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 实19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19例均行CT平扫,16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9例中脾囊肿10例,脾转移 瘤4例,脾脏淋巴管瘤2例,脾海绵状血管瘤2例及脾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极高,能 明确肿块性质、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定性 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资料,包括脾卡波西氏肉瘤1例,脾血管肉瘤1例,脾弥漫性非何杰金氏淋巴肉瘤1例,脾非霍奇金氏淋巴瘤2例,脾何杰金氏病(结节型)1例,脾转移癌4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1例.结果:超声检查能清楚的显示,脾脏占位病变的大小、形态回声特征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100%,定性准确率为73.3%.结论: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7例脾脏多发性占位性病变中脾戈谢病1例,间皮囊肿1例,隐球菌病1例,脾结核5例,淋巴瘤4例,脾脉管瘤5例。1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2例行CT、MRI检查。CT和MRI可以很好的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强化特点,脾脏不同多发占位病变各有一定的CT及MRI特点。结论 CT、MRI是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MRI对某些脾脏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优于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脾多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结果 30例中,恶性淋巴瘤7例,转移瘤6例,多发囊肿5例,脾梗死3例,血管瘤2例,结核2例,淋巴管瘤1例,多发脓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浸润各1例.CT能清楚地显示脾多灶性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结论 脾多灶性良性病变以囊肿多见,多灶性恶性病变以淋巴瘤和转移瘤多见.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脉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脉管瘤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3例,淋巴管瘤3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检查,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脉管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病灶,血管瘤强化显著,淋巴管瘤强化不明显或轻微强化,血管淋巴管瘤不同程度强化。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及部分血管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结论:CT对脾脏脉管瘤有较高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 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脾脏病变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33例脾脏病变的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28例行双期CT增强扫描,6例做了延迟扫描。结果33例中,非肿瘤性病变6例(结核2例,血肿3例,炎性假瘤伴局灶性血管瘤1例),良性肿瘤13例(囊肿5例,血管瘤4例,淋巴管瘤1例,脉管瘤3例),恶性肿瘤14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脾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附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辛鹏  孙屹立   《放射学实践》2009,24(6):643-645
目的:通过分析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其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与其他脾脏囊性病变进行鉴别。结果:8例海绵性淋巴管瘤均为近脾门处单发囊性病灶,8例中2例病灶边界清晰,6例病灶边界模糊。所有病灶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囊内有分隔,壁略薄(厚度约3~5mm),囊壁及分隔略呈稍高密度,灶内可见低密度液性区。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囊壁及分隔中度强化,延迟期仍持续强化。8例患者中5例无自觉症状,经体检中发现。仅有3例出现与脾肿大相关的临床症状(左上腹胀满或轻微胀痛)。结论:脾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脾脏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T和MR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搜集32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和MR资料,包括脾血管瘤4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错构瘤2例,恶性淋巴瘤脾浸润6例,脾转移瘤18例,均行平扫加强化,对其CT和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和MR对脾脏肿瘤检出率高,对病变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及脾周围组织器官的显示较其它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根据脾脏肿瘤的CT和MR特征表现,大多数脾脏肿瘤能被CT和MR正确诊断;CT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其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MR对脾脏血管瘤较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良性占位性病变中90.9%脾脏为正常至轻度肿大,而恶性57.1%为重度脾脏肿大.良性占位性病变多为单发病灶,边界清晰,钙化多见,呈蛋壳样钙化,淋巴结少见肿大;恶性病变常为多发病灶,边界欠清,钙化少见,呈砂粒样或结节样,淋巴结肿大及腹水多见.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多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腹部淋巴管瘤(APAL)的超声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APAL(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囊性淋巴管瘤11例)的声像图表现,并与CT血管造影(CTA)和MRI对照。结果 12例APAL患者中,4例发生于脾脏,3例起源于肠系膜,5例位于腹膜后。脾内和肠系膜淋巴管瘤中5例为圆形或浅分叶状,腹膜后5例占位形态不规则。多发多房者3例,单发多房者4例,单发单房者5例。超声显示,囊壁血流3例,2例显示分隔血流。超声提示淋巴管瘤2例,误诊为转移瘤及脂肪瘤各1例,1例肠系膜病变误诊为腹膜后占位。结论成人腹部原发淋巴管瘤的典型表现为多房分隔,超声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脾脏淋巴管瘤的C T表现特征,探讨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5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管瘤的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囊状淋巴管瘤6例,海绵状淋巴管瘤9例。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8例。3例边缘清晰,12例边缘模糊。除单发单房病灶及多发单房病灶中1个病灶无分叶状轮廓改变外,余病灶轮廓均显示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病灶内呈稍高密度网格状分隔(除单发单房及多发单房中一个病灶外)及低密度之液性区(除1例出现分层征象,下层为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囊壁及分隔13例轻中度强化,2例延迟期轻度强化。结论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是临床正确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脾脏淋巴管瘤的CT与MRI表现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由Fink于1885年首先报道,国内鲜有报道[1,2]。笔者遇到5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评价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02年12月至2006年7月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影像资料完整的脾脏淋巴管瘤5例。男2例,女3例,年龄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幕下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及特征,提高对幕下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7例经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和MRI表现,本组CT定位、定性准确率为79%、69%;MRI为96%、90%。结论:CT和MRI对该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表现。结果:37例中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6例,听神经瘤5例,转移瘤5例,髓母细胞脑瘤4例,血管母细胞脑瘤4例,蛛网膜囊肿3例,室管膜瘤及动脉瘤、三叉神经瘤、胆脂瘤各1例、幕下占位性病变中脑内病变22例,脑外病变15例,该区占位性病变大部分有特征性的CT  相似文献   

16.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PET-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及PET-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的CT及PET-CT表现特征。结果:19例中仅根据CT表现,明确诊断11例,确诊率57.89%;CT未能明确诊断的8例中,结合PET图像特点,明确诊断6例,定性诊断2例;确诊率75%。结论:根据CT表现特点可以对大部分脾脏占位进行定性诊断,对于少部分难以定性的病例,结合PET-CT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45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良性病变20例,其中血管瘤17例,错构瘤1例,假性囊肿1例,脾结核1例;恶性病变25例,其中淋巴瘤17例,转移瘤7例,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CT和MRI不仅可清楚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数目、密度/信号、强化方式,还可显示脾脏的大小、周围淋巴结是否肿大、邻近脏器的改变。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种类繁多,不同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正确识别这些征象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囊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以提高肾上腺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肾上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加以讨论.结果 14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结果为:肾上腺囊肿5 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囊性变3 例,肾上腺血肿2 例,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1 例,肾上腺化脓性炎1 例,肾上腺神经鞘瘤囊变1 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 例.结论 CT检查中肾上腺囊性病变表现特征各有不同,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脾淋巴管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脾脏淋巴管瘤主要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可有分隔及分叶,囊壁及间隔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脾脏淋巴管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31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72例,肝转移癌58例,肝血管瘤35例,肝脓肿21例,肝包虫病58例,肝囊肿66例)的临床和CT资料,分析肝脏占位病变的部位、数目、边界以及增强后的CT表现。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增强后可有程度不一的强化或不强化。本组肝脏占位性病变各自均有典型的CT征象,大多能作出定性诊断。结论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