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评价双环醇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35 例与对照组35 例。两组均给予更昔洛韦5 mg/kg·次,2 次/d 静脉输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环醇片
3 mg/kg·次,2次/d口服;均连用2周,观察效果。结果两组自身比较治疗前后比较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胆红素、血
清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
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
治疗后血清抗CMVIgM转阴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
染性肝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胆红素,降低胆汁酸水平,减轻肝细胞损伤,保护肝细胞,促进
肝细胞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婴儿巨细胞性肝炎的66例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清热利胆、保肝退黄、补充维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与更昔洛韦,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在肝脏缩小、血清胆红素及CMV转阴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在肝脏缩小、降低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CMV转阴等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效果。方法对38例确诊为CMV性肝炎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护肝等处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治疗。诱导期:每次7.5mg/kg,每天2次,每隔12h1次,连用14天;维持期:每次10mg/kg,每周3次,维持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肝、脾大小情况。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1)、肝脾回缩和CMV性肝炎治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CMV肝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32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32 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进行病原学及临床分析。方法 血清采用酶标法检测血清抗巨细胞病毒 (CMV)IgM抗体 ,抗EB病毒IgM抗体 ,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抗体 ,弓形体IgM抗体 ,梅毒抗血清 ,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 ,本地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原以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最高 ,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和EB病毒。结论 由于孕母CMV感染是宫内传播的主要根源 ,建议把孕期CMV检查作为常规 ,一旦诊断CMV婴儿肝炎综合征 ,使用更昔洛韦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治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引起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2000年1月~2007年5月期间通过检测血清CMV-IgM抗体、CMV-DNA及肝功能确诊CMV感染引起的淤胆型肝炎综合征患儿83例,随机分为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治疗组、更昔洛韦治疗组、综合治疗组,均常规给予保肝退黄和维生素K1治疗,疗程2周.结果 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治疗组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r-GT)和胆汁酸(TBA)及肝脏回缩方面与更昔洛韦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与综合治疗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是目前治疗CMV感染引起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的理想药物,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3年来本院接诊的80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肝治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更昔洛韦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57.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谷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均显著性降低,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碱性磷酸酶(AKP)含量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诊断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胆汁淤积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同时予保肝,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综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UDCA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GP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GT,总胆酸TBA)和巨细胞病毒IgM(CMV-IgM)转阴率,判断药物疗效。同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和肝功能(TBIL,DBIL,GPT,γ-GGT,TBA)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CMV-IgM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联合UDCA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的临床疗效好,可减轻胆汁淤积,阻止病情进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淤积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婴儿胆汁淤积型CMV肝炎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以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对比分析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TBIL为(34.2±10.5)μmol/L、DBIL(117.8±37.9)μmol/L、ALT(39.3±17.1)U/L、GCT(79.9±27.8)U/L、TBA(31.1±15.4)U/L、肝(1.72±0.21) cm、脾(1.01±0.13)cm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6.6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淤积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能有效改善婴儿功能指标,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儿科CMV感染性肝炎患儿68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单纯给予更昔洛韦用药,研究组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更昔洛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6.3%,对照组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辅助更昔洛韦治疗婴儿CMV感染性肝炎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好,建议临床采用联合用药方案,以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包括更昔洛韦在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CMV病毒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总胆汁酸(TB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DBIL、TBA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CMV D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MV DN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转阴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对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儿肝脏功能,提高病毒转阴率,增加治疗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通过检测CMV-IgG、IgM、血CMV-DNA及肝功能检测而确定82例婴儿CMV肝炎,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保肝治疗、退黄、补充维生素处理,更昔洛韦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结果更昔洛韦治疗可使血CMV-DNA转阴约60%,在降低转氨酶,肝脏回缩,黄疸消退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更昔洛韦治疗组中出现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降低的比例分别为20%,18%。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但要注意该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通过检测CMV-IgG、IgM、血CMV-DNA及肝功能检测而确定82例婴儿CMV肝炎,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保肝治疗、退黄、补充维生素处理,更昔洛韦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结果更昔洛韦治疗可使血CMV-DNA转阴约60%,在降低转氨酶,肝脏回缩,黄疸消退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更昔洛韦治疗组中出现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降低的比例分别为20%,18%。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但要注意该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诊断的43例患儿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进行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下降,ALT、GGT下降,肝脾回缩,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AKP下降,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应用更昔洛韦治疗血CMV-lgM的总阴转率为78.26%,显著高于对照组30.00%。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退黄、护肝作用明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双环醇治疗;观察组35例,给予双环醇加复方丹参滴丸口服,2组均连续用药1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gt;0.05);治疗组总胆红素及肝纤维化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病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培菲康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婴儿CMV肝炎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40例,均给予一般保肝利胆治疗,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和培菲康治疗。比较两组总胆红索(TBIL)、结合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及CMV—DNA转阴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及CMV—DNA转阴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培菲康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CMV肝炎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诊断的43例患儿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进行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下降,ALT、GGT下降,肝脾回缩,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KP下降,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应用更昔洛韦治疗血CMV-lgM的总阴转78.26%,显著高于对照组30.0%。更昔洛韦的副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消化道反应,但停药后很快恢复。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退黄、护肝作用明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散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5例婴儿CMV肝炎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5例,均给予一般保肝利胆治疗,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和双歧三联活菌散治疗。比较两组总胆红索(TBIL)、结合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及CMV-DNA转阴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及CMV-DNA转阴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双歧三联活菌散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CMV肝炎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更昔洛韦治疗对Connexin26基因突变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听力的影响,并了解是否可以逆转此类婴儿的听力损害情况。 方法 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金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筛选血和尿液CMV-DNA阳性婴儿,根据人Connexin26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全序列,进行RT-PCR检测,获得产物继续碱基测序,存在基因突变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生化结果,将肝功能损害的婴儿列为Ⅰ组(22例,进行更昔洛韦治疗),将无肝功能损害的婴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Ⅱ组,24例)和非更昔洛韦治疗组(Ⅲ组,24例),更昔洛韦的治疗为诱导期剂量为每次5 mg/kg,每12 h一次,持续14 d,此后改为1次/d维持治疗,剂量同前,持续7 d,复查肝功能及CMV-DNA拷贝数,检测并追踪患儿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CMV-DNA拷贝数及脑干诱发电位结果。 结果 经过更昔洛韦治疗,Ⅰ组婴儿肝功能异常情况明显好转(ALT:t=8.610 9,P<0.000 1;AST:t=15.007 7,P<0.000 1;TBil:t=10.993 3,P<0.0001),Ⅰ组和Ⅱ组CMV-DNA拷贝数明显下降(t=5.460 4,P<0.000 1),但BAEP检测异常的婴儿听力损害情况没有好转,部分患儿呈恶化趋势,而Ⅲ组婴儿听力损害情况无明显变化。 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对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肝炎等炎症性疾病有效,但对感音性神经性聋,特别是有Connexin26基因突变的听力损害无效。   相似文献   

19.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三组方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三种方案评价更昔洛韦对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将256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三组:A组(n=72)更昔洛韦5mg/kg,1次/d,间歇用药;B组(n=56)诱导期更昔洛韦5mg/(kg.次),2次/d,给药14d后,给予5mg/(kg.d),维持3个月;C组(n=128),诱导期更昔洛韦7.5mg/(kg.次),2次/d,给药14d后改10mg/(kg.d),每周3次,共维持3个月。结果A组诱导期转阴率为31.9%,3个月转阴率为54.2%;B组诱导期转阴率为58.9%,3个月转阴率为83.9%;C组诱导期转阴率为76.6%,3个月转阴率为92.2%,(P<0.05)。治疗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有出现轻度肝功能受损者及WBC、PLT减少,无显著差别。结论更昔洛韦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效药,对于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效果显著,安全性好。采用大剂量多疗程治疗较小剂量单疗程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的临床特征及观察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更昔洛韦正规治疗的 32例婴儿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肝脏酶 (ALT、AKP、γ -GT)变化及肝脾大小 ,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婴儿CMV肝炎多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87.5 % ) ,多有肝脾肿大 (93 .75 %、46.88% )。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 ,在 (1 3± 3)d后血清胆红素及肝酶下降、肝脾回缩。未见更昔洛韦的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对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婴儿应警惕CMV肝炎可能 ,更昔洛韦治疗CMV感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