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军民  沈志祥 《新医学》2003,34(6):385-386
1引言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利妥昔单抗)又名美罗华(mabthera),是第1个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自问世以来,全球已有超过12万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了利妥昔单抗治疗,目前该药已用于联合化学治疗阶段。另外,利妥昔单抗在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移植领域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得到重视。2药理作用机制95%以上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表达白细胞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20,CD20是信号传导复合物的一种成分,与B细胞激活后生长及分化的调节有关。仅前B细胞和成熟B细胞表达CD20,当正常B细…  相似文献   

2.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类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常导致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重度狼疮性肾炎、重度血小板减少和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相似文献   

3.
4.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B细胞淋巴瘤的40%,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最大的一个亚型,也是中国患者最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粟丽  程丽  刘莉  骆敏 《当代护士》2018,(3):120-122
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成人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根据激素的治疗效果可分为激素敏感型和激素耐药型,最近发现B淋巴细胞异常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嵌合型Ig G抗体,作用机制是可变区Fab与B细胞的CD20结合,稳定区Fc片段发挥免疫效应,介导B细胞凋亡。随着对B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10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并将他们分为靶向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各组50例。靶向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传统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为传统的大剂量甲氨喋呤与全脑放疗相结合治疗,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统计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随访结果以及生存时间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靶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的病例有33例,病情稳定的病例有9例,部分缓解的有5例,病情有进展的有3例;而在传统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的病例有29例,病情稳定的病例有5例,部分缓解的有11例,病情进展的有5例。靶向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11个月。结论:临床上首选治疗PCNSL的方案为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与全脑放疗相结合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大,有很大可能会出现晚期神经毒性反应。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CNSL,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副作用较小,在治疗老年PCNSL患者方面也具有更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Plt)数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行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失败32例设为A组,治疗成功20例设为B组,分析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计数对治疗随访1年患者治疗反应率的影响,计算Plt数用于疗效预测时,效能指标及最佳截断点。结果:B组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水平高于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是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5.40,95%CI:1.82-15.66,P=0.00)。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组患者随访1年反应率显著高于150组(P0.05)。B组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 3、14、21、30、60、90、180、270和360 Plt数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t数最佳截断点为50×10~9/L;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14,AUC为0.68(95%CI:0.57-0.78,P=0.00);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73%和87.58%;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30和60 AUC分别为0.74(95%CI:0.64-0.87)(P=0.00)和0.93(95%CI:0.82-0.98)(P=0.00)。结论: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部分可获得长期缓解,但骨髓巨核细胞数150的患者预后较差;同时根据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14、30及60 Plt数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远期疗效,指导治疗的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评价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难治、复发性ITP患者18例,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8例患者接受22个疗程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有效率为68%,完全反应率为45%,部分反应和微小反应率为23%,无效率为32%.自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开始中位治疗反应时间为3周(1 -17周),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3周(1周-42个月).大多数反应持续时间短,随访中位时间20个月(1 -52个月),36%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6个月,27%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1年,随访结束,4例患者存在持续疗效.未行脾切除患者对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较脾切除患者好(P=0.037).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及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脾切除的ITP患者后续治疗效果差.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活性、复发性ITP,疗效较好,患者容易耐受,20%左右患者有远期疗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ITP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评价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难治、复发性ITP患者18例,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8例患者接受22个疗程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有效率为68%,完全反应率为45%,部分反应和微小反应率为23%,无效率为32%。自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开始中位治疗反应时间为3周(1-17周),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3周(1周-42个月)。大多数反应持续时间短,随访中位时间20个月(1-52个月),36%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6个月,27%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1年,随访结束,4例患者存在持续疗效。未行脾切除患者对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较脾切除患者好(P=0.037)。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及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脾切除的ITP患者后续治疗效果差。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复发性ITP,疗效较好,患者容易耐受,20%左右患者有远期疗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ITP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利妥昔单抗治疗激素依赖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方法包括:利妥昔单抗的配制、使用方法、输注期间及输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预防院内感染措施、心理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及出院后随访管理等。认为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预处理,严格控制首小时的输注速度,以低于20 mL/h为宜,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心理护理,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是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确保患者顺利完成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对2例难治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部分缓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为难治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2例患者均表现广泛或局限的硬皮病、干眼症、肝功能损害、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通过回顾临床资料,研究我院46例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将46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用量为375mg/m2,每个疗程的第l天使用;另一组单用CHOP方案.结果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CR)52.1%,总有效率(OR)82.6%;CHOP组CR率34.8%,OR率60.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妥昔单抗和CHOP方案联用能明显提高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R率和OR率,未增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难治性ITP (RITP)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液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1例同意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次,每周1次,连用4周)联合地塞米松(0.6 mg/kg·次,每日1次,连用4d)药物治疗的RITP患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采用FCR方案(2—6个疗程)治疗5例CLL患者,其中2例初治、3例复治。FCR方案包括氟达拉滨25mg/m^2第2—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mg/m^2第2—4天静脉滴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28天1个疗程。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结果表明:3例达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例中2例MRD检测为阴性。FCR方案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FCR方案对CLL的治疗有确切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联合自然杀伤(NK)细胞生物疗法或化疗在老年惰性B细胞淋巴瘤(i NHL)患者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61例老年i 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利妥昔单抗+NK细胞)和对照组36例(利妥昔单抗+CHOP化疗方案)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4疗程后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比例,近期疗效及5年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疗程后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比例,近期治疗总有效率,5年PF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4+、CD4+/CD8+及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R-CHOP联合化疗,利妥昔单抗+NK细胞疗法在老年i NHL患者中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Evans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病例]女,56岁.因反复皮肤淤点9年再次入院.复习9年前病历,因贫血、皮肤淤点入院,当时查体见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广泛淤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58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周期后的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并统计两组患者1和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2%(P0.05)。观察组贫血、肝功损伤、消化道反应、口腔溃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社会职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6.21%和62.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2%和31.03%(P0.05)。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5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全脑放疗的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使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3,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比较,只有呼吸道感染一项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5,P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与大剂量甲氨蝶呤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肿物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基础上,采用CIK细胞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输注(2-3)×109CIK细胞2次,同时给予rhIL-2 1 MU/d皮下注射,连续10 d,观察CIK细胞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该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能成功扩增出所需的CIK细胞,培养后的CIK细胞以CD3+和CD8+细胞为主,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后,原发眼眶淋巴瘤及左肾上极病变完全消失,5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IK细胞治疗中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龄眼眶淋巴瘤侵袭性较高、分期较晚的患者,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小剂量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可能更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51例ITP患者非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患者利妥昔单抗用量为100 m g/周,连续4周;B组20例患者利妥昔单抗用量为375 mg/m2,只用1次。结果 A组:总有效(OR)率和完全反应(CR)率分别为58%和29%,中位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