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肝脏恶性肿瘤微波消融(MWA)术后MRI信号随时间的演变进行解读.方法 56例患者共56个肝肿瘤病灶,在MWA术后第2天、1个月、6个月行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不同时间点消融区T1WI、T2WI、DWI及增强扫描的信号变化,并判断是否存在肿瘤复发.结果 MWA后2d,消融区在T1WI、T2WI序列表现为靶样结构,T1WI表现为中央高信号的消融坏死区与周围环绕的低信号带,T2WI表现为低信号的消融坏死区及周围环绕的高信号带;术后1个月及6个月消融区体积萎缩,T1WI及T2WI仍可见靶样结构,T1WI显示消融坏死区信号升高.增强扫描显示MWA后2d,消融区周围存在异常高灌注,术后2d、1个月及6个月消融坏死区均无强化.DWI序列显示消融后2d,消融区周围反应性信号增高,术后1个月及6个月信号逐渐降低.结论 肝脏肿瘤MWA术后消融区信号变化是随时间演变的过程,对消融区MRI信号的正确解读有助于疗效判断及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2.
张俊成  杨振华  赵相胜  王秀河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56-136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在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早期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15例患者共21个肌瘤经1次性HIFU刀治疗,术前、术后0.5及24h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DWI成像,观察肌瘤术前、术后在常规MRI、DWI上信号及ADC值变化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8个肌瘤增强扫描无灌注区,在DWI序列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信号增高;肌瘤消融区术后0.5h平均ADC值[(1.287±0.213)×10-3 mm2/s]低于术前平均ADC值[(1.442±0.233)×10-3 mm2/s]及残留未消融区平均ADC值[(1.513±0.271)×10-3 mm2/s],术后24h复查,消融靶区平均ADC值[1.369±0.220)×10-3 mm2/s]回升。术前、术后0.5及24h消融区及残留未消融区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5h消融区在DWI上高信号主要分布于外周,中央部信号强度相对较低,呈较有特征性环形高信号改变,而且外周部ADC值低于中央部ADC值。结论:DWI和ADC值是早期评价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术后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0 T MR DWI评价兔肝VX2瘤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2只.20只用于建立VX2瘤模型,2只健康正常兔用于行正常肝射频消融术对照.于VX2瘤种植后14~21 d(平均17 d),对符合实验条件瘤兔(病灶位于肝实质内,最大直径≤3 cm,坏死病灶直径≤整个病灶直径的1/2)行3.0 T常规MRI和功能DWI.对瘤兔及对照组正常兔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术后7~10 d(平均8 d)行3.0 T常规MRI及DWI.所有射频消融治疗兔行MR检查后均行病理检查.测量兔肝VX2瘤、正常兔肝射频消融治疗前后ADC值,分析兔肝VX2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3.0 T MR常规成像、ADC值特征,并与病理对照.同一b值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组织间ADC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 20只实验组兔肝VX2瘤模型均建立成功,1例肿瘤突出于肝表面、1例肿瘤病灶出现明显坏死未纳入实验.所有18个瘤灶及2例正常兔肝射频消融均成功.兔VX2瘤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肝VX2瘤兔射频消融治疗后7~10 d,射频消融病灶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稍高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T2WI序列周边环形稍高信号为肉芽组织,增强扫描明显强化,T2WI序列低、中等信号为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在DWI图上为低信号,活性肿瘤组织位于病灶周边,呈结节状,在T2WI、DWI图上为等或稍高信号.肿瘤标本为灰白色,部分肿瘤组织间夹杂增生血管、少许肉芽组织.b值为600 s/mm2时,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肿瘤组织(9只)、坏死组织(18只)、肉芽组织(18只)、正常组织(18只)ADC值分别为:(1.227±0.140)×10-3、(0.702±0.050)×10-3、(1.918±0.124)×10-3、(1.739±0.044)×10-3mm2/s,各组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值分别为200、400、600、800、1000 s/mm2时治疗后坏死组织、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肉芽组织、正常肝组织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兔VX2瘤模型适合3.0 T MR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动物实验研究,对射频消融治疗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WI评价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术后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24例患者共26个肌瘤在HIFU术前1周及消融后1周行DWI、CE-MRI检查,分析残留肌瘤组织的DWI信号特征,并比较DWI与CE-MRI测得的残留肌瘤组织体积。结果:24例DWI、CE-MRI均能发现残留肌瘤组织;HIFU术后1周子宫肌瘤残留区DWI信号较前略升高;术后1周残留部分平均ADC值为(1.552±0.142)×10-3 mm2/s,较术前有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WI与CE-MRI对术后1周残留组织平均体积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显示,DWI与CE-MRI测量肌瘤残留部分体积呈高度相关(r=0.95,P<0.005)。结论:DWI是监测早期子宫肌瘤HIFU术后不完全消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后肾脏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演变规律,探讨多b值DWI在诊断ESWL致肾损伤的价值并优化b值。方法 30例行ESWL患者分别进行肾脏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b值选取50s/mm~2、200s/mm~2、500s/mm~2、800s/mm~2、1 000s/mm~2,分析、比较各b值条件下肾脏DWI的特点。结果 ESWL术后MRI检查均未见肾周及包膜下血肿,而肾实质即刻有斑片状或条索状的异常信号改变,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T2WIFS、DWI呈高信号;在不同b值的条件下,ESWL术后24h、1周靶区的ADC值均明显低于术前测定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术后24h靶区的ADC值已明显降低,1周后呈回升趋势,术后2周基本恢复术前水平(P0.05);随着b值的增大,肾实质的ADC值呈逐渐下降趋势,当b≥800s/mm~2时,ADC值趋于稳定;b值越大,图像质量越差,当b=1 000s/mm~2时,图像质量已无法满足诊断。结论 DWI能较早反映ESWL致肾损伤的功能和形态学改变,能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对肾脏造成的损害提供客观的依据;不同b值条件下的DWI各有特点,反映ESWL术后肾损伤水分子弥散特征的最佳b值是800s/mm~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兔VX2肝癌模型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后肿瘤扩散的变化。材料与方法 45只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及HIFU治疗后1、3、7、14、21天5个观测点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观察术后5个观测点肿瘤与术前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兔VX2肝癌模型HIFU术后1、3、7、14、21天,ADC图上呈高信号的肿瘤病理为坏死组织,ADC值较术前相应区域升高(P<0.05);术后3、7、14、21天,ADC图上呈混杂信号的肿瘤,高信号区病理为坏死组织,ADC值较术前相应区域升高(P<0.05);而低信号区病理为肿瘤组织,ADC值较术前相应区域无差异性(P>0.05)。结论磁共振DWI ADC值能够准确反映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后的肿瘤坏死组织及存活组织,并能够作为HIFU治疗兔VX2肝癌疗效的重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兔VX2肝癌模型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后肿瘤扩散的变化.材料与方法 45只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及HIFU治疗后1、3、7、14、21天5个观测点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观察术后5个观测点肿瘤与术前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兔VX2肝癌模型HIFU术后1、3、7、14、21天,ADC图上呈高信号的肿瘤病理为坏死组织,ADC值较术前相应区域升高(P<0.05);术后3、7、14、21天,ADC图上呈混杂信号的肿瘤,高信号区病理为坏死组织,ADC值较术前相应区域升高(P<0.05);而低信号区病理为肿瘤组织,ADC值较术前相应区域无差异性(P>0.05).结论 磁共振DWI ADC值能够准确反映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后的肿瘤坏死组织及存活组织,并能够作为HIFU治疗兔VX2肝癌疗效的重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MR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颅内环形强化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像在鉴别胶质瘤、转移瘤及脑脓肿中的应用,观察病变中心的坏死、瘤周水肿的ADC值对三者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50例颅内单发环形强化病变.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增强及DWI检查。其中胶质瘤20例,脑脓肿10例,单发转移瘤20例。分别计算病变的中心坏死区、周围水肿、对侧正常脑实质及脑脊液的ADC值,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病变的坏死灶与脑脊液、周围水肿与正常脑实质的ADC值有无差别。结果脑脓肿、转移瘤及胶质瘤中心坏死区的ADC值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且三者与脑脊液的ADC值亦有统计学差异。中心坏死区与脑脊液的ADC值从大到小为:脑脊液、胶质瘤、转移瘤和脑脓肿。脑脓肿和转移瘤周围水肿的ADC值间无统计学差异.二者与胶质瘤周围水肿均有统计学差异,后者的ADC值低于前二者。水肿区的ADC值明显高于正常脑实质。结论DWI及ADC像对鉴别颅内环形强化病变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消融活体肺组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7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肺组织。消融后即刻处死2只实验动物,观察组织微波消融后的病理变化;其余5只实验动物分别于消融后1周、3个月复查CT。结果术后即刻CT扫描,消融区直径1.1~1.6cm;1周后范围略有缩小;3个月后明显缩小,甚至消失。2只实验动物出现少量气胸,未经治疗,1周后复查已自愈。微波消融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是中央坏死和周围组织水肿。结论经皮微波消融活体兔肺是安全的,它有望成为治疗肺肿瘤的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DWI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前列腺癌(PCa)、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ADC图的信号表现,以及癌灶、增生结节灶、正常前列腺的ADC值,以及前两者病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变化规律。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①PCa、BP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DWI表现:PCa表现为高信号影为主;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为主,强度低于外周带,并且信号不均匀;健康志愿者外周带呈稍高信号为主,中央带呈等信号为主,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②PCa癌灶平均ADC值(0.878±0.056)×10^-3mm^2/s;BPH增生结节灶平均ADC值(1.379±0.20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中央带平均ADC值(1.287±0.04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1.636±0.064)×10^-3mm^2/s;③PCa癌灶、BPH增生结节灶(各30例)的平均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平均分别为0.54±0.05,0.85±0.06。结论: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PCa癌灶信号最高。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癌灶的ADC值依次下降。BPH、PCa癌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组织ADC值的相对比值有明显差别。ADC值≤0.97×10^-3mm^2/s,特别是同时ADC相对比值≤0.62,是PCa DWI诊断的可靠依据,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弥散加权成像对HCC的TACE术疗效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确诊为HCC的46例患者在TACE治疗前1~3天、6h、24h、1个月、3个月采用平扫T1WI、FST2 WI、DWI扫描,术前诊断及术后1~3个月复查均行FST1WI动态增强扫描,DWI序列中弥散梯度因子(b值)分别取600、800、1 000s/mm2,测量ADC值,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 肿瘤的ADC值在TACE术后较术前升高,术前与术后1个月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良好的癌灶术后6h ADC值明显减低,术后24h至术后1、3个月,ADC值呈上升趋势;疗效中等的癌灶术后6h ADC值不均匀减低,术后24h始至术后1、3个月ADC值呈不均匀上升趋势;疗效差的癌灶术后6h ADC值无明显变化,术后24h始至术后1、3个月ADC值呈不均匀轻度降低.结论 动态DWI对HCC的TACE术疗效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序列定量评估离体猪肝微波消融效果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4个新鲜离体猪肝标本进行微波消融,交替以50 W/5 min、60 W/5 min共制备24个消融灶,在消融前和消融后即刻进行MRI扫描,成像序列为T1-3D WATS、T2-SPIR、DWI和m-Dixon quant序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对照组(n=24)、50W组(n=12)及60W组(n=12)靶区脂肪分数(FF)、T2*值、R2*值和ADC值的测量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消融后靶区定量参数的变化(△)与消融功率选择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50 W组、60 W组靶区的总体FF、T2*值、R2*值、ADC值及消融后不同测量区域(靶区中心、靶区外带、靶区周围)的FF、T2*值、R2*值、ADC值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靶区及靶区周围的△FF、△T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细胞癌在MR DWI上的表现特征.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间,有MR检查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和小肝癌患者资料,共有24例26个FNH病灶和36例39个小肝癌病灶.行b值=500 s/mm2DWI和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DWI的信号特点进行记录和分析,对病灶的ADC值,病灶对周围肝实质ADC值比进行测量.对两组病灶信号特点分布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两组病灶ADC值及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用ROC曲线评价ADC值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对两种病灶的鉴别价值.结果 多数(23/26)FNH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多数(25/39)HCC病灶表现为高信号,两者信号特点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NH病灶的平均ADC值、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分别为(1.76±0.62)×10-3mm2/s和1.06±0.18,均高于HCC的平均值(1.26±0.46)×10-3mm2/s(P=0.001)和0.79±0.12(P=0.000).ADC值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的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9±0.05和0.8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特异度分别为69.23%和9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FNH在DWI上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病灶ADC值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高于HCC,应用ADC参数分析有助于FNH与HCC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弥散MRI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9例表皮样囊肿常规MRI和DWI的信号特征,定量测定表皮样囊肿、正常脑实质和脑脊液的ADC值.结果:17例表皮样囊肿T1WI、T2WI呈等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2例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肿瘤边缘弧线形增强或不增强.19例肿瘤DWI呈明显高于脑实质和脑脊液信号,肿瘤较脑脊液的平均ADC值显著减低,较脑实质的平均ADC值显著增高.结论:DWI优于常规MRI发现颅内表皮样囊肿,DWI上表皮样囊肿的高信号可能是肿瘤组织的T2余辉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评估胰腺癌冷冻术后肿瘤坏死及肿瘤残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接受冷冻治疗的26例胰腺癌患者行T1WI、T2WI常规MRI平扫、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胰腺癌冷冻前后MRI信号改变.测量并比较正常胰腺、术前肿瘤组织及术后残存、坏死组织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评价肿瘤组织ADC值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不同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及分期表现ADC值的差异.结果 26例患者中16例肿瘤完全坏死,冷冻坏死的胰腺肿瘤组织在T1WI图像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无强化.活性肿瘤组织残留9例(其中7例肿瘤直径>5.0 cm),残留率为34.6%.ADC值由低到高依次为:术前胰腺肿瘤组织(1.022±0.126)×10-3 mm2/s、术后残存肿瘤组织(1.130±0.155)×10-3 mm2/s、正常胰腺组织(1.924±0.124)×10-3 mm2/s及术后坏死组织(2.312±0.214)×10-3 mm2/s.术前胰腺肿瘤组织ADC值与术后残存肿瘤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与正常胰腺组织、术后坏死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肿瘤ADC值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R=-0.43,P=0.027 2),与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无关(P=0.738 8,P=0.089 5).结论 DWI能有效鉴别胰腺癌冷冻治疗后的病灶坏死及残存,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兰为顺  胡道予  李震  李维  王梓  胡杉  胡遥  朴明哲   《放射学实践》2013,28(8):825-828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兔软组织VX2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右侧大腿内侧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浮液约0.1ml,制备成荷瘤兔,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天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多b值(300、500、700、900s/mm2)DWI扫描,扫描后第2天在磁共振导引及监视下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分别于PEI治疗后第1、7、10天行磁共振扫描。观察PEI治疗前、后肿瘤信号特点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肿瘤实质、正常肌肉组织、坏死组织的ADC值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PEI治疗前肿瘤组织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相同b值下ADC(肿瘤实质)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 b值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s)监测子宫肌瘤高能聚焦超声(HIFU)术后消融灶的价值。方法收集25例共34个子宫肌瘤患者进行HIFU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4 h内均行常规MRI、CE-T1 WI及b值分别取150、600、1000 s/mm2的单指数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b值术前、术后消融灶和残留未消融灶的平均ADC值变化。对各b值的ADC伪彩图消融灶与增强MRI的吻合度进行分级评定。结果 b值为150 s/mm2时,术后消融灶平均ADC值[(1.48±0.27)×10-3 mm2/s]低于术前[(2.06±0.21)×10-3 mm2/s]及残留未消融灶平均ADC值[(1.98±0.23)×10-3 mm2/s](P<0.05);b值为600、1000 s/mm2消融灶术前、术后ADC值以及残留未消融灶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50 s/mm2的ADC伪彩图消融灶与增强MRI的无灌注区域容积(non-perfused volume,NPV)有较高视觉吻合,优于 b 值为600、1000 s/mm2 ADC 图消融灶(P<0.05)。结论小b值(150 s/mm2)ADC图可间接反映子宫肌瘤HIFU治疗后的血供改变和消融范围,借此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兔VX2肝肿瘤模型作动物实验,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在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方法 9例兔VX2肝肿瘤模型做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后1周做常规MRI检查确定肿瘤平面后,选择b值(扩散敏感度)为100 s/mm2,300 s/mm2和1000 s/mm2分别做水扩散加权成像扫描,与病理作比较分析正常肝组织、残留肿瘤灶和消融坏死灶的DWI图、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差异.结果 由于受患兔呼吸与心跳影响,DWI图像均存在不同程度伪影.以DWI图像上正常肝组织信号作为对比,对应于病理观察到的存活肿瘤组织区域在DWI图像上表现为更低信号,而消融坏死灶区域表现为高信号.而在选定平面所重建的ADC图像上则刚好相反,存活区域色彩鲜明,而消融坏死区域色彩暗淡.正常肝组织、存活肿瘤组织与消 融坏死组织的ADC值(单位:×10-3mm2/s)分别为1.658±0.866、2.011±0.925、0.709±0.511(b=100 s/mm2);1.242±0.651、1.436±0.425、0.529±0.387(b=300 s/mm2);0.819±0.357、1.136±0.217、0.558±0.332(b=1000 s/mm2).在同一b值下,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存活肿瘤组织、正常肝组织与消融坏死组织,而存活肿瘤组织与消融坏死组织在同一b值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b值的升高,不同组织的ADC值普遍降低,在b值分别为100 s/mm2和1000 s/mm2时,同一组织的ADC测量值也存在统计学差异(消融坏死组织除外),消融坏死组织在不同b值下测量ADC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能从微观、功能成像的角度区别消融坏死灶与肿瘤残留灶,是有发展潜力的新型RFA评价手段,但图像质量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普美显(Gd-EOB-DTPA)MR成像在肝癌TACE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确诊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术后行上腹部DWI及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定性分析TACE术前、术后肝癌活性成分,坏死和复发转移情况.测量TACE术前、术后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信号值(signal intensity,SI),并计算术前、术后病灶的动脉期对比增强比(CER)和动脉期的信号比(SIR),对定量参数ADC、CER和SIR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共检出肝癌病灶45个.TACE术后瘤灶内残存及复发部分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ADC图上信号低于正常肝组织,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减退,肝胆特异期呈明显低信号;瘤灶内坏死部分DWI序列呈低信号,ADC图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强化,肝胆特异期亦呈明显低信号.肝癌病灶术前、术后ADC值分别为(1.52±0.16)×10-3 mm2/s和(1.70±0.28)×10-3 mm2/s,术后肝癌病灶的ADC值普遍升高,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TACE术后的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减小,与术前相比,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组肝癌病灶的术后ADC值大于无效组,而其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均小于无效组,两者术后的ADC、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DWI和Gd-EOB-DTPA增强MR成像能有效评估肝癌TACE术后病灶存活及坏死情况,检出早期复发、新发灶及转移灶,对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磁共振(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小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科的37例肝癌患者,病灶直径均≤3cm。均运用超声-磁共振(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完成肝癌局部微波消融治疗。术后30min行超声造影(CEUS)评估病灶是否达安全消融边界,如有残留则及时给予补就消融。分别记录患者术前、首次治疗后1个月的AFP水平,分别于首次术后24h(首次治疗完成后24h)、首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时复查上腹部强化MRI。以首次治疗结束后24h肝脏强化MRI评价首次术后完全消融率,以强化MR影像消融病灶及其周边0.5cm范围三期均无强化为标准。结果微波消融病灶共58枚,首次治疗后病灶完全消融率为96.6%,首次治疗1月后完全消融率为94.8%,3个月完全消融率93.1%,6个月完全消融率89.7%,距首次治疗后1年完全消融率84.5%,随访术前AFP水平升高20例患者,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AFP水平降至正常17例,2例略下降。结论应用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微波消融小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