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低于正常(胃角隅或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下6CE以上),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发于身体瘦弱、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现代医学对此病并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只是对症治疗,对于重者多采用放置胃托进行治疗。胃下垂一病在中医属“胃脘痛”、“痞胀”、“胃缓”范畴。在病因病机上中医多认为是“脾主升清”功能减退,单采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然疗效并不是很有效,根据临床观察,针灸配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疗效很好,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下垂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症状以脘腹痞满、嗳气不舒、胃脘疼痛、漉漉有声为主,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缓”范畴,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而鲜有论及水饮。笔者在《伤寒论》痞证相关条文启发下,发现其对“水痞”症状的描述与胃下垂患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试以水痞分析胃下垂的病因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水饮所致胃下垂,其致病隐匿不易察觉,其病机虽以脾胃虚弱为本,但要注意饮邪兼夹及程度、正邪之间相互对比等,治疗上张仲景有“温药和之”之法,但究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还要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做到气化饮消、饮消则痞除。  相似文献   

3.
治胃下垂未必尽用升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下垂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归属于中医学“胃缓”范围,许多医者治疗多宗《内经》“下者举之”,取升陷扶正、益气升阳之治则。笔者根据中医脾胃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胃下垂的病性是虚实挟杂证,虚则为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胃体失托,实则为痰饮食积,阻遏气机。故治胃下垂未心尽用升提之法。 在胃下垂的病机中,脾胃的升降失常是其主要矛盾,虽然清气不升常是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但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病,清气不升日久必致浊气难以下降,因此,治疗胃下垂,调气和胃,降浊通下是一必不可少之法。根据胃下垂的病理机制,笔者临床上把胃下垂分为清气不升为主和浊气不降为主两型进行辨证施治。基本治则为调理气机,包含使下陷者复升,上逆者复衡二方面。  相似文献   

4.
胃缓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篇有“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的记载。(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一书首次把“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归人脾胃病证类,还在定义、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与现代研究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详细的阐述与研讨。揣测《实用中医内科学》增设胃缓一病之思路,当是特为西医胃下垂而立,把胃缓病作为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证,以供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时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5.
胃下垂为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治疗效果颇为显著。从脏腑和病机两方面对近年来治疗胃下垂的中医文献进行概括归纳,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选取临床中胃痞病1例进行教学查房,以中医经典为依据,对胃痞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进行阐述及分析,并讲解该病例的遣方用药,旨在培养学生中医经典理论水平及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并加强其在临床中对中医经典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牢固中医思想,热爱中医,继承中医,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医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痞满主要指现代医学中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病症。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西药治疗痞满证,缺乏针对性,不良反应较明显,中医治疗脾胃疾病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不仅能顾护脾胃,还可促进溃疡愈合、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胃肠蠕动。总结历代中医文献关于痞满的认识、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论治要点,以期为临床治疗痞满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胃痞病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症,又称心下痞。多见于西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癌前病变等疾病。王兰青教授是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善用经方,在疑难杂病的诊  相似文献   

9.
王新陆教授乃全国著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学验俱丰,善治疑难杂病。主要总结了王新陆教授运用升降法治疗胃下垂的临证经验。认为胃下垂的主要病机在于脾胃气机升降乖戾,浊踞清位,在治疗上重在把握"升"、"降"之寸度,而尤当注重和降法的运用,以顺应"胃以通降为顺,通降为补"的特点,临证应根据证机或升降同施,或先降后升,或降寓升中。其用药特点可总结为降浊以助升清、权衡脾升胃降和兼调肺肝肾三个方面,对临证治疗本病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上溯《内经》典籍,下寻历代著述,源流一体,颇为重视治胃痛。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临床上导致胃脘痛的原因很多,从中医角度讲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因饮食不节所致。当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尤其使胃气不调,失于和降,气血  相似文献   

11.
胃下垂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中医“胃下”、“胃缓”范畴。对于该病,历代医家多认为系“中气下陷”所致,宗《内经》“下者举之”之训,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治之。然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若遵“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之说,酌情予以“调气通腑、导滞醒胃”之品,则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2.
胃下垂乃胃降低至正常位置以下 ,是以张力减低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与体质、腹压及腹腔内脂肪等有关。主要原因为胃膈与肝胃韧带松驰以及腹肌功能不全所致。中医并无胃下垂病名 ,分属腹满、腹胀、中气下陷范畴 ,其病机多系素体羸弱 ,精血不足 ,或久病致虚脾不健运 ,升提失司 ,致虚损下陷 ,久之影响血运 ,导致瘀血 ,致胃垂难复。近 3年来 ,我们用针药并用之法治疗胃下垂 43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简介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治疗 43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1 7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5 1岁。病史最短 6个月 ,最长8年。合并胃溃疡 6…  相似文献   

13.
胃下垂之治不必率由升举074100河北省涞水县医院刘兴武胃下垂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祖国医学的“胃下”、“胃缓”范畴。其病名首见于《灵枢·本脏篇》:“脾应肉,……肉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院)约不利。肉因不坚者,胃缓。”对于该病,...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上有理想的效果。梳理近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方面的文献,着重从中医病机这一维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中医药运用。目前,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主要有三方面认识。一为脾胃升降论,脾胃升降失衡,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临床多选用六君子汤加减。二为肝胃关系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肝胃不和;胆腑疏泄失常,木郁土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临床选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减。三为气机失调相关脏腑论,气机升降失常是其根本病机,肝、胃、肺、肾多脏腑失衡导致气机逆乱、清浊不分。临床多选用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总结逐瘀化痰丸应用经验与判断其临床疗效。整理理论,结合经验,汇聚成逐瘀化痰丸,总结其在胸痹心痛病、心衰病、肺胀、胃痞中异病同治治疗病因病机及疗效。遵循异病同治理论,逐瘀化痰丸在治疗胸痹心痛病、心衰病、肺胀、胃痞痰瘀互结证中疗效满意。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逐瘀化痰丸在辨证准确基础上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6.
"胃下垂"属于中医学的"胃疼"、"腹胀"、"呕吐"范畴。中医有关"胃下垂"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称为"胃下",经曰"脾应肉,肉月困坚大者,胃厚;肉月困者,胃薄。肉月困小而大者,胃不坚;肉月困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胃下"即指"胃下垂"而言。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主要是由于胃膈韧带与胃肝韧带松弛所致。系指胃钡餐X线检查在膈肌连线以下超过3cm者。  相似文献   

17.
崔应珉 《河南中医》1998,18(5):311-312
胃下垂归属于中医“胃下”、“胃缓”之范畴,西医对此无特殊疗法。中医认为本病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所致,治疗本病似有定法,不问临床病证,率直“陷者举之”,投以“补中益气汤”。虽然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减轻,但对胃的升提并不理想,甚至个别患者服此药后症...  相似文献   

18.
升脾疏肝法治疗胃下垂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珂 《江西中医药》2002,33(6):52-53
胃下垂表现为胃脘痞满、疼痛 ,尤以进食后为甚 ,嗳气 ,纳差 ,消瘦 ,并常伴有夜寐不安、忧郁等症 ,属中医“胃缓”范畴。世人治疗胃下垂 ,多采用东垣补中益气汤。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用补中升提法或有不效者 ,甚至反见脘腹胀满加重 ,而将升脾与疏肝两法相结合 ,则疗效颇佳。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 ,脾主升清 ,脾气上升可以维持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疏通畅达、脾升胃降的一个重要条件。其疏 ,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 ;其泄 ,可使气散而不郁。肝主藏血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赖阴血的濡养作用。所以 ,脾气上升 ,肝气条畅 ,…  相似文献   

19.
李薇  于家军 《光明中医》2011,26(3):471-472
胃下垂类似于胃缓,一般认为胃下垂的病机以中气下陷为主,治疗多采用益气升提的方法。但也有一些病例,应用本法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治疗上从肾论治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胃下垂之治不必皆由升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茹海港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2):536-536
胃下垂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中医"胃缓"、"胃下"范畴.对于该病,历代医家多认为系"中气下陷"所致,宗<内经>"下者举之"之训,常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治之.然笔者在临诊中观察发现,如遵"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之说,酌情予"调气通腑、导滞醒胃"之品,则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