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酸合成障碍中3β-羟基-△5-C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进展.方法 对经HSD3B7基因突变分析明确诊断的1例3β-羟基-△5-C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并对2000年以来国外报道的51例进行了文献复习.结果 (1)病例为3个月婴儿,自新生儿期出现胆汁淤积,血清生化:总胆红素110.7 μmol/L,直接胆红素74.5 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24.4 IU/L,血清总胆汁酸0.1μmol/L,给予胆酸片替代治疗后,胆汁淤积减退,临床症状及血清生化指标很快好转,基因突变检测明确患儿存在HSD3B7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确诊为原发性胆汁酸合成障碍中的最常见类型3β-羟基-△5-C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2)回顾国外报道的51例患儿的资料,多在新生儿期出现胆汁淤积,不给予及时、针对性治疗部分患儿可进展至严重肝病,需要肝移植;而与临床胆汁淤积不相符的是血清生化特点是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血清胆汁酸浓度低于或在正常范围,初级胆汁酸的替代治疗可使临床症状好转;其中的31例患儿检测HSD3B7基因存在致病突变.结论 3β-羟基-△5-C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存在新生儿胆汁淤积,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血清胆汁酸浓度低于或在正常范围,及时给予初级胆汁酸替代治疗可明显改善受累患儿肝功能,缓解病情.HSD3B7基因检测能够发现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SD3B7基因突变引起的3β-羟基-Δ~5-C_(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肝脏超微结构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一家族中2例3β-羟基-Δ~5-C_(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一家系中兄弟2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肝大、生长发育迟缓、双肾囊肿,转氨酶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总胆汁酸正常,肝脏病理提示肝内胆汁淤积、炎症细胞浸润、滑面内质网增生、糖原颗粒增多、毛细胆管扩张及增生。基因检测2例患儿均存在HSD3B7基因c.130_131ins A纯合突变。结论婴儿期出现胆汁淤积、转氨酶升高、肝肿大,而γ-GT和总胆汁酸正常或降低,需警惕胆汁酸合成障碍,应尽早完善基因检测,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报告1岁11月,社会性别女。因"偶然发现外阴包块半年"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我院)儿科就诊。患儿系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4 kg,身长49 cm,产时无窒息抢救史,否认母孕期疾病史。生后阴蒂肥大,尿道开口较小,无特殊面容及其他畸形,按女孩抚养,半年前家长偶然发现患儿外阴包块,外院彩超"双侧阴唇处软组织内低回声,考虑睾丸组织",未予特殊处理,转诊至我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儿童白塞病(BD)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纳入2006年8月1日至2016年8月1日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完全符合BD诊断标准(1990年国际BD研究小组制定的诊断标准或2014年BD国际评分标准)的患儿。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患儿的一般资料、起病年龄、确诊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和随访资料。 结果:27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13例,起病年龄8个月至14岁,平均(6.8±4.0)岁,发病至临床确诊时间中位数为6个月。27例均有口腔溃疡,18例合并肛周溃疡和(或)外生殖器溃疡,15例(55.6%)有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和血便),3例(11.1%)有结膜炎和(或)角膜炎,14例(51.9%)有皮疹(以红色斑丘疹最常见)。其中3例考虑原发免疫缺陷病(PID)。行胃肠镜检查的20例均显示胃肠道受累,其中7例无消化道症状。25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8例单用甲基泼尼松龙,10例联合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3例联合CTX及沙利度胺,1例联合沙利度胺,3例联合生物制剂;2例应用白芍总苷胶囊。27例中失访4例,23例平均随访(36.2±39.1)个月,13例病情稳定,7例反复复发,3例死亡。 结论:儿童BD起病隐匿,首发症状无特异性,多以口腔溃疡起病;与成人BD相比,眼部和皮肤受累较少,消化道受累较为常见;经过治疗后多数病情可以缓解,预后较好。对于严重BD患儿,尤其对治疗无反应者需考虑PID。  相似文献   

5.
<正>1 病例资料女,3月龄,因"咳嗽伴发热1周"于2017年8月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我院)就诊。出生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当地医院诊断为"左冠状动脉-右室瘘、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未行处理。患儿平素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吃奶时有气促,有间断,无呛咳;大小便未见异常。患儿系G1P1,足月剖宫产,无窒息抢救史,出生体重3 000 g。父母均体健,否认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身长62  相似文献   

6.
7.
<正>核受体结合SET域蛋白1(NSD1)属于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家族,包含多种功能区域,是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在胚胎早期发育中起调节作用。NSD1基因包含23个外显子,位于5q35,编码2 696个氨基酸,表达在人体胚胎,成人的脑、肾、骨骼、肌肉、脾、肺和胸腺等组织,作为促进生长基因的辅阻遏物发挥作用[1]。NSD1功能的丧失可导致Sotos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WS)等,同时其在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NSD1基因的单倍剂量不足和突变是主要遗传学基础[2]。NSD1功  相似文献   

8.
1病历资料患儿女,4岁。因"间断呕吐腹泻伴睡眠增多3d,发热1d"于2012年3月收入天津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治疗。患儿入院前3d开始出现间断呕吐腹泻,同时伴有睡眠增多,无抽搐、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无视物及听觉障碍。入院前1d发热1次,体温39.5℃,予退热治疗后降至正常。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精神运动发育适龄,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报告5例Dent病1型患儿的临床资料,提高对其认识。 方法 分析5例Dent病1型患儿病史、实验室检查,对先证者进行Dent病相关基因CLCN5、OCRL外显子及附近调控区域的直接测序,验证先证者父母有无相应位点突变,系统复习国内外文献报告的Dent病1型,归纳临床表型与突变类型。 结果 5例患儿实验室检查发现24 h尿蛋白定量33.0~68.9 mg·kg-1,尿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和尿免疫球蛋白均明显升高,均伴有高钙尿症,其中镜下血尿1例、肾钙质沉着2例,行CLCN5、OCRL基因测序各发现了1个CLCN5突变,分别为R637X、Y479X、G530V、W103fsX104和R707X,其中Y479X、G530V和W103fsX104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系统文献检索260篇Dent病相关文献,逐篇筛选,共有72篇Dent病1型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报告进入本文分析,均为病例报道或病例系列报道,欧美人群422例,亚洲人群176例。欧美与亚洲国家Dent病1型临床表型低分子量蛋白尿表现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钙尿症、肾钙质沉着、肾积石、佝偻病和肾功能异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临床表型没有突出显现突变类型(错义、无义、移码、剪切和缺失突变)的优势。 结论 临床提示Dent病1型可能的患儿可通过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免疫抑制剂治疗。CLCN5突变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型与CLCN5突变类型没有显现较好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12.
摘要 目的:总结CDKL5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点。方法:运用二代测序技术对2011至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的7例不明原因早发型癫脑病患儿进行检测,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文献,分析CDKL5综合征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结果:7例CDKL5综合征患儿中男2例,女5例。4例曾被诊断为“婴儿痉挛”,3例被诊断为“无法分类的癫脑病”;起病中位年龄2月龄,病初部分性发作或强直发作,后转变为痉挛及肌阵挛发作。5例脑电图可见高度失律。7例先证者二代测序检测到CDKL5基因3个错义突变[c.464G>A (p.G134P)、c.58G>C (p.G20R)、c.464G>A (p.G155D)],2个小片段缺失[c.1110del C (p.E370fs)、c.160-163del (p.K54fs)],1个碱基重复[c.278dupA (p.E93fs)],1个大片段重复缺失(3~8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父母外周血基因检测均未发现相同突变,均为新发突变。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发作均未完全控制。使用抗癫药物1~8种;4例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效果不佳;5例行生酮饮食,其中2例部分有效但症状不能完全控制。7例患儿的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结论:CDKL5综合征是由CDKL5基因突变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不同突变位点可能有不同表型,不同表型预后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男,12岁5个月。因"阴茎短小10余年,生长迟缓2年余"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我院)儿科。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产时无窒息抢救史,出生体重3.5 kg,身长50 cm。否认母孕期疾病史及特殊药物应用史。生后在外院诊断为阴茎短小和左脚多趾畸形,1岁时行左脚小趾旁多趾畸形切除手术,阴茎短小随年龄增长未见明显改善。生后体重一直增长较快,年增长4~6 kg,较  相似文献   

14.
<正>1 病例资料男,24 d,因"发热3 h"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3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38.5℃。稍有吐沫,打喷嚏,奶量下降,热时略烦躁,无抽搐,无咳嗽,无青紫。患儿足月,因"瘢痕子宫"剖宫产娩出,出生史无异常提示。入院查体:体温37.7℃,脉搏138·min-1,呼吸44·min-1,体重4.74 kg。神清,精神反应可。颜面部皮肤稍黄染并有少许散在皮疹,前囟平软。颈部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被误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毒性脑炎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先后被误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毒性脑炎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入院先后误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毒性脑炎,最后确诊甲基丙二酸血症。结果 本例患儿具有呼吸深大、浅昏迷、高血糖、酸中毒等临床特点,临床上极易误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此患儿颅脑MRI表现又容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根据串联质谱血酰基肉碱分析示丙酰肉碱、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增高;尿液有机酸分析示甲基丙二酸及甲基枸橼酸增高,确诊为甲基丙二酸血症。结论 MMA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应加强MMA的早期识别能力,对可疑患儿及早行串联质谱血酰基肉碱、气相色谱-质谱尿有机酸检测,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18.
背景:SLC6A1基因编码γ 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GAT 1,该基因变异可降低GAT 1活性,影响突触间隙GABA的重摄取,在癫、智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总结SLC6A1基因变异相关儿童癫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情况。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SLC6A1基因变异相关癫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并检索文献,总结已报道SLC6A1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SLC6A1基因突变位点。 结果:5例患儿纳入分析,男4例,女1例,起病年龄1~3岁,癫发作类型包括:肌阵挛发作4例,失神发作3例,肌阵挛 失张力发作2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1例。5例均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其中语言发育落后突出。随访5例患儿中4例无发作,丙戊酸单药治疗、丙戊酸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各2例。5例均携带SLC6A1基因杂合变异,且均为新发突变,其中错义变异3个,剪接变异和无义变异各1个。c.1379T>G (p.L460R)、c.1485G>A (p.W495X)尚未见报道。CAT 1蛋白胞外结构域EC3 4和跨膜区TM7是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错义变异致氨基酸改变的集中区域。 结论:SLC6A1基因变异所致癫多在幼儿期起病,癫发作类型多样,丙戊酸对其癫发作疗效好,但大多数患儿伴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新变异的发现丰富了SLC6A1基因变异谱。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资料男,5月7 d,因"发现皮肤黄染1月余,发热1 d"于2017年3月16日就诊于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我院)。1月余前家长发现患儿皮肤黄染,初为颜面部,渐加重,波及全身,伴尿色加深,精神反应可,家长未予重视。8 d前患儿皮肤黄染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巨细胞病毒抗体Ig M弱阳性,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予"头孢曲松、肌苷×7 d,更昔洛韦×6 d"输液治疗,家长观察皮肤黄染明显减轻。1 d前患儿发热,体温最高39.2℃,予常规量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后体温可缓慢降至正常,来我院门诊,以"胆汁淤积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运动发育迟滞"收入院。患儿病后  相似文献   

20.
正线粒体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缺乏症(mitochondrial 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synthase deficiency,又称线粒体HMG-Co A合成酶缺乏症或mHS缺乏症,OMIM#605911)是由于HMGCS2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线粒体HMG-CoA合成酶是催化酮体生成过程中乙酰辅酶A与乙酰乙酰辅酶A结合的限速酶~([2-3]),缺乏会导致低血糖时脂肪利用和酮体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