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的研究证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体外具有促进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并诱导MM血管新生的能力。本研究探讨BDNF/TrkB途径是否为治疗MM的潜在靶点,并比较两种途径建立人MMNOD/SCID小鼠模型的优缺点,为深入探索治疗MM的新靶点奠定基础。选择糖尿病抵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通过皮下注射或尾静脉注射人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建立两种异体移植动物模型。观察荷瘤后小鼠的生长状态,测量皮下瘤块的体积;荷瘤后3周,每周经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检测血清中人源λ轻链含量、Ca2 浓度和血浆中人源BDNF浓度,并计数红细胞;小鼠死后,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人源性CD38 细胞比例,采用计算机X线数字摄影观察小鼠全身骨密度的改变和骨质破坏情况。结果表明:皮下注射模型的成瘤率高(5/5),具有多种与浆细胞瘤相似的病理学特征,但其骨髓中未检测到MM细胞,血清中钙离子浓度不高,M蛋白浓度升高不明显且未发现溶骨性损害的组织学和影像学证据。尾静脉注射模型成瘤率相对较低(4/7),骨髓中可检测到呈浸润生长的人CD38 细胞;而且在荷瘤3周后,血清中即可检测到人源M蛋白;随着肿瘤的生长,M蛋白水平、钙离子浓度逐渐升高,并有溶骨性损害的影像学证据。两种模型血浆中人源BDNF的水平亦逐渐升高,9周时浓度分别为(73±11)pg/ml和(105±18)pg/ml。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两种高表达BDNF的MM荷瘤NOD/SCID小鼠模型,两种模型相互结合应用,为探索MM治疗的新靶点BDNF/TrkB提供了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人骨髓瘤细胞系ARP1、MM.1S和NCI-H929建立异种移植模型, 并对三种细胞移植后生长周期、肿瘤负荷和生物学特点进行比较。方法将ARP1、MM.1S和NCI-H929细胞分别由皮下或尾静脉植入经137Cs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 每周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 监测肿瘤负荷。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肿瘤组织或骨髓中CD138+细胞的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细胞的CD138和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ELISA法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免疫球蛋白轻链, micro-CT评价骨病变。结果皮下移植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的小鼠在两周内均可形成局部肿瘤, 免疫荧光检测支持浆细胞肿瘤。尾静脉移植后第20天时可在ARP1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出κ轻链[(8.2±1.0)ng/ml]。尾静脉移植6周左右, ARP1组小鼠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下肢逐渐瘫痪等表现, 骨髓中能检测到人CD138+CD38+细胞群, 予硼替佐米治疗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5.7±0.2)%对(21.3±2.1)%, P<0.01]。MM.1S和NCI-H929组小鼠骨髓中未检测到人CD138+CD38+细胞群。结论 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系构建的小鼠模型可作为MM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BDNF/TrkB途径是否可能成为治疗MM的潜在靶点、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克隆抗体能否阻碍疾病的发展,用骨髓瘤异体移植的动物模型评估在体内BDNF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活性。选择糖尿病抵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皮下注射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建立异体移植动物模型。抗体以20μg/只的剂量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2、3天腹腔内注射或者以100μg/只的剂量于检测到瘤体后每周1次腹腔内注射。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测瘤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应用^3H—TdR掺入法和Matrigel网状结构形成实验分别检测BDNF单克隆抗体对RPMI8226细胞体外增殖和PRMI8226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建立的骨髓瘤细胞异体移植动物模型内,多次注射BDNF单克隆抗体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延长无病生存期和生存时间,而且BDNF单克隆抗体可显著抑制体外RPMI8226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而相应的对照抗体却无此效应。结论:BDNF单克隆抗体可抑制动物模型中皮下浆细胞瘤的生长和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K562/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人CML急性变的白血病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方法并研究其生长特性。首先将K562细胞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裸鼠,待皮下成瘤后取出局部瘤块,选取无坏死的瘤组织制成瘤细胞悬液,再腹腔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结果表明: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4周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晚期浸润肝、脾、骨髓等造血器官,白细胞上升到接种前的8—10倍,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达20%-30%。腹腔局部出现瘤块,多位于腹腔内或大网膜,较少累及其他器官。结论:腹腔接种K562瘤细胞于全身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能建成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映白血病在体内的演变过程,是进行新药疗效试验、生物导向治疗及基因治疗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NAi沉默Notch1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致瘤性的影响。方法:使用shRNA方法靶向沉默骨髓瘤RPMI8226细胞Notch1基因,建立NOD/SCID小鼠多发性骨髓瘤模型,观察Notch1基因沉默后骨髓瘤的成瘤速度、大小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清中IL-6和VEGF水平变化。结果:Notch1-shRNA沉默Notch1基因后肿瘤细胞成瘤速度明显减慢,肿瘤体积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L-6和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靶向沉默Notch1基因可显著抑制骨髓瘤细胞的致瘤能力,其机制可能与Notch1基因沉默后瘤细胞分泌IL-6和VEGF的能力降低有关,Notch1基因沉默有可能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8226异体移植小鼠为动物模型,评估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克隆抗体(单抗)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选择糖尿病抵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皮下注射RPMI8226细胞建立骨髓瘤细胞异体移植动物模型。以20μg/只的BDNF单抗剂量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2、3天腹腔内注射或者以100μg/只的剂量于检测到瘤体后每周1次腹腔内注射。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测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化学染色法分析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用^3H—TdR掺入法和Matrigel网状结构形成实验分别检测BDNF单抗对RPMI8226细胞体外增殖和PRMI8226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在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的骨髓瘤细胞异体移植动物模型,其皮下种植的成瘤率高,具有多种与浆细胞瘤相似的病理学特征。未治疗组小鼠皮下注射RPMI8226细胞后(20±2)d可检测到皮下肿瘤;接种肿瘤细胞后连续3d注射20μgBDNF单抗的治疗组,小鼠平均无肿瘤生存期延长为(30±6)d,而相应对照抗体治疗组无肿瘤生存期为(22±3)d,与未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其中位存活时间为(57±7)d,与相应的对照抗体治疗组[(48±4)d]相比明显延长(P〈0.05);治疗组小鼠自然死亡时肿瘤体积为(157.94-21.6)mm^3,较对照抗体组[(405.5±35.2)mm^3]明显缩小(P〈0.05)。对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27天起每周注射1次BDNF单抗(100μg/次)的治疗组,肿瘤的生长亦受到部分抑制,相应对照抗体组与未治疗组相比肿瘤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BDNF单抗治疗组瘤体的组织切片中,观察到部分瘤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表现,坏死区被纤维结缔组织浸润。未治疗组瘤块的MVD为38个/0.216mm^2,BDNF单抗治疗组(100μg/次)MVD为11个/0.216mm^2,与未治疗组相比对照抗体治疗组瘤块的MVD没有明显下降(35个/0.216mm^2)(P〉0.05)。在体外,BDNF单抗可显著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和其诱导的内皮细胞网状结构形成(抑制率为68.2%),而相应的对照抗体却无此效应。结论BDNF单抗可抑制皮下浆细胞瘤的生长和血管新生,BDNF是治疗MM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不同。方法:分别给SCID和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HL-60细胞,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CD33阳性率,病理学检查鉴定动物模型。结果:应用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30%,而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100%。结论:接种HL-60的NOD/SCID小鼠相对于SCID小鼠成瘤率高,小鼠发病率稳定,更适宜应用于白血病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NOD/SCID小鼠,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5×106个Nalm-6细胞,通过对小鼠一般状态,骨髓涂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对白血病模型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白血病细胞15 d后,小鼠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毛皱缩、后肢无力和脊柱抬高等表现,骨髓涂片可见成团分布的白血病细胞,脾脏组织病理切片亦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Nalm-6细胞于未经照射的NOD/SCID小鼠中可以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RPMI8226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表达,探讨对RPMI8226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短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 2.1-U6 hygro构建RNAi载体,在RPMI8226细胞中抑制HIF-1α的表达.应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 ,鉴定RNAi后HIF-1α的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RNAi前后细胞周期的改变.研究缺氧(PO2为1%)条件下,抑制HIF-1α的表达对其靶基因VEGF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表达的影响.利用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HIF-1α干扰后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RNAi后,HIF-1α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常氧条件下,RNAi组(RPMI8226-i1和RPMI8226-i2)和未干扰组(RPMI8226-c和RPMI8226)细胞上清中VEGF浓度无明显差异;缺氧条件下四组细胞上清中VEGF浓度分别为(506.0±53.2)、(494.7±63.1)、(984.4±61.9)和(938.2±62.2)pg/ml.RPMI8226-i1和RPMI8226-i2组较RPMI8226-c和RPMI8226组明显降低(P<0.05).G0/G1期累积受到抑制,S期细胞比例增加.缺氧条件下VEGF和Glut-1等靶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裸鼠皮下成瘤性实验表明,抑制HIF-1α的表达,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 RNAi抑制RPMI8226细胞HIF-1α表达,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和糖代谢过程来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otch1 siRNA对体内外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细胞硼替佐米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采用Notch1 siRNA转染RPMI-8226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及硼替佐米药物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otch1蛋白表达变化;将RPMI-8226细胞皮下注射于NOD/SCID小鼠,建立人多发性骨髓瘤(MM)小鼠移植瘤模型,将成瘤小鼠分为三组:NS+bortezomib(Notch1 siRNA转染联合硼替佐米)组;CS+bortezomib(Control siRNA转染联合硼替佐米)组;UN+bortezomib(硼替佐米)组,观察各组肿瘤体积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Notch1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Notch1 siRNA有效下调骨髓瘤细胞RPMI-8226细胞Notch1蛋白表达;Notch1 siRNA在96 h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增加,与CS及UN组比较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见明显差异(P<0.01);Notch1 siRNA转染组细胞对硼替佐米IC50值为1.21μmol/L,与Control siRNA转染组及未转染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Notch1 siRNA降低移植瘤Notch1蛋白表达,Notch1 siRNA转染组细胞的AI明显高于Control siRNA转染组及未转染组(P<0.01);Notch1 siRNA转染联合硼替佐米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13、17及21 d与Control siRNA转染联合硼替佐米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外实验Notch siRNA抑制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细胞增殖增加硼替佐米的敏感性,体内试验证实Notch siRNA联合硼替佐米可以明显减小荷瘤MM小鼠肿瘤体积、增加凋亡,提示Notchl是治疗MM的有效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人-NOD/SCID小鼠嵌合的异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方法 NOD/SCID小鼠给予亚致死剂量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经尾静脉输注动员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移植后每周检测血常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CD45+细胞的比例,分析人淋巴细胞亚群,取各脏器组织检测人、鼠保守基因序列片段,并进行免疫病理分析.结果 移植后1周起NOD/SCID小鼠的血细胞中有明确的人CD45抗原表达,随人CD45+细胞比例增高逐渐出现以体重减轻和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异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X-GVHD),人-NOD/SCID嵌合体的基因组DNA中可扩增出入β-globin及小鼠保守基因HYPSIN序列片段,移植后6周生存率约为14%;人-NOD/SCID嵌合体中以人T淋巴细胞的植人为主,CD4+/CD8+细胞比例倒置;X-GVHD以人的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肝脏与肺脏是主要靶器官.结论 NOD/SCID小鼠预先给予亚致死剂量照射,再经尾静脉输注入PBMNC,能够建立X-GVHD模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植入率相关的体重减轻和血细胞减少,病理表现靶器官主要为肝脏和肺脏.该模型建立方法简便,X-GVHD发生时间(2~3周)较早,发生率(94%)高,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aGVHD防治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式,建立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等进行模型鉴定。将24只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剂量270 cGy,吸收剂量率80 cGy/min,之后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照射后24 h内,实验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实验Ⅰ组:5×106/只,实验Ⅱ组:1×107/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持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应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结果表明,注射4-8周后,2个实验组均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提示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结论:应用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可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可对模型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行SCID鼠的人源化并建立人化SCID鼠视网膜母细胞瘤模型。方法SCID鼠腹腔注射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生理盐水悬液。两周后割尾采血,检测其IgG水平。将10只人化的SCID鼠混分为两组,分别于腹股沟皮下注入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SoRb-70),浓度分别为2×106,2×107,然后对肿瘤的发生率及瘤体大小连续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最后做病理解剖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该实验经腹腔注射移植入SCID小鼠体内的CBMNC可在小鼠体内存活并大量增殖。移植后2~4周,SCID小鼠血清中即可检测到人免疫球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以两个梯度接种人化SCID鼠10只,观察8周,10只SCID小鼠7只致瘤。结论该模型的建立方法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人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生发展机制及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三株人白血病细胞系/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3株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CEM和J6-1/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点。发现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T淋巴细胞系(CEM)给SCID小鼠静脉或腹腔移植后均发生全身性白血病,外周血可见白血病细胞。J6-1细胞(可能来自恶性淋巴瘤)眼眶后静脉移植后具有恶性淋巴瘤生长特点,在局部形成瘤块(与瘤细胞漏出血管有关),并侵及颌下淋巴结,无全身性播散。由此可见,人白血病细胞/SCID小鼠模型更类似于人类白血病,是进行人类白血病研究新的良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对多发性骨髓瘤基因修饰瘤苗引发体内抗肿瘤反应的效果。首先给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在其体内重建人的免疫系统,然后皮下接种γ-射线灭活的基因修饰骨髓瘤细胞sko-007(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或者p53、GM—CSF和B7-1基因),以PBS作为对照,最后植入活sko-007细胞进行攻击。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种感染腺病毒Ad—p53/GM—CSF/B7-1的sko-007细胞可以明显抑制移植瘤生长,病理分析显示移植瘤纤维组织增生伴弥漫性坏死增多,血管增生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灶内有人T淋巴细胞浸润。结论:p53、GM—CSF和B7-1基因修饰的骨髓瘤细胞能够诱导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可能用于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B7 1、IFN γ双基因修饰的卵巢癌瘤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构建了双顺反子人B7 1、IFN γ共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 ,用其修饰卵巢癌原代细胞 ,制备成肿瘤疫苗 ,体外刺激自体淋巴细胞 ,以MTT法进行杀伤抑制试验。对SCID小鼠进行人免疫重建 ,于皮下接种双基因修饰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 3AO ,观察肿瘤的成瘤情况。结果 :体外试验证明人B7 1、IFN γ基因修饰的卵巢癌疫苗可诱导肿瘤特异性杀伤活性。体内试验观察到双基因修饰的卵巢癌细胞系成瘤性下降。结论 :B7 1、IFN γ双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可诱导很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为联合免疫基因修饰的卵巢癌瘤苗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邹旻红  焦举  邹琼  徐燕  李小平  张勇 《新医学》2013,44(2):141-144
目的:建立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高成瘤性亚克隆细胞株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慢病毒载体PGK-luciferase-GFP转染LNCap细胞,稳转株与Matrigel混合注入SCID小鼠皮下,反复消化法原代培养皮下瘤获得亚克隆细胞株,CCK8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及迁移力;用亲代LNCap细胞及亚克隆细胞皮下注射SCID小鼠成瘤,观察两组瘤体生长及大小,并用生物活体发光、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体情况.结果:与亲代LNCap细胞相比,亚克隆细胞的生长速度增快,迁移力增强,皮下瘤成瘤率增高,荧光信号强度增加,皮下瘤组织切片HE染色镜下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AR染色阳性.结论:制备的人前列腺癌亚克隆细胞株其恶性生物行为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SUDHL-4的体外培养和小鼠成瘤条件。在不同条件下培养SUDHL-4细胞,对细胞生长形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分析;对肿瘤相关抗原表达进行免疫学分析;采用SCID小鼠皮下接种,对肿瘤生长情况和组织学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培养液中加入10%胎牛血清,SUDHL-4细胞在体外生长良好,并表达多数重要的B细胞和肿瘤相关标记。采用SCID小鼠皮下接种107细胞可成功地建立人DLBCL移植瘤模型,成瘤率70%,肿瘤的组织学表现类似于人DLBCL。结论:适当条件下培养的SUDHL-4细胞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符合人DLBCL的特征,并具有良好的致瘤性,可为人DLBCL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霉素诱导的骨髓瘤细胞RPMI8226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分析Notch信号过度活化在化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以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耐阿霉素的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DOX,针对化疗耐药的瘤细胞RPMI8226/DOX,用RT-PCR法检测细胞耐药前后Notch2、Jagged1、Jagged2、HES1基因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细胞系与敏感细胞系P-170蛋白表达变化;ELISA方法分析IL-6、VEGF水平变化.结果显示,Notch2、Jagged1、Jagged2基因随着耐药程度的增高表达逐渐增高,而HES1则相反,随着耐药程度增高表达逐渐减低.P-170蛋白随着耐药程度的增高表达逐渐增高.耐药细胞组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VEGF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结论:建立的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DOX可以作为骨髓瘤耐药研究的有效模型,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与多发性骨髓瘤的耐药密切相关,Notch信号通路有望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NSG小鼠和正常免疫小鼠两种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特点,为研究结肠癌发病机制和研制抗结肠癌新药提供更合适的模型。方法将C57BL/6、NSG小鼠分别按移植物的不同分为细胞对照组、细胞-微载体复合物实验组。首先将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与新型微载体共培养,建立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然后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将其接种于小鼠背部,记录肿瘤生长曲线,成瘤率及镜下病理学等特点。结果C57BL/6小鼠实验组均成瘤,成瘤率达80%,对照组均未成瘤;NSG小鼠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成瘤,成瘤率达90%。C57BL/6小鼠与NSG小鼠相比,虽然成瘤速度慢,但镜下病理组织、免疫组化表现一致,均证实异型细胞为人源性结肠癌细胞。结论相比NSG小鼠,借助新型微载体构建正常免疫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更确切,真实地反映肿瘤发生、发展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人结肠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