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搜索经临床及其影像检查证实的布加氏综合征4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CT动态增强扫描及后处理重建显示肝水平上段下腔静脉狭窄3例;肝水平下腔静脉显示不清1例;肝下段下腔静脉扩张3例;脾大,脾静脉迂曲、扩张3例;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张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例。均显示局部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狭窄及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明确血管阻塞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986例受检者的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资料,共发现25例下腔静脉先天畸形.分析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结果 25例下腔静脉畸形中包括左下腔静脉6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左侧上行的下腔静脉.双下腔静脉10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两侧上行的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畸形5例,CT增强扫描横断面显示腹主动脉后和环主动脉走行的左肾静脉.肝下段下腔静脉中断伴奇静脉延续2例,胸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肝段至肾上段下腔静脉缺如,肾段下腔静脉由奇静脉延续回流人上腔静脉,而肝静脉直接回流右心房.腔静脉血管造影见对比剂经增粗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右心房.肝下段下腔静脉中断伴门静脉延续1例,增强CT显示下腔静脉直接与门静脉在肝门部连接,肝门部门静脉呈瘤样扩张.左下腔静脉伴半奇静脉延续1例,增强CT可见左下腔静脉与半奇静脉连接,上行汇入奇静脉.结论 64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畸形,可成为下腔静脉畸形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弓左侧先天性静脉异常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41例主动脉弓左侧先天性静脉变异的CT表及鉴别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有CT平扫,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5例另做MRI或超声检查确诊,6例做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和表面遮盖法三维重建。结果:永存在上腔静脉24例,其中双上腔静脉2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1例,异常左头臂静脉11例,其中6例合并主动脉畸形;左上叶的部分异常肺静脉引流4例,其中1例并双上腔静脉畸形;左头臂静脉与奇静脉异常连接2例,它们的共同表现是在主动态弓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结影,但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血管行程,可加以区别。结论:熟悉这些少见的先天性异常有助于避免误诊,高质量的DT增强扫描这些先天性异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Abernethy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Abemethy畸形(Abemethy malformation)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经DSA证实的罕见Abemethy畸形的影像学表现,2例分别行内科保守治疗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并作文献复习。结果例1CT增强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示:肝下段下腔静脉增宽,门静脉干及分支变细,胃和脾周可见迂曲扩张的血管。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DSA可见门静脉干及分支明显变细,肠道静脉血少部分回流入门静脉,大部分经一迂曲扩张的分流道人左。肾静脉;脾动脉DSA示脾静脉血主要经分流道人左。肾静脉。例2CT示:肝叶比例失调,右叶稍大,肝裂宽,脾大,脾门血管迂曲扩张。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DSA可见门静脉干闭塞,周围可见细小迂曲的血管,肠道静脉血大部分经一分流道人左肾静脉;脾动脉DSA显示脾静脉血主要经分流道人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结论Abemethy畸形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以间接或直接门静脉造影为金标准。治疗方法应根据畸形的不同类型及病人的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MSCT影像学表现,评价MSCT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经MSCT证实的24例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24例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包括下腔静脉肝段缺如4例,其中2例伴有奇静脉代偿引流至上腔静脉,肝静脉直接回流右心房;2例为单纯性。左肾静脉畸形10例,CT横断面显示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左肾静脉环绕腹主动脉分别为9例、1例。双下腔静脉8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左右两侧上行的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后输尿管2例。11例患者检出镜下血尿,4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患者为多脾综合征,2例合并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余患者为偶然发现。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及属支的畸形,是诊断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重要方法,可降低手术及介入诊治中的风险,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高场强MRI与螺旋CT在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中的优劣.方法 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65例,其中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者30例(静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高场强MRI增强检查者35例(静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所有病例均经DSA证实.比较CT和MRI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内外侧枝血管的情况,并计算CT及MRI增强扫描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相对组织对比度.结果 65例患者中CT及MRI增强有45例(69%) 显示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处阻塞,11例(17%)下腔静脉内有血栓影,24例(37%)见有肝内侧枝血管呈"逗号"样或迂曲、走行无规律的血管影,13例(20%)显示有副肝静脉,47例(72%)见有肝外侧枝血管.CT增强扫描静脉期显示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相对组织对比度平均值分别为1.16±0.10及1.20±0.13.MRI增强扫描静脉期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相对组织对比度平均值分别为1.59±0.19、1.51±0.13,二者相对组织对比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增强扫描与CT相比更利于BCS病变的显示及诊断.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影像学资料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病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2例做MR检查。11例病例中病灶CT平扫及MRT1WI图像表现正常,T2WI图像上表现为斑片云雾状略高信号灶。多期增强扫描图像上,11例病例或出现动脉期肝实质雪花样或棉絮状异常灌注,或出现肝脏大血管畸形,或两者同时存在;其中大血管畸形包括肝动脉畸形3例、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肝动脉-门静脉瘘2例,肝门脉-肝静脉瘘1例。4例病例同时肺部CT检查发现肺内动静脉畸形(AVM),其中2例单发,2例多发。结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影像上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雪花样或棉絮状异常灌注及血管畸形,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和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诊断为HSOS患者的CT和/或MRI增强扫描表现,其中22例有土三七服用史。结果 25例患者均可见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稍高密度或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灶,并且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灶增大,强化更加明显。21例肝静脉未见对比剂充盈,2例模糊显示,1例显示肝静脉较细,1例仅左肝静脉清晰显示。肝脏肿胀21例,腹腔积液24例,门静脉增宽9例,脾静脉增粗8例,脾增大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胆囊壁增厚水肿12例,小肠壁增厚水肿4例,门静脉周围水肿1例。结论 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肝实质渐进性强化及肝静脉不强化或显影较差的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HSO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间的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显影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选取20例无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受检者为对照,并将2组CT影像资料与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结果 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下腔静脉出现返流患者中14例合并肝静脉的返流,强化的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密度近似,高于胸主动脉密度,近端比远端密度高.18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返流17例,其中15例合并其他瓣膜异常,包括二尖瓣返流8例,主动脉瓣返流5例,肺动脉瓣返流4例.其他CT表现包括增强后斑片状强化的肝脏充血4例,心包积液3例.对照组20例受检者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少量返流3例,二尖瓣少量返流2例.两组肝上段下腔静脉前后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25.4 mm和19.2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可提示心脏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obb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影像学方法比较。方法: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或瘫痪,查体主要见下肢肌力减退和皮肤血管瘤。4例均行64排螺旋CT和DSA检查,其中3例行MRI检查。结果:CT增强扫描可显示病变相应节段的髓内、髓外椎管内、椎旁及肌肉和皮下软组织内的血管畸形。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畸形血管团及其主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并可立体观察畸形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MRI平扫可见髓内异常信号,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椎管内外可见大量流空信号,呈迂曲状;肌肉和皮下软组织内可见相似病灶,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DSA行选择性双侧椎动脉、甲状颈干和/或相应节段的肋间动脉及腰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病变节段内畸形血管团、增粗扩张的供血动脉和粗大的引流静脉。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MRI能无创、准确地显示Cobb综合征髓内、椎管内外、椎体和软组织内病变的形态及范围,结合皮肤表现可对该病做出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间的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显影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选取20例无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受检者为对照,并将2组CT影像资料与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结果 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下腔静脉出现返流患者中14例合并肝静脉的返流,强化的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密度近似,高于胸主动脉密度,近端比远端密度高。18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返流17例,其中15例合并其他瓣膜异常,包括二尖瓣返流8例,主动脉瓣返流5例,肺动脉瓣返流4例。其他CT表现包括增强后斑片状强化的肝脏充血4例,心包积液3例。对照组20例受检者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少量返流3例,二尖瓣少量返流2例。两组肝上段下腔静脉前后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25.4 mm和19.2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可提示心脏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1女性,32岁。因体检发现脾发育异常来我院就诊。胸部及全腹部CT扫描示:右肺上叶支气管发育细小,右肺上叶容积减小,肝左外叶外形增大,脾位于胃体后方,呈一类圆形团块影,胰腺体尾部缺如,仅见胰头及钩突,肝静脉出第二肝门后直接回流入右心房,肝段至双肾静脉水平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异常增粗,向上回流入上腔静脉,双侧肾静脉回流入奇静脉,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起始部明显狭窄,腹腔干发育细小,仅发出一支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向  相似文献   

13.
CT观察奇静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奇静脉的CT影像表现 ,评价奇静脉异常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 10 0名正常人胸部的CT扫描资料 ,行增强扫描者均由上肢浅静脉注入对比剂 ,观察测量奇静脉的正常大小和强化特点 ,选择不同的层面分别测量奇静脉弓、奇静脉干和半奇静脉的血管直径 ,同时对比增强后奇静脉系统与主动脉的强化程度。回顾对照 9例奇静脉异常的影像变化 ,其中门脉高压 4例 ,上腔静脉梗阻 4例 ,1例系左侧头臂干静脉梗阻。结果 正常人奇静脉CT测量血管直径为 6~ 10mm ,奇静脉弓部最粗可达 12mm。增强 4 5s后扫描见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 ,CT值略低于同层面主动脉。奇静脉直径 >10~ 12mm者可视为异常增粗 ,增强时CT值超过同层面主动脉者即为异常强化。结论 奇静脉增粗常见于奇静脉与门静脉或上下腔静脉之间形成侧支回流 ,而异常强化则因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 ,由上肢注入的对比剂直接经侧支回流至奇静脉。观察奇静脉的变化有助于临床确诊血管性疾病的部位和程度 ,了解病变与门静脉、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临床早期发现部分无症状的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法:纳入经临床诊断或病理学证实并具备完整MRI资料的HVOD患者30例,通过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诊断标准分别作出诊断,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HVOD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肝大、斑片状的信号异常;增强扫描动脉期见多发小结节高信号病灶,部分肝动脉迂曲;门脉期可见斑片状强化、肝静脉狭窄、下腔静脉肝段受压呈细条状、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周围晕状改变;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MRI对HVOD的诊断敏感度为0.845,优于西雅图标准的0.485,MRI对HVOD诊断特异度为0.801,低于西雅图标准的0.921。MRI与西雅图标准对HVOD的诊断符合率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土三七服用史及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HVOD的临床诊断,避免肝脏穿刺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肝脏CT异常强化灶(附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CS)患者CT增强扫描肝内异常强化灶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征象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SVCS CT肝内出现异常强化灶的患者资料,以电影回放(CT Cine)方式对所有CT图像进行复阅,结合调窗功能观察肝内强化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及强化特征,并追踪供血的侧支血管.将SVCS上腔静脉狭窄分为3度,并结合复诊情况评价上腔静脉受压情况与肝内出现异常强化灶的关系.结果 所有强化灶均位于肝左叶,单发多见,共计检出强化灶20个.强化灶呈不规则片状或类圆形结节状,1例呈多发结节状强化.10例表现为中心高、周边低的分层强化特征.全部病例均可显示供血的侧支静脉,分别来自内乳静脉和下段食管静脉.6例复诊病例中,2例上腔静脉狭窄减轻,肝内异常强化灶消失或缩小;2例上腔静脉受压加重,肝内出现强化灶或范围扩大.结论 SVCS患者CT肝内异常强化灶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复查时可随上腔静脉阻塞程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正确认识相关征象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BCS患者的CT图像资料。观察肝脏形态、密度、强化方式,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显影情况及肝内、外侧支循环显示情况。结果 31例中,肝静脉阻塞28例(90.3%)、下腔静脉阻塞14例(45.1%),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11例(35.5%)。31例患者均出现肝内或肝外侧枝循环,其中肝外侧枝循环出现共29例(93.5%),肝内侧枝循环出现9例(29.0%)。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较好的显示布-加综合征阻塞的部位及肝内外侧支循环静脉,对BC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IMT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边界、密度或信号、强化模式等。结果:6例均为脾脏单发类圆形肿块,直径3.4~7.8 cm;5例位于脾上极,1例位于脾下极;2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欠清。4例CT扫描中,3例为均匀等密度软组织肿块,1例中央部出现囊变、小片状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无明显强化,2例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4例强化均稍增强;延迟期3例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1例密度稍低于正常脾实质。2例MRI扫描中T1WI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均未见明显强化,晚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但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均出现完整或不完整包膜环,4例中央出现斑片状更低密度或无强化区。结论:脾脏IMT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Budd-Chiari综合征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CT血管成像(CTA)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DSA证实的28例BCS患者,在DSA检查前1周内行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并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和多平面重建法(MPR)进行血管重建。分析BCS患者的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并以DSA结果为对照,评价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A技术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与DSA对照,28例BCS中多层CT扫描准确判断梗阻平面者26例,未能诊断者2例,为膈肌水平以上的下腔静脉膜性阻塞。22例肝静脉梗阻的患者中,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肝脏典型斑片状强化者19例,不典型强化者3例,8例出现肝内良性结节,同时还显示门脉分支狭窄、僵直20例,肝动脉增粗14例,肝内侧支静脉开放20例。6例单纯性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未出现肝脏异常表现。结论肝内、外侧支静脉的出现与梗阻部位有关。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CS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A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ve syndrome,HSOS)的临床特点及CT、MRI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或病理学证实的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对其CT或MRI征象归纳、总结。结果本组8例患者起病前均曾有不同程度服用土三七或含有土三七成分的药酒史,影像征象表现为肝肿胀者6例,肝实质密度/信号不均匀减低及增强后"地图样"强化8例均有不同程度表现,增强后静脉期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呈"火焰状"强化者7例,下腔静脉肝段狭窄者5例,门静脉增宽3例,本组4例表现为"格林森鞘积液、门脉管壁水肿",另有胆囊壁水肿3例。结论肝窦阻塞综合征临床上与服用中药土三七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药物性肝损伤,影像学表现为肝肿胀、增强后肝实质"地图样"强化、下腔静脉肝段狭窄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呈"火焰状"强化为本病的特异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s,EAML)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EAML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其中3例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9例均误诊,其中6例术前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误诊为转移瘤。结果 9例肝EAML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6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少数可均匀明显强化,6例动脉期可见早期引流静脉,8例动脉期或门脉期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粗大畸形的血管;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结论 EAM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对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诊断有赖于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