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I型AIP患者的MRI资料,包括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累及部位、范围、信号及动态强化方式。结果 18例中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14例,局限性肿大4例。胰腺病变区T_2WI均呈稍高信号,T_1WI呈稍低信号,T_1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病变区周围环绕增厚的包膜样结构15例,T_2WI均为低信号,T_1WI呈略低信号9例、等信号6例。MRCP示胆总管胰头段呈"鸟嘴样"11例。18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动脉期均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呈均匀强化。包膜样结构动脉期均无强化,平衡期及延时期强化。18例激素治疗后复查MRI示胰腺外形、信号异常明显好转,胆管狭窄、扩张程度明显减轻。结论Ⅰ型AIP的MRI表现以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病变周围环绕增厚的包膜样结构,病变区T_2WI呈稍高信号,T_1WI呈稍低信号,增强呈渐进性延迟强化为特征。其特征对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化型肝癌(SHCC)患者的CT及MR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硬化型肝癌患者100例手术前均行CT或MR检查。结果 8例MR平扫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b值为50、600s/mm2时DWI均为明显的高信号。增强扫描中有8例患者的肿瘤强化方式与第1种CT强化类型相似,肝动脉早期没有发生明显性的强化,动脉晚期出现边缘环状的强化,5例患者为薄层环状的强化,3例患者为较厚环状的强化,门静脉期和肝实质期肿瘤呈现进行性的不规则的向心性强化,瘤体较小者的肝实质期对比剂可以进行完全的填充,肿瘤呈略高信号,瘤体较大者进行延迟50min肝胆期扫描,发现对比剂可以进一步的向病灶中心区进行填充。100个病灶为低密度,密度不均匀,42个病灶边界不清,58个病灶边界清晰。结论硬化型肝癌可呈特征性的向心性强化和类似典型结节型肝癌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对比剂增强扫描长时间延迟技术在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s in liver, IPT)特异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26例IPT进行MR平扫、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均>20 min,分析病变的MR表现特征.结果 1例为肝脏弥漫性病变,其余25例共发现29个病灶.所有病灶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等、略高或高信号,部分病灶出现"环征".29个病灶中,DWI显示19个中心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时,动 脉期、静脉期、3 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延迟时分别有5、11、25、26、26、28、28个病灶出现边缘强化.延迟期>20 min(20 min~ 4 h之间)时,所有病灶均显示典型的环形、花边样或多囊样边缘强化,强化边缘厚度一致,内壁光滑;延迟期>5 min时21个病灶出现纤维间隔.结论 动态对比剂增强扫描长时间延迟(>20 min)有助于IPT特异性表现的显示.  相似文献   

4.
MRI诊断肝脏炎性假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对肝脏炎性假瘤 (IPL)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16例IPL的MRI表现 ,并与病理所见对照。结果 :病理诊断前 13例诊断为良性病变 ,3例误诊为恶性肿瘤。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组 12例 :血管炎型 5例、浆细胞肉芽肿型 3例、坏死型 4例 ;T1WI和T2WI低信号组 2例 :坏死型和硬化型各 1例 ;T1WI和T2WI等信号、高信号各 1例均为血管炎型。 2例血管炎型于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中度强化 ;3例血管炎型和 2例浆细胞肉芽肿型于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中度强化 ;3例坏死型于门脉期和延迟期周边轻度强化。结论 :IPL的MRI表现缺乏特异性。MRI能将多数IPL诊断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肝脏炎性假瘤MRI表现(附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并分析其鉴别诊断。方法:21例均行MRI平行与增强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1例计23个病灶,多位于右叶,呈圆或类圆形。平扫T1WI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多不强化,而门静脉及延迟扫描为周边环状强化为主。结论:肝脏炎性假瘤MRI表现有其特殊性,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肝脏炎性假瘤的CT及MRI征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男5例,女3例,年龄35~65岁,平均53岁。8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MR对比检查。结果:CT表现为1 个病灶6 例,2个病灶2例,共发现病灶10个。平扫9个病灶表现为低密度,1 个病灶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 个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中度强化;8个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有不同方式的强化,主要表现为周边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形或结节状强化,中心核心样强化及线状或不规则分隔样强化。MRI表现为2 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病灶T1WI及T2WI均为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与CT相仿。结论:肝脏炎性假瘤的CT及MRI表现因其病理阶段不同而表现各异,诊断需结合临床,确诊尚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与鉴别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Gd-DTPA动态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L12例13个病灶,重点观察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3个病灶,在T1WI上,4个病灶呈等信号,其余呈低信号。在T2WI上,6个病灶呈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3个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方式及特点如下:(1)全部病灶呈延迟强化;(2)动脉期4个病灶可见强化,其余无明显强化;(3)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可见周边部环形强化(9/13,69.23%)、分隔样强化(6/13,46.15%)、中心或偏心性小结节状强化(2/13,15.38%)、全瘤不均质强化(1/13,7.69%);(4)延迟期病灶内存在无强化区(7/13,53.85%);(5)延迟期病灶缩小感(4/13,30.77%)。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IPL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对定性诊断与鉴别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MRI表现。结果:16例病变均为单发。平扫13个病灶在T_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_2WI呈等或稍高信号,3个呈等信号,其中5个病灶中央瘢痕区呈更长T_1更长T_2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13个病变均呈明显强化,门脉期5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1个病变呈等或稍低信号,其中2个病变中央更低信号区稍强化;延迟期7个病灶近等信号,9个病灶呈略低信号,而病灶中央更低信号区仅3例呈高信号明显强化。结论:FNH是一种良性病变,有时术前不易确诊,典型的MRI表现结合临床表现能够对肝脏FNH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普美显)Gd-EOB-DTPA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20min肝细胞期的特异性表现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癌(HC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FNH 5例和肝癌10例的MR表现,并评估肝细胞特异性显像期对两者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普美显MR增强扫描,3例FNH(3/5)表现为典型的"快进缓退"表现,而8例HCC(8/10)表现为典型"快进快退"表现,另有HCC和FNH各2例存在重叠增强特征表现。2例(2/5)FNH存在中心瘢痕,表现为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且呈延迟性强化特征。20min后肝细胞期所有FNH均呈稍高信号,而HCC均呈低信号。仅依据三期动态增强FNH与HCC诊断符合率均为为80%,明显低于结合肝细胞特异性期诊断符合率(100%)。结论结合普美显动态增强及肝细胞期特点,能准确反映的FNH和HCC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SPT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28例中,12例病变位于胰头部,6例位于胰体部,10例位于胰尾部。肿块呈类圆形16例,分叶状12例。12例病灶内可见钙化。25例肿块最大径30 mm,3例≤30 mm。实性成分为主8例,囊实性为主15例,囊性为主5例。实性肿块CT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呈渐进性持续强化;MRI表现T_1WI均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6例。囊性部分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各期病灶未见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3例肿块周围包膜完整,5例包膜不完整;MRI表现为T_1WI和T_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SPTP多见于年轻女性,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CT与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IPL)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10例IPL的临床和MRI资料,6例为手术病理证实,4例根据MRI表现并2年以上随证实,10例IPL均进行MRI平扫+增强扫描。结果:IPL的MRI表现为SE序列T1WI低信号,大部分病灶边缘模糊;T2WI7例表现为等信号,2例表现为稍低信号,1例表现为稍高信号,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病灶内均无早期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表现为细环状强化9例,1例病灶内缘显示“钟乳石”样强化,2例病灶内有纤维间形成,1例延迟扫描病灶内表现为均匀中等程度强化。结论:低场强MRI平扫怀疑病灶为IPL时,应加扫动态MRI增强扫描,二者结合使用对IPL有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PCC患者14例,对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PCC块状型8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于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13例动脉期瘤灶边缘淡薄环形或不规则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瘤灶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填充式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明显强化,延迟扫描瘤体边缘仍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其他表现包括瘤内含有扩张胆管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5例,均无门静脉癌栓。结论:PCC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PCC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在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HPCC 12例,所有病例均做了MRI平扫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分析记录IHPCC MRI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共计17枚IHPCC瘤灶,其中12枚瘤灶T2WI信号特点为周围稍高、中央等低、边缘模糊,其余5枚瘤灶呈长T2信号.动脉期2枚瘤灶不强化,其余15枚瘤灶均为周围轻度环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17枚IHPCC瘤灶均呈向心性充填;12例IHPCC均正确诊断.结论 IHPCC 的MRI影像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对该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志军  丛英珍  许祖闪   《放射学实践》2011,26(3):329-332
目的:探讨MSCT及MRI对肝脏结核性肉芽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脏结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其中男5例,女2例,均行上腹部MS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MRI扫描序列包括FSPGR T1WI、FRFSE T2WIF、SPGR T1WI动态增强和DWI(b=500 s/mm2)扫描。结果:7例中表现为肝实质内单发结节6例,多个粟粒结节聚集成簇状1例。5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2例呈等密度,3例病灶内有点状或粉末状钙化。MRI平扫4例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例病灶T2WI上表现为中心低信号、周边高信号。DWI示病灶呈稍高信号,ADC值平均为(1.379±0.297)×10-3mm2/s,相对ADC为1.263±0.148。增强扫描示4例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增加,其中3例病灶周围肝组织出现一过性晕状强化;3例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示病灶边缘轻度环状强化。结论:MSCT及MRI对肝脏结核性肉芽肿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变所处的病理时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岛细胞瘤的MRI表现,着重探讨3D Gd-DTPA动态增强MRI的应用。材料和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3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29~79岁,平均53.4±19.0岁。回顾性分析胰岛细胞瘤的MRI表现,比较MRI T_1加权(in phase)、GRE脂肪抑制T_1加权、T_2加权和Gd-DTPA GRE 3D动态增强四个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13例中,12例(92.3%)在MRI上共发现14个病灶,其中2例有两个病灶。病灶分布:胰头21.4%,胰体28.6%,胰尾50.0%。病灶最大径1.0~4.3cm,平均2.6±1.1cm。14个病灶中,在T-1加权同相位图像上,71.4%的病灶为低信号,28.6%为等信号;在脂肪抑制T_1加权,78.6%的病灶为低信号,21.4%为等信号;在T_2WI上,71.4%的病灶为高信号,28.6%为等信号;在Gd-DTPA增强后动脉期,71.4%的病灶明显强化,14.3%的病灶中等强化,14.3%为轻微强化。57.1%的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28.6%为不均匀强化,14.3%为环状强化。四个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多数胰岛细胞瘤T_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_2WI表现为高信号、Gd-DTPA增强MRI动脉期明显强化。3D增强MRI对病灶的显示与T_1WI和T_2WI相似,但3D增强MRI可显示病灶的血供。  相似文献   

17.
肝胆管囊腺癌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胆管囊腺癌(HBCAC)的MRI表现,提高肝胆管囊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癌的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平均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9例中单囊性病灶8例,多囊性病灶1例.T1WI上6例表现为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分隔和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3例囊壁光滑,囊内呈稍高信号影,可见结节状软组织信号影.T2WI上病灶以高信号为主,囊内分隔、壁结节及软组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示囊内分隔、壁结节和软组织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仍较明显.结论:平扫及动态增强MRI能较好反映肝胆管囊腺癌的影像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 1例因偶然发现肝脏结节性占位病变的60岁老年女性病人进行了肝脏MRI平扫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经外科手术切除肝脏病变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MRI表现及病理所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检查见肝Ⅷ段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2.0 cm×1.7 cm,边界清楚。病灶在化学位移双回波T_1WI同相位影像呈稍低信号,同层面反相位影像病灶信号强度不均匀减低,快速反转快速自旋回波(FRFSE)脂肪抑制T_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静脉注射Gd-EOB-DTPA后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在动脉早期因明显不均匀强化呈显著高信号,其内下方见一条迂曲增粗的异常血管连接门静脉分支;在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病灶信号强度略低于周围的肝实质;在平衡期及延迟期,病灶呈不均匀低信号;在20 min及50 min肝胆期,病灶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Gd-EOB-DTPA增强MRI表现与富血供肝细胞癌有一定重叠,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及平扫MRI信号特点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脾SANT病人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示脾的下极孤立性肿物,边界清,平扫T_1WI呈等信号,抑脂T_2WI呈不均匀低信号,DWI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延迟期相对周围脾实质呈稍高信号伴中心放射状低信号影。手术病理为脾SANT。结论脾SANT 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乳腺黏液癌的 MRI 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单纯型8例,混合型8例)乳腺黏液癌的 MRI 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结果:16例乳腺黏液癌在 MRI 上均表现为肿块,平扫 T1 WI 呈等或低信号,T2 WI 呈高或明显高信号,其中7例在 T2 WI 上可见低信号分隔。16例中15例进行了动态增强,动态增强后早期轻度强化3例,延迟期2例轻度分隔样强化,1例渐进性强化;早期较明显强化12例,6例表现为早期及延迟期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向心性强化;6例表现为早期环状强化,其中2例延迟期仍为环状强化,4例延迟期呈向心性强化,其中1例见内部分隔样强化。TIC 早期缓慢强化3例,中度强化3例,快速强化9例,延迟期7例呈上升型,7例呈平台型,1例呈流出型。DWI 上呈高信号,在 b 值800 s/mm2时黏液癌的平均 ADC 值为(1.78±0.50)×10-3 mm2/s,单纯型黏液癌的 ADC 值(2.11±0.27)×10-3 mm2/s 高于混合型黏液癌的 ADC 值(1.49±0.48)×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P <0.05)。结论:乳腺黏液腺癌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 MRI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