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各种损伤因素造成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相应支配区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对于如何精确判断周围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其较高的组织分辨率、无辐射、可重复操作等优势,其在临床各个领域都有较普遍的应用。随着神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完善,MRI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探讨周围神经病变的因素以及MRI各种成像技术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周围神经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提高了临床上对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准确性.随着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示踪成像的临床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已经成为显示周围神经及其病变的客观、无创、无辐射、简便的成像方法.本文就最近几年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在周围神经疾病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刘利婷  高阳  谢生辉  王茹 《放射学实践》2016,(11):1102-110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因素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不同临床表现可能与各个脑区灰白质结构、功能及网络异常相关联.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脑结构及功能改变进行评估,就功能磁共振技术在精神分裂症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扩散成像技术是利用组织的扩散特性成像的新型MRI检查技术,初期主要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而后逐渐被应用于脊髓、坐骨神经、正中神经等。臂丛神经是人体最复杂的周围神经,支配上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臂丛神经病变常见、多发。针对扩散成像技术原理、扩散成像在臂丛神经成像中的优势与限制及臂丛神经病变中的扩散成像技术应用研究作一综述,以提高扩散成像对臂丛神经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精准神经外科:微侵袭神经外科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10年来,随着神经导航和术中成像技术的发展,微侵袭神经外科的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借助于多模态脑功能导航和术中磁共振等技术,神经外科尤其是脑实质内病变的手术方式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精准神经外科理念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理念的合理发展和延伸。精准神经外科利用术中磁共振技术进行病变的最大化切除,同时利用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可以标记并在术中保护脑重要功能结构,以最大化地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效延长患者术后存活时间。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精准神经外科的理念,对于改善脑重要功能区手术的疗效,减少并发症,保持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间期脑电地形图(BEAM)变化情况,并与磁共振、血管病变对比,深入探讨TIA的病变机制。方法 1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均行常规头MRI(T1WI、T2WI)、功能磁共振(DWI、PWI),BEAM检查,综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简称超声)检测判定血管病变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BEAM病灶检出率94.4%,灌注加权成像(PWI)异常率70.6%,TCD异常率50%,DWI异常率16.7%。TIA间期BEAM广泛异常77.8%,责任病变部位集中于中央、顶部、前颞,主要表现为α频段较对侧功率降低,δ和θ频段较对侧功率增高。结论将BEAM和TCD/PWI相结合,可为TIA提供可靠的辅助检查。临床医生应重视TIA患者的神经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病变磁共振短TI反转恢复(STIR)脉冲序列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GE signa 1.5T EXCITE HD磁共振机,GE ADW4.3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磁共振脉冲序列:短TI反转恢复(STIR)脉冲序列,对12例志愿者及13例临床疑似臂丛神经损伤及病变患者行磁共振STIR检查,患者仰卧位,8通道颈椎、胸椎及腰椎联合线圈(8 ch CTL by GE),STIR扫描参数,TE 42 ms,TR 10000 ms,Inv.Time 170 ms,FOV 260 mm,层厚1.6 mm,层间隔0 mm,NET 4.0.扫描完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臂丛神经图像及其病变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位志愿者共24侧臂丛神,清晰显示臂丛神经全部形态结构;13例疑似病例中,发现臂丛神经损伤伴硬脊膜破裂造成脑脊液渗出4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2例,臂丛神经创伤后水肿2例,臂丛神纤维瘤病1例,正常4例.结论 磁共振STIR技术能较清楚显示臂丛神经解剖形态结构,对臂丛神经损伤及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量温度阈值检测(QTT)在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变的诊断应用。方法对120例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QTT,包括冷感觉阈值(CT)、热感觉阈值(TT)、冷痛觉阈值(CPT)、热痛觉阈值(HPT);神经传导研究(NCS)和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QTT、NCS、SSR异常率分别为90.83%、25.83%和57.50%,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T、TT、CPT、HPT异常率分别为39.58%、47.29%、64.58%、71.67%,TT异常率高于CT,HPT异常率高于C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下肢CT、TT、CPT、HPT异常率分别为51.67%、94.58%、62.08%、85.00%;上肢CT、TT、CPT、HPT异常率分别为22.33%、34.59%、32.5%、58.33%,下肢CT、TT、CPT、HPT异常率均高于上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糖尿病患者在无、轻、中、重症状4组中CT异常率分别为19.17%、31.25%、43.94%、76.19%;TT异常率分别为41.67%、58.33%、75.76%、90.48%;CT和TT异常率随临床症状递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T和HPT则无此现象。结论冷感觉阈值、热感觉阈值是诊断DPN,特别是细小有髓和无髓纤维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脑神经血管压迫是相应脑神经REZ受搏动性压迫,造成局部神经脱髓鞘,导致神经纤维接触传导过渡兴奋,目前认为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随着磁共振颅后窝神经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可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诊断、术前指导提供帮助,并对神经组织学改变进行评估。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神经血管压迫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分辨力,能清晰的显示腰骶部脊神经根及其周围的软组织,成为评估脊神经根病变的理想手段。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包括磁共振神经成像术、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扩散张量成像等对神经根病变的诊断、术前评估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MRI成像技术在腰骶部脊神经根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1.
大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研究逐步深入到人类大脑并行神经网络和不同脑区间的信息流,以更全面深入地探索脑功能机制。有效连接分析是近年来在脑功能网络方面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人脑功能网络进行有效连接分析,可能对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脑功能异常状态下的功能逻辑有着更好的理解。本文着重对有效连接的几种经典方法(包括结构方程模型、多变量自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和动态因果模型)的算法原理、存在的问题、算法比较、最新发展及在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周围神经的MRI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如何直接、有效地显示颅神经及其病变 ,是影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 ,磁共振技术迅速发展 ,为 12对颅神经及脊神经的影像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嗅器嗅器由嗅上皮、嗅球、嗅束和嗅皮质组成。嗅上皮位于鼻穹窿 ,其内有感觉性神经细胞 ,其中枢突聚集成 15~ 2 0条嗅丝 ,穿过筛板进入嗅球。嗅球是 1个小的类圆形的灰质块 ,位于鸡冠两侧、嗅沟前部的嗅窝内。嗅球向后发出扁平的嗅束 ,后行至前穿质处扩展成为嗅三角。嗅三角向后发出内、中、外 3条嗅纹进入嗅觉皮质传导嗅…  相似文献   

13.
随着磁共振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和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磁共振功能成像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更是发展迅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神经系统的研究,在全身体部各脏器均取得了日趋成熟的经验,使得肺部病变的DWI研究也有所突破.本文就DWI在肺部病变特别是肺癌筛查、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经历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如战争、受虐)后产生的严重的精神障碍。近年来,脑神经影像研究尤其是功能神经影像学研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功能神经影像技术有利于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功能脑区以及神经环路的异常。本文综述功能神经影像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的重要发现,并提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近年来热点课题,功能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为其系统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就脑功能重组现象及研究脑功能的各种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实验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及焦虑障碍是常见、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精神疾病,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观察、神经心理学问卷调查等手段。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及图像分析技术快速发展,可以定量化分析人脑的结构形态及功能连接等,为阐明精神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客观证据和参考依据。本文综述了磁共振影像学在抑郁症、焦虑障碍以及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及结构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近年来热点课题,功能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为其系统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就脑功能重组现象及研究脑功能的各种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实验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HUC-MSCs移植,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3、6个月测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SS评分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比较各指标改善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3次随访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SS评分及神经电生理中的正中神经的运动末梢潜伏期、尺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和运动末梢潜伏期,胫后神经感觉传导引出率、腓总神经的感觉传导引出率和运动末梢潜伏期均较移植前改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以治疗后1个月疗效最明显,6个月内均有持续疗效。结论 HUC-MSCs移植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神经电生理,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外伤最为常见的多种疾病均可累及臂丛神经,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于终身残疾。仅凭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难以准确、直观地定位定性诊断臂丛神经病变[1]。显微外科日益成熟,使臂丛神经的修复成为可能。对臂丛神经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损伤程度判定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MR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常规扫描很难完整、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结构[2],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使MR对周围神经成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3]。笔者在3.0T超高场 MR扫描仪上采用 MRN 技术对怀疑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扫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节后臂丛神经在空间走行上既不共线也不共面且毗邻关系复杂,很多成像设备无法满足临床的影像要求。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被报道以来已成为臂丛神经病变检查的首选方法[1],作为外科手术的引导工具,更有学者把 MRN 视为金标准[2]。本研究以 T2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加迭代最小二乘估算法水脂分离技术(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IDEAL)扫描节后臂丛神经,从影像技术的角度探讨同机型不同场强磁共振正常节后臂丛神经成像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