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效果。方法选择130例老年女性OV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2组患者均接受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低黏度组采用低黏度骨水泥,高黏度组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手术前后伤椎高度以及相关指标。结果高黏度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为13.85%,显著低于低黏度组的29.23%(P 0.05);高黏度组术后伤椎高度显著高于低黏度组(P 0.05);术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但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高黏度组Cobb角、前后缘高度比、中部高度比、后缘高度比均显著优于低黏度组(P 0.05);术后3个月随访,高黏度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显著高于低黏度组(P 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女性OVCFs具有显著疗效,可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术后伤椎高度、功能恢复效果优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不同黏度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疗效及渗漏率。方法选取该院96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给予高黏度骨水泥治疗,对照组给予低黏度骨水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以及骨水泥渗漏率、伤椎恢复高度、术后肺栓塞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OVCF患者的疗效好,骨水泥渗漏率低,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粘度联合夯实技术应用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患者运用高粘度联合夯实技术应用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40例患者采用传统操作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比较2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相邻椎体再骨折、术后伤椎高度增加、术后12个月伤椎高度丢失、手术前后椎体楔变角度、VAS疼痛评分、ODI脊柱评分等情况。结果 2组术前骨折椎体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2组术后伤椎高度增加、术后12个月伤椎高度丢失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2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方面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2组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注入量有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椎体楔变角度恢复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组相邻椎体再骨折、VAS疼痛评分、ODI脊柱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高粘度骨水泥、夯实技术能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68-3069
对我院2009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n=46)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n=46)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及骨水泥渗漏情况、VAS评分、Cobb角、ADL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0.05),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多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0.05),伤椎高度显著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30.4%(14/46)显著低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60.9%(28/46)(P0.05),VAS评分、Cobb角、ADL评分均显著低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较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后凸角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术中采用高黏度和低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案60例拟行PVP的患者被分为高黏度(30例)和低黏度(30例)骨水泥组。记录两组术中骨水泥渗漏率,疼痛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疼痛及腰背部功能改善情况,Cobb角评价椎体畸形恢复情况,随访评价椎体再发骨折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ODI评分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VAS、ODI评分及Cobb角较低黏度骨水泥组改善更明显(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骨水泥渗漏率较低黏度骨水泥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再发骨折率相当(P0.05)。结论与低黏度骨水泥比较,PVP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能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66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与研究组(34例)。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骨水泥注射治疗,研究组采取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治疗。对比2组手术耗时、骨水泥推注量及渗漏率。观察2组不同时间点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研究组手术耗时、骨水泥推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ODI评分均存在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P<0.05),且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后3 d降低(P<0.05);2组间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椎体成形术中在椎体内注入人工骨,观察组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 11%,显著高于对照组92. 45%(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1年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0%、1. 89%、3. 7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7 d、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 67%,显著低于对照组9. 44%(P 0. 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可以降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骨水泥灌注量经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86例行单侧PVP治疗OVC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A组使用小剂量骨水泥灌注,B组使用常规剂量骨水泥灌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结束随访时椎体高度变化、责任椎Cobb角、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观察两组手术指标、骨水泥渗漏事件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骨水泥灌注量少于B组(P 0. 05);两组治疗前与结束随访时椎体前壁高度、椎体中间高度、责任椎Cobb角、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结束随访时椎体前壁高度、椎体中间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责任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 0. 05); A组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 0. 05)。结论在PVP治疗OVCF中使用小剂量或者常规剂量骨水泥灌注均能获得良好疗效,其中小剂量骨水泥灌注具有减少骨水泥渗漏事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势,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s)伴或不伴裂隙征(IV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BKP治疗的OVCFs患者,按术前是否存在IVC分成两组,测量其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及伤椎局部后凸角,观测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分布形态及渗漏情况;采用VAS及ODI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IVC组与非IVC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及伤椎局部后凸角均优于术前,IVC组伤椎前缘高度纠正、伤椎中部高度纠正及伤椎局部后凸角纠正均优于非IVC组。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分布形态IVC组团块型占65.0%,非IVC组团块型占13.3%。IVC组椎间盘内渗漏3例,椎前渗漏1例;非IVC组椎前渗漏1例。结论 BKP对伴或不伴IVC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安全有效;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局部后凸角纠正,IVC组优于非IVC组;IVC组骨水泥分布以团块型为主,骨水泥渗漏以椎间盘内为主。  相似文献   

10.
付文毅  陈霞 《系统医学》2023,(12):78-81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确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n=50)行经皮椎体成形术,B组(n=48)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透1例,渗漏率(2.08%),A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透7例,渗漏率(14.00%),B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9,P=0.031)。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伤椎Cobb角明显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改善疼痛及改善预后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组32例和双侧组30例。评估2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度、术后近期及短期并发症。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1)。2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2组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单侧椎弓根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时间短、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问题,尤其是对于椎体后壁破裂患者更易发生骨水泥渗漏。目的:观察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修复的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影像学观察骨水泥渗漏、肺栓塞、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X射线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采用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43个椎体)不能耐受俯卧位手术的高龄OVCFs患者行侧卧位PVP,其中左侧卧位4例(6个椎体),右侧卧位28例(37个椎体)。比较术前及术后1、24h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Cobb's角及伤椎前缘高度、骨水泥椎体外渗漏率,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17±3)min/椎,无穿刺并发症;随访3~24(15.0±3.0)个月,术后1、24h、末次随访时VAS评分[(4.34±0.70)、(3.71±0.60)、(2.23±0.60)分]及ODI评分[(48.6±16.2)%、(41.9±18.3)%、(35.2±16.6)%]均较术前[(9.02±0.90)分、(64.1±16.0)%]降低(P0.05);术后24h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s角[(5.7±1.2)°、(5.9±1.0)°]较术前[(7.9±1.5)°]降低(P0.05),椎体前缘高度[(31.5±6.4)、(32.3±5.9)mm]较术前[(18.4±4.7)mm]增高(P0.05);术后1、24h患者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术后24h伤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2例(2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4.65%。结论对不能耐受俯卧位手术的老年OVCFs患者,侧卧位下PVP疗效确切,可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维持椎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治疗的53例病患资料,分为PKP(32例)及PVP(21例)两种治疗组。比较两组单椎体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渗漏情况、椎体压缩率、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5~26个月,平均18.2个月。PKP组较PVP组单椎体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骨水泥注射量显著提高。PKP组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但较术前明显改善。PVP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无明显变化。术后PKP组压缩率及Cobb角的改善效果优于PVP组。PKP组发生2例骨水泥渗漏,PVP组发生3例骨水泥渗漏,两组发生渗漏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PKP与PVP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PKP及PVP均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手段,两者均能改善临床症状,而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后凸畸形及减少骨水泥外渗方面较优。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607-3609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0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疼痛、伤椎Cobb角变化及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d及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疼痛缓解及椎体功能恢复价值更高,能保障更高的安全性,降低病痛,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旁注入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380例分为实验组(n=171)和对照组(n=209),分别行单侧经椎弓根旁注入PKP术和行双侧椎弓根注入PKP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变化及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均显著改善或消失,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SF-36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患者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Cobb角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单侧经椎弓根旁注入和双侧椎弓根注入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有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但单侧经椎弓根旁注入PKP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更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88例行PKP的老年OVCF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对比手术前后病椎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和骨折椎体高度。观察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情况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出现骨水泥渗漏11例,其中椎弓根内2例,椎前静脉丛3例,椎间隙渗漏3例,椎体后缘渗漏3例;有神经压迫症状1例,予行椎体后缘减压。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t29.518,P0.001),椎体平均高度显著高于术前(t35.173,P0.001)。结论 PKP治疗老年OVCF安全、有效,能够即刻并长期减少疼痛,纠正椎体后凸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徐斌  陈建常  滕勇  张春浩  戎帅  张屹  马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1153-1155,1158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治疗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8例新疆地区OVCFs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KP单侧椎弓根入路组(40例,50节椎体,A组)和PKP双侧椎弓根入路组(28例,28节椎体,B组)。患者均经核磁共振证实且疼痛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评分(ODI)、伤椎后凸角度(LKA)、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住院时间、骨水泥渗漏及随访1年期间邻近椎体再骨折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年随访,两组术前骨密度、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术后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ODI评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前VSA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未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而B组发生2例邻近椎体再骨折。结论PKP不同入路治疗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老年性OVCFs,术后VSA评分、ODI评分及LKA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单侧入路改善术后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较好,而双侧入路存在增加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的缺点,随访期间有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绝经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70例绝经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5例,均实施PVP治疗,观察组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对照组术中应用低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功能、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对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术后15 d、术后3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术后6个月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其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角低于对照组,其椎体高度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3.41%,低于对照组的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能够明显降低绝经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风险,对患者疼痛的早期缓解及机体功能的早期恢复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7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95个椎体。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5~6.5 ml,平均4.30±0.66 ml。术后1和3个月随访。采用患者口述描绘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VRS)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疼痛程度。结果: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满意。VRS疼痛评分术前3.56±0.43分,术后1月下降为1.22±0.17分,术后3月下降为1.19±0.15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伤椎复位满意,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和变形,骨水泥分布均匀。其中有1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椎间隙渗漏3椎,椎体前缘渗漏3椎,椎体侧方渗漏3椎,椎体后方渗漏2椎。渗漏原因与患者的选择、术者操作规范程度、手术技巧及骨水泥注入时机等有关。所有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无医源性椎管狭窄。结论:PKP治疗OVCF安全、疗效满意,但要预防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发生,须严格掌握适应征,把握骨水泥的合适粘度、注入剂量、注入方法及精确的术中定位等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