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研究显示植入起搏器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以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无论心室起搏(VVI/R)或生理性起搏(DDD/R或AAI/R)后由于房颤发生中风或死亡的累积危险均增加。本研究希望通过观察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中无症状性房颤的发生及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寻找适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心脏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房颤动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100例行左心瓣膜置换术的二尖瓣或双瓣(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于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随访,93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38例为窦性心律,55例为心房颤动。超声测量并计算左、右心房容积(LAV、RAV)、左、右心室射血分数(LVEF、RVEF),按照测量时间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术后窦性心律组(SR组)和心房颤动组(AF组)患者左、右心房容积均较术前减小(P〈0.05);手术前后AF组的左、右心房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大于sR组(P〈0.05)。结论二尖瓣或双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较窦性心律患者重,术后左心功能和双房大小的恢复较窦性心律患者差。  相似文献   

3.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具有自动识别室性心律失常,并在数秒钟内将室性心律转复为正常心律的能力.ICD被推荐为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并被证明是心脏性猝死的有效预防手段[1].高龄患者病情复杂、合并症多,我院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成功为1例高龄冠心病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ICD,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血尿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常无其他症状;而在体检或偶然中肉眼发现血尿。国外统计,通过每年的健康检查,无症状血尿的检出率约为2.5%~13%。结合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为这些病人选择合适的检查,不误诊、漏诊,至关重要。判断是否为真性血尿应放在首位。1 真性血尿的确立某些食物(如甜菜、辣椒、番茄等)、药物及代谢物(如利福平、大仑丁、酚噻嗪等)、血管内溶血、肌细胞损伤等,尿液均可呈红色,易误为血尿。鉴别点为尿沉渣镜检如无红细胞则为假性血尿。妇女月经期、痔疮引起的污染性血尿及血液滴入正常尿造成的伪装性血尿,…  相似文献   

6.
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leftsuperior vena cava,PLSVC),又称永存左上腔,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式体内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等介入手术的增多,术中时常会遇到永存左上腔的患者。如果对该解剖变异不了解,不仅可能增加x线曝光时间,还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我们报道一例严重扭曲永存左上腔患者成功植入双腔ICD病例,并对永存左上腔临床特点及电极导线植入操作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般成人的发病率在0.5%~0.95%,在有心脏器质性疾病,尤其是心脏瓣膜病伴有心房扩大的患者中,发病率可以达到50%以上.房颤除了可引起心慌等不适、影响生活质量外,慢性房颤可 能导致的血栓可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未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往往在CT和MR检查中发现,个别病例仅在脑病理检查中发现梗死灶,不易引起临床医师及患者的注意,易误诊、漏诊。作为症状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SCI有进展为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故应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对SCI积极进行干预。本文对SCI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分型、鉴别诊断及防治进行综述,以期提高SCI的检出率,总结科学干预方法,降低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阵发性心房颤动对左心房大小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对左房大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连、329例阵发性房颤及33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各组的心房、心室腔大小,评价心脏功能,并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前后心脏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左房客积、左房容积指数最大,阵发性房颤组次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组最小,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组左房分数、左房排空容积最大、阵发性房颠组次之、持续性房颤组最小,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复律前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复律后左房分数、左房排空容积均提高(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对左房大小及功能有明显影响,发作时间越长,对左房影响越严重,因此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积极复律,这对维护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通常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最终结局.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惟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以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1].ICD已经从对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进行二级预防,扩展到对低射血分数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1.
许多作描述了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后病人存在心理、社会方面的忧虑。性忧虑在ICD接受中似乎很普遍。病人和配偶都害怕性行为会触发ICD装置。这些忧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还不清楚。Steinke希望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形成恢复病人性行为的正规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12.
张春生 《临床医学》2012,32(5):38-3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就诊的冠心病患者38例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总结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的昼夜规律及缺血性ST-T检出情况.结果 38例冠心病患者中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有缺血性ST段改变31例,检出率为81.58%,其中22例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0.97%;9例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如胸闷不适、胸痛等,占29.0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研究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2大主攻方向。随着人口老龄化,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研究表明普通年轻人群为0.5%,80岁以上可高达6%。男性累积发病率为2.2%,女性为1.7%。心房颤动的主要危害为:①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②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③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4.
总结6例植入带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要点是植入术前重视心理护理,完善各项检查;植入术后重视创口护理,防止感染,加强心电监护,严防起搏电极脱位,做好出院指导。除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而死亡外,其余5例恢复良好,体外起搏器测试功能良好,阈值正常范围,无误感知、误放电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超在诊断无症状性胆结石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后确诊为无症状性胆结石的58例受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均统一接受B超检查.观察全部研究对象接受B超检查后的无症状性胆结石检出率,并分析不同性别无症状性胆结石患者的疾病类型检出情况.结果:依据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析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诊断过程中使用超声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诊断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75例为观察组,另选7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评价超声检测结果差异性.结果:行超声检查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LVDd分别为(47.45±7.17)mm和(47.4...  相似文献   

17.
陈珍严  李呐 《新医学》2005,36(4):206-208
目的:研究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对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6例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日,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疗程为3个月,观察抑酸治疗对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及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2/13)和15%(2/13)、77%(10/13)和15%(2/13),均为P<0.01;治疗组、对照组的反流性食管炎的痊愈率分别为39%(5/13)、0,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或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有症状加重或症状新出现的几率分别为0、46%(6/1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可能是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因之一,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使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减少或消失.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对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6例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ERP的N1,P2,N2,P3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83&;#177;15)、(155&;#177;18)、(242&;#177;37)、(359&;#177;33)ms和(7&;#177;3)μ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ERP的N2、P3潜伏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N1、P2潜伏期及P3波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检测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I)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多发,多源、室早、室速,均是AMI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对AMI患者于住院后不同时期,行动态心脏监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选自1991年9月~1993年7月我科收治的作者单位:、36例AMI病人,男26例.女Ic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7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3例,前间壁5例,前壁2例,高侧壁2例,心内膜下3例,下壁10例.下壁合并前壁、高侧壁、正后壁9例,前间壁合并高侧壁2例。采用日本CARDIOSUPERZE31A型心电监测仪,选用CM。、CM、双极胸导联,进行24小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T波峰-末间期(the interval from the peak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取心内科2012年3月—2014年11月住院的ICM患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4例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45例。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Holte)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心电图QTd、Tp-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显著提高(82.2%比74.1%,P0.05),LVEF和FS显著增高[(49.2±6.6)%比(42.5±5.9)%,(34.8±8.1)%比(25.8±6.2)%,均P0.05],QTd和Tp-e显著减小([45.5±7.5)ms比(51.2±7.9)ms,(118.7±13.1)ms比(129.8±12.6)ms,均P0.01]。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可改善ICM患者心功能,降低ICM患者QTd、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