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行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左心室心肌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CS)和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变化,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在评估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左心室功能中的价值。方法行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9例,其中心房颤动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12例(AVB组),病窦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患者7例(SSS组),均植入VVI型起搏器。分别于VVI植入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行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应用2D-STI技术测量左心室心肌16节段LS、CS、RS。结果 SSS组VVI植入术后1、3、6个月LVEDV、LVESV、LVEF、LS、CS、R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VB组VVI植入术后1个月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LVEF[(52.63±4.68)%]、CS[(-10.21±1.94)%]较术前[LVEF(46.09±5.92)%、CS(-9.40±1.88)%]增高(P0.05),余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VB组LVEF[(52.45±4.78)%]、RS[(11.94±2.03)%]较术前[LVEF(46.09±5.92)%、RS(9.02±2.38)%]增加,LVEDV[(182.68±32.62)mL]、LVESV[(132.78±27.38)mL]较术前[LVEDV(225.32±32.60)mL、LVESV(182.43±28.30)mL]下降,LS[(-11.92±1.69)%]、CS[(-11.23±1.87)%]较术前[LS(-8.52±1.82)%、CS(-9.40±1.88)%]绝对值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植入术后6个月,心房颤动并Ⅲ度AVB患者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SSS患者改善不明显;2D-STI可用于评估心房颤动并Ⅲ度AVB患者VVI植入术后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18例因SSS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术后程控为AAI模式组(5S例)及DDD模式组(60例),随访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AI组术前、术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DD组术后LAD、LVEDV较术前增大,LYEF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DDD组较AAI组LAD、LVEDV增大,LVEF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AAI组高于D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S患者AAI模式较DDD模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显像技术(TTI)评价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正常对照组40例,单腔起搏器组35例,双腔起搏器组40例.利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三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TTI条件下,测量正常对照组的收缩期二尖瓣环位移(DS)及单腔、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DS;在起搏器置入术中记录设定的心房心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心室除极波的感知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明显减小(P<0.05),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减少(P<0.05).与术前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显著下降(P<0.05),而双腔起搏器组显著增加(P<0.05).单腔与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比较,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1周DS、LVEF增加(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DS与LVEF的相关性较好(r=0.86,P<0.01).结论 组织追踪显像技术对置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双腔起搏模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单腔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心肺耐力的因素,指导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组)与匹配的128例一般人群(非起搏器植入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心肺运动测试结果,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寻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的因素。结果:起搏器植入组无氧阈心率、峰值心率、峰值心率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94.16±18.14 vs105.48±16.36bpm,P0.001;115.07±22.14 vs 130.14±20.93bpm,P0.001;75.67±13.64%vs 85.18±11.24%,P0.001),起搏器植入组峰值摄氧量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16.8±4.14 vs 18.65±3.90ml/kg/min,P0.05),两组摄氧效率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起搏器植入组进行亚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心室起搏比例≥40%是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0.167)。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是影响其心肺耐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心室起搏比例≥40%是影响心肺耐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重构及脑钠肽的影响.方法 60例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采血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IN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2组患者起搏前后心室重构指标及BNP的变化.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各个时间点BNP水平显著升高[术后6、12、24个月分别为(108.2±29.8)、(190.3±46.7)、(308.2±56.5)ng/L],与术前[(60.2±15.7)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VS组起搏术后仅24个月时BNP水平较术前升高[(75.2±15.8)ng/L与(63.9±15.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与术前相比,12个月时LVEDD、LVEDV增加,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RVS组LVEDD无明显增大,LVEDV轻度增加,LVEF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能改善心肌重构,改善左室功能.减轻神经内分泌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起搏器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长期疗效,探讨临床特异的超声心动图评价指标.方法 连续选取我院3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HOCM患者进行随访,其中37例随访1年,26例随访2年,10例随访3年.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1年、2年及3年,测试起搏频率、阈值、阻抗、房室延迟、心房和心室起搏百分比,超声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室流出道内径(LVOTd)、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PASP),观察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动态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起搏参数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 调整起搏频率60~70次/min,调整房室延迟90~180 ms,以满足95%以上心室起搏,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起搏阻抗正常范围内,3年内起搏器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起搏前相比,起搏治疗1、2和3年后,IVS及LVOTPG显著下降(P<0.01),LVOTd显著增宽(P<0.01),SAM现象明显改善(P<0.01),但LAD、LVEDd、LVPW、LVEF及PASP起搏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腔起搏治疗HOCM可长期改善其心脏结构重构.IVS、LVOTd和LVOTPG可以作为长期评价起搏治疗HOCM的敏感和特异的超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面积应变参数在左室辅助装置植入后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接受左室辅助装置(LVAD)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6例,于术前及术后1、2周及1、2个月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分析整体面积应变(GAS)、各节段心肌峰值面积应变(AS)及不同步指数(ASDI),行常规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周所测各参数较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2周,LVEDV、LVESV及LVEF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S、AS较术前增加(P<0.05),ASDI较术前减低(P<0.05),术后1个月,所有参数较术前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个月,GAS、AS及ASDI较术前及术后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心肌节段间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VEDV、LVESV、GAS、AS及ASDI均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 LVAD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同步性,提高心功能,面积应变参数可用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6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血清中CRP含量,分析不同植入类型起搏器与CRP的关系。结果本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1.8±5.3)岁,分别植入单腔和双腔起搏器各30例。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CRP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术后第7天仍升高,与第1天相似。亚组分析:植入单腔和双腔起搏器患者年龄,男女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数均相当,两组术前、术后血清CR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起搏器植入者术后较双腔起搏器植入者轻微升高。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可使患者血清CRP含量显著升高并持续至少1周,手术创伤可诱发或加重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依照植入起搏器类型不同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1例。对照组给予单腔起搏植入治疗,实验组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检验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指数(CI)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个月起搏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参数水平、有效率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起搏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水平,对预防和终止慢性心律失常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组织同步显像技术(TSI)评价起搏器治疗房室传导阻滞(A-V block)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集28例A-V block患者起搏器治疗前后的心尖四腔心、心尖二腔及心尖左室长轴的QRS距左室各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早期速度峰值时间(Tp)、峰值速度(Vp),并计算12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时间标准差(Ts-SD、Td-SD).Simpson双平面法测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及舒张末容积(LVEDV).比较Ts与TSI指数的相关性. 结果 心脏起搏器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显著增加(P<0.05);QRS距左室各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时间标准差(Ts-SD)、(Td-SD)显著降低(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TSI指数显著降低(P<0.05);Ts值的变化与TSI指数的变化呈显著相关(r=0.74,P<0.05). 结论 TSI指数作为半定量心室的机械不同步性的新参数,对评价A-V block患者心脏同步起搏治疗的疗效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成功植入CRT,或带除颤功能的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器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例(CRT组),另选同期相匹配的健康者16例(正常对照组),应用RT-3DE计算两组治疗前及CRT组治疗3个月后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时间-容积参数、标化的时间-容积指标及左室时间-位移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RT组治疗前LVEDV、LVESV、SV、LVEF以及左室时间-位移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CRT组EDV、ESV、SV、LVEF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12、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均降低,位移标准差、位移最大值、位移最小值均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T-3DE能够有效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及评估CRT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以心电图P波宽度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AV间期)的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选择63例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Medtronic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测量其心电图自身P波宽度,或从心房起搏脉冲至起搏P波末端的宽度,在此测量值上加100ms,设定为双腔起搏器的感知AV间期(SAV)和起搏AV间期(PAV)。每例患者分别在出厂常规设置的AV间期和根据心电图优化的AV间期设定值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即刻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经心电图优化AV间期后,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常规出厂设置的AV间期有显著改善(69.5±11.2比72.3±12.7;29.5±9.5比27.88±10.07;63.6±5.3比67.2±6.2,P<0.05)。结论:根据心电图P波宽度优化双腔起搏器AV间期,可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左室充盈改善,LVEF上升;且该法简单易行,具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左心室心肌力学参数变化,评价并预测CRT疗效。方法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24例,于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常规超声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采用3D-STI测量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AS)和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Twist)。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并将术后3个月LVEDV、LVESV、AS和Twist的改变量(△LVEDV、△LVESV、△AS和△Twist)与LVEF的改变量(△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术后LVESV缩小≥15%定义为CRT治疗有效。结果 15例(62.5%)患者为CRT治疗有效组,9例(37.5%)为CRT治疗无效组。CRT术后,有效组的LVEDV、LVESV减小,LVEF增高,AS和Twist增强(P0.05),而无效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效组术前AS和Twist大于无效组(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效组术后LVEDV和LVESV较无效组减小,LVEF增高,AS和Twist增强(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S和△Twist与△LVEF均有良好相关性(r=-0.493、0.521,P0.05)。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的左心室心肌力学参数AS和Twist可准确评价和预测CRT疗效,为临床筛选合适患者提供重要的超声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共入选34例患者,其中VVI起搏器20例,DDD起搏器14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5~12个月,用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34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均出现左心室重构,VVI组观测指标植入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D组观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起搏器植入后均可出现左心室重构,提示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的收缩、舒张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起搏器植入应选用生理性或接近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快综合征患者在植入自动化功能双腔起搏器后参数的调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植入自动化功能双腔起搏器的慢快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的起搏心率设置为55次/min,对照组的起搏心率设置为65次/min,观察并比较在术后一年内两组患者频发心房事件的发生率(AHRE)、心室起搏百分率(Vp)、心房起搏百分率(Ap)、左心室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脑钠肽(BNP)。结果观察组Ap和Vp明显降低,而LVEDD和LVEF得到较大改善,BNP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的AHRE和L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降低起搏心率,能较好的调整患者的LVEF和LVEDD,同时可降低BN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双心腔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20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行左室心肌同步性检测.经QLab软件分析,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收缩末期容积(LESV)、每搏量(SV)、射血分数(LVEF)、17节段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平均值(Tmean)及其标准差(T~SD)、17节段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问的最大差值(Tmax)、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LESV增大(P<0.01),LVEF、SV减小(P<0.01),T-SD、Tmax延长(P<0.01);两组年龄、心率、LEDV、Tmean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存在一定程度异常,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对其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行DD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别在房室顺序下传(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AVC)及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P)模式下的心功能参数,探讨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传导/起搏模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46例,将起搏模式程控于AVC和RVAP模式,选取50例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种模式下起搏组及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或肺动脉瓣口脉冲波多普勒(PW)参数,并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别测量各组左室扭转参数。记录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时间、心室起搏累积百分比(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并与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VC、RVAP模式下左室扭转角度峰值、心尖旋转角度峰值减低(P均〈0.01),而心底部旋转角度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C模式下左室心底-心尖旋转角度达峰时间差无显著改变,而RVAP模式下该参数延长(P〈0.05)。RVAP模式下LVEF较对照组降低(P〈0.05),AVC模式下LVE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扭转角度峰值与LVEF呈正相关,与Cum% VP呈负相关。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功能降低,这一效应独立于右室心尖部位起搏导致的心肌运动失同步的影响;左室扭转角度、左室心尖部旋转角度较LVEF能更敏感地反映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左室扭转角度与Cum% VP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超声评价不同心脏起搏位点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起搏位点及不同起搏位点组合行犬心脏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只,随机进行右心耳(RAA)起搏、右心室心尖(RVA)起搏、右心室间隔(RVS)起搏、左心室侧壁(LVL)起搏、左心室心尖(LVA)起搏、左心室间隔(LVS)起搏、右心室间隔 左心室侧壁(RVS LVL)起搏、右心室心尖 左心室侧壁(RVA LVL)起搏,在窦性心律(SNR)和每种起搏状态下稳定5 min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腔室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心功能指标,每个参数均在3~5个心动周期测定并取平均值,然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RVA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量(LVSV),较左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减低(P<0.05);LVA较LVL起搏状态下的LVEF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 LVL较RVA LVL起搏状态下的LVEF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状态下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最小,与S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L起搏状态下的LVEDV最大,但与SNR状态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起搏、双室起搏状态下与SNR状态下相比心腔容量、射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心室心功能减低,左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能够获得较佳的心功能状态,是心脏较理想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19.
人工心脏起搏器对高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安装单心或双腔心脏起搏器对高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安装起搏器术后(3.5&;#177;2.1)年,观察生活质量分级、运动能力、生存率、心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起搏器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93.7%与94.2%,P>0.05)。运动总时间、距离、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但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起搏器综合征仅发生于单心室起搏者(27.1%)。单心室起搏者术后左房内径(3.82&;#177;0.21)大于双腔起搏者(3.38&;#177;0.41),心功能两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无论是单心室起搏还是双腔起搏术后均能满足高龄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改善生活质量,双腔起搏更能满足老年患者心脏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共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SV、LVEF及LVED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