、稍低信号,T2WI呈低、等信号。囊变区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基本一致。瘤内变性、坏死或液化区不强化。结论 CT、MRI发现盆腔内、子宫外边界清楚的实性或以实性为主的肿块,肿块实性成分CT平扫密度与子宫相近或相等,MRI平扫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子宫肌层相当,是阔韧带平滑肌瘤较具特征的征象。当肿瘤囊变区较大,甚至病灶以囊变为主时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但肿瘤实性成分的影像表现仍保持以上特点,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脂肪平滑肌瘤CT及MRI表现。术前仅行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2例。结果 5例子宫脂肪平滑肌瘤均单发,边界较清晰,1例可见包膜。CT检查3例均位于宫体肌壁间,由脂肪密度及软组织密度以不同比例相间分布,其中1例两者比例相当,2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软组织部分其密度较正常子宫肌层密度稍低,相对均匀。MRI检查1例位于宫颈,1例位于左侧阔韧带,两例均以脂肪成分为主,病灶大部分呈T1WI及T2WI高、T1WSPIR低信号改变。动态增强后5例病灶内软组织成分呈轻到中度强化。结论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肾平滑肌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平滑肌瘤CT、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加行MRI.CT、MRI均为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长径为2~7 cm,平均4.4 cm,均有完整包膜.5例肿瘤呈类圆形,1例呈浅分叶状.4例肿瘤较小者呈均匀或较均匀,2例肿瘤较大者不均匀.CT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平扫密度均稍高于肾脏(与肌肉密度相似),增强扫描皮髓期均呈轻中度强化,但欠均匀,其内未见粗大血管,排泄期均呈持续性强化且比皮髓期均匀.1例MR T1WI和T2WI均呈较均匀的低信号,与肌肉信号相似,另l例T1WI和T2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2例增强扫描皮髓期均呈不均匀中度强化,排泄期均呈持续性较均匀中度强化.结论 肾平滑肌瘤罕见,与良性肿瘤中的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癌中的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平滑肌肉瘤等较难鉴别.本组半数以上肾平滑肌瘤有以下特点: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肿瘤包膜完整,大部分位于肾上部或下部的肾外,CT平扫呈较均匀的较高密度,增强扫描呈持续性轻中度强化,MRI平扫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持续性较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患者的三期增强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IVL患者的三期增强CT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延伸路径、病变与血管壁关系、病变的增强程度和模式.结果 15例病灶均侵犯下腔静脉,13例患者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增大,不均匀强化.14个病灶通过髂静脉伸入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平滑肌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例无免疫缺陷的肝脏原发性平滑肌瘤患者CT和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间的联系。2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结果2例CT检查者病灶呈低密度,2例MRI检查者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1例密度和信号均匀,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1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3例均有假包膜征,无肝硬化和静脉瘤栓。病理示梭形肿瘤细胞增殖,毛细血管增生;1例伴中心玻璃样变,1例伴中心液化坏死。结论肝脏原发性平滑肌瘤是富血管性有假包膜的肿瘤,CT和MR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MRI及超声检查。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 32例 ( 71个病灶 )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并与超声检查相对比。结果 所有病灶MRI均表现为T1WI中等或略低信号 ;T2 WI低信号 ,退变型肌瘤夹杂有斑片状高信号 ,肿瘤边界清楚 ,瘤周大多可见包膜 ( 5 5 / 71)。对发现 <2cm的肿瘤、判断肿瘤变性及肿瘤的定位MRI均优于超声检查。结论 子宫平滑肌瘤MRI表现颇具特征性 ,较B超检出率更高 ,可获得更精确的资料 ,对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访观察肿瘤的变化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55岁.因剧烈活动后发作性晕厥6个月,加重1周入院.查体:T36.5℃,心率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5 mmHg/95 mmHg(1 mmHg=0.133 kPa).辅助检查,①心脏超声:右房内多发强回声团,下腔静脉及右侧髂总静脉起始段内强回声,右房增大.②妇科超声示:子宫前壁下段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中低回声肿物,较大者约4.5 cm×4.7cm,考虑肌瘤.③CT示:盆腔右侧静脉丛、右侧卵巢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心室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图1~3),考虑血管内平滑肌瘤可能性大;子宫多发肌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IV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3例伴子宫肌瘤及IVL,4例有子宫肌瘤切除史。7例病变均累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5例累及单侧或双侧髂静脉,1例累及右侧卵巢静脉。CT平扫均表现为受累静脉管腔内的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增粗;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肿瘤内丰富的迂曲血管。MPR可清晰显示肿瘤全貌、病变起源位置,以及血管受累程度。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不仅可清晰显示IVL的影像特点,其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还可对病变整体作出准确评估,指导临床制订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6.
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HVBCS)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误治分析.方法 13例误治的HVBCS患者,5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8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分析13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经DSA造影进一步证实后予肝静脉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表现,无明显下腔静脉阻塞症状.CT或(和)MRI示肝尾状叶明显增大,DSA示下腔静脉呈外压性狭窄.13例均成功实施肝静脉成形术;其中4例行单纯PTA,9例行PTA 支架,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HVBCS的下腔静脉狭窄不是其本身病变,而是肝尾状叶代偿性增大压迫所致.肝静脉成形术是一种正确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女,46岁。胸闷、气短伴反复晕厥3月余,缘于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较为明显,后出现活动后晕厥,约1min后自行清醒,伴头昏及颜面部浮肿。既往"子宫肌瘤"病史1年,未行治疗。心脏彩超示:右心房、右心室内探及一肿物,随心动周期来回运动,异常回声延续自下腔静脉。血管超声提示肿物从右心室、右心房向下,经腔静脉一直延伸到髂总静脉、髂内静脉,所经途径管腔几乎被病变全部占据。增强CT、MRI示子宫、双侧附件区多发肌瘤,盆腔右侧  相似文献   

18.
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及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40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病变,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下腔静脉CTP检查,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及后处理图像所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密度变化特点及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19例肝癌沿肝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下腔静脉肝段及肝上段;邻近下腔静脉肝段的肝癌直接侵犯下腔静脉;6例轻度强化,未见明显侧支循环形成。9例肾癌沿肾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肾上段,无强化,见肾包膜静脉侧支形成及性腺静脉增粗。5例下腔静脉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呈节段性,壁不光整,可见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P后延迟扫描,病变段无明显强化,见明显的侧支循环。3例下腔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病,起自子宫,沿卵巢静脉及髂静脉上行,经下腔静脉侵入右心房,病变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坏死囊变,强化较明显,病变段附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发育异常所致布一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3例,表现为肝上段节段性狭窄,周围见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下腔静脉内平滑肌肉瘤1例,病变位于肝下段下腔静脉,呈节段性增粗,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延迟CT扫描后不均匀强化,邻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结论 下腔静脉病变的CT表现以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管腔狭窄及侧支血管形成为特征,下腔静脉CTP的三维重建能立体显示管腔狭窄和侧支血管,合理的CT扫描模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确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液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双侧发病14例,共40个病灶)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卵管积液患者的CT及MRI表现,包括输卵管脓肿17例、输卵管积水15例、输卵管卵巢脓肿8例。结果输卵管积液呈弯曲管状、多房状或串珠状形态,尖端指向子宫角。输卵管积脓MRI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5例显示液-液平面;输卵管积水以水样信号为主,3例T1WI呈等信号、DWI呈高信号。输卵管积脓CT密度较输卵管积水稍高,输卵管积水以水样密度为主。输卵管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管壁较厚、强化较明显、周围改变较显著。结论输卵管积液MRI有一定特征,容易和盆腔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和MRA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24例经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和MRA表现,并与下腔静脉造影比较。结果:MRI和MRA表现如下:1.肝脏肿大,肝脏信号改变,T2加权图像上尾状叶信号强度低于其他组织。2.肝静脉形态异常,肝静脉狭窄或闭塞,肝内侧支循环血管形成,呈“逗点状”或“蛛网状”,走行紊乱。3.下腔静脉狭窄,闭塞和血流信号异常,MRI和MRA与腔静脉造影比较,显示狭窄和闭塞的形态不够确切。4.肝外侧支循环形成。结论:MRI和MRA对Budd-Chiari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诊断价值,但不能取代下腔静脉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