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祖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集萃(二)——脾胃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祖贻研究员认为:“脾胃健则脏腑和,脾胃伤则百病生”,提出“调五脏以和脾胃,和脾胃以安五脏”的观点.本文从脏腑相关,脾胃为枢、运脾和胃,旨在升降、顾护脾胃,重在气阴、杂病治脾,和调五脏四个方面对刘老的脾胃观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介绍卓立甬教授运用调中治法论治内伤杂病的临床经验。卓立甬教授在临证中重视顾护脾胃,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补土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脾胃为核心,以“阳道实,阴道虚”为动力的脾胃虚实气化内循环思想,以调中治法调五脏杂病。临证可见:损其肾者,当填其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肝者,宜缓其中;损其肺者,须益其气;顾护脾胃,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3.
正张怀亮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保健委员会、省卫生厅保健局特聘领导干部保健专家。张怀亮教授临床精于辨证,擅治内科杂病,尤其重视脾胃,认为脾胃在内科杂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张怀亮教授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脾胃在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内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作为"后天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叶人教授从脾胃论治五脏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系统跟师学习,研读古籍和整理医案的方式,从常见肝病、复杂肺病、免疫血液病、神志病、肾病等多个系统疾病入手,系统论述调脾胃治五脏的学术思想及具体运用。结果:叶人教授遵循"人以脾胃为本""中焦脾胃调节人体气血生成、水液代谢""脾藏营舍意主思""脾胃升降影响六腑的通降"等诸多理论,提出从脾胃论治五脏病,并广泛运用到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叶人教授调脾胃治五脏为内科难治性疾病治疗开阔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介绍刘启泉主任中医师“通调五脏安脾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经验。刘启泉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临证经验,提出“通调五脏安脾胃”。CAG病位在胃,关乎五脏,郁、瘀、虚是最常见的发病要素。治疗中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依据五脏相关之理,疏肝达肺、理气通滞;通心脉、调情志、解郁散瘀;补脾益肾、培根固本,旨在通调五脏以安脾胃。  相似文献   

6.
《景岳全书》“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其论述提示我们:脾胃的病变是可以通过对五脏的调理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7.
楚云  姜树民 《河南中医》2019,39(12):1837-1841
姜树民教授认为脾胃疾病的病机为肝之不疏,横逆犯胃;心失所养,子母同病;肺气不畅,脾运失健;肾之不足,脾虚失养。姜教授认为五脏之气,皆绕于脾,治脾胃以安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姜教授在临证时,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思想,灵活辨证遣方用药,均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正脾胃系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中讲到"百病皆由脾胃而生";《金匮要略》也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张景岳曰:"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均说明调理脾胃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关键环节。脾胃与五脏关系密切,脾胃调则五脏调,因此脾胃系统一旦出现了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必将影响到其他各系统的脏器功能,故防治疾病可从脾胃论治。目前西医治疗多应用抑酸、黏膜保护、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并采用饮食、运动疗法,来恢复紊乱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调脾胃可安五脏”的理论,治疗脾胃不足所致久治难愈之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因此脾胃病的发生率较高,对脾胃病的治疗应本于脾而不限于脾.张景岳认为"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1.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贵成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脾胃等内科杂病.重视脾胃在内伤杂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内外诸病无不归之于胃","调胃即是扶正",并且擅用花类药治疗脾胃疾病.现将其运用花类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赖脾胃以养。因此即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仲景秉承《内经》之旨,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重视人体阳气、顾护脾胃的疾病发生观。文章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分别从肝、心、肺、肾病阐述了张仲景在内伤杂病的证治中注重顾护脾,从脾胃论治五脏病证、处方用药的特色,对提升临证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基于"杂病调脾、和调五脏"理论辨治肝癌的经验.首先全面探讨杂病治脾调中的中医学术思想,深刻剖析肝病传脾、先实脾土的传变防治理论渊源.其次阐明了肝癌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及肝病传脾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的证候演变规律.最后详细分析总结了刘老治脾调中治肝癌的辨治特色,临证常分早、中、晚三期论治,早期当疏肝行气、健脾扶正;中期当健脾解毒,佐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晚期则当扶正安邪,重在顾护脾胃.三期虽攻补偏重不同,但活血化瘀应贯穿其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5.
注重调治脾胃是中医内科倡导的重要治疗方法,该法不仅是治疗脾胃肠疾患的有效手段,而且也常被运用于其他脏病的治疗中。治疗内科杂病无不以脾胃为本。调养脾胃,健中央以运四旁。脾胃为后天之本,健脾益胃,调理后天之本,则正气得补,五脏得安。  相似文献   

16.
1“调中州,安五脏”的含义 “调中州。安五脏”始终围绕中州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结合脾胃与四脏等其它各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治疗与脾胃相关的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张介宾勤习《内经》,承其脾胃的生理功能及养生原则;十分推崇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学术思想、李杲"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的学术思想、薛己"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认为胃气即为元气,创"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的学术思想,提出"脾胃为养生之本"理论。张介宾根据"五脏互藏"的学术观点,深入挖掘脾胃在五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调脾胃以安五脏"的防病治病思路;根据脾胃虚弱乃病机关键、顾护脾胃能促运化行药力、病后据胃气强弱判断预后的观点,强调脾胃之气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慎饮食、畅情志、适劳役的方法调护脾胃以养生防病,进而丰富了"脾胃为养生之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四逆散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调畅气机、疏肝解郁、调脾和胃的作用。该文从理论依据、学术思想、临床加减用药经验等方面阐述苏娟萍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为内科脾胃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明代医家胡慎柔善于从脾胃治疗虚损杂病,尤其是中医内科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病。他的学术思想源流于李东垣、周慎斋,他认为在治疗虚损杂病时须勿忘脾胃虚损乃其病因之本。肝、肺、脾、心、肾五脏之损皆与脾胃密切相关,医药误施、饮食劳倦均可损伤脾胃致损。慎柔常予以温补脾元,益脾温中,兼养脾阴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虚损杂病。通过对筛选的《慎柔五书·卷五》部分内科医案进行分析发现,慎柔喜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二方培补脾胃,而疏肝、补肾、补血之方药用之较少。在加味用药方面,常用干姜、桂枝、五味子、麦冬、芍药,温补与养阴并重,体现出调养脾胃刚柔并济、阴阳互化互用之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宋正良 《光明中医》2014,29(1):169-170
脑中风病位在脑,与五脏密切相关,但脾胃功能失调在脑中风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其致病因素的基础。据此提出培植脾土,畅利中焦,使脾胃得健,元气得充,阴阳得调而中风病自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