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评估对血小板的改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重症ITP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发率,检测血小板(PLT)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3.87%(26/31),高于对照组的64.52%(20/3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5/31),低于对照组的35.48%(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患者PLT分别为(72.68±5.12)、(84.04±5.26)、(94.32±5.71)×109/L,均高于对照组的(63.25±4.33)、(77.37±5.18)、(89.41±5.30)×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重症ITP患者,能够短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上调血小板水平,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辅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法随机双盲法将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干预,对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的82.9%(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PLT分别为(165.7±10.8)×10~9/L、(186.4±10.5)×10~9/L,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8.2±11.3)×10~9/L、(126.7±10.8)×10~9/L(P0.01)。两组治疗后Hgb、PT、a PTT、Fb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辅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激素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明确,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1例新诊断ITP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起效时间、完全反应时间、14日血小板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完全反应率95.0%,高于对照组的66.7%,观察组治疗14日血小板数为(237.05±106.17)×109/L,高于对照组的(141.29±109.28)×109/L,观察组起效时间为2.95±0.97 d,早于对照组的5.37±2.83 d,观察组达到CR时间5.58±1.22 d,早于对照组8.07±3.91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为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好转,并不影响药物继续使用,也无血栓并发症发生。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ITP疗效显著,较单用糖皮质激素有更高的完全反应率,且起效时间及完全反应时间明显缩短,能达到更高水平的血小板数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要国华  覃鹏飞  彭玉娜  谭获 《吉林医学》2013,34(15):2865-2866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肺癌患者同步放疗、化疗后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接受同步放疗、化疗后PLTⅢ、Ⅳ度减少(PLT<50×109/L)的肺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rhTPO)和对照组(IL-11),观察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PLT计数<50×109/L的天数比对照组缩短约2.4 d,PLT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所需时间平均缩短3.3 d,PLT计数恢复的最高值比对照组平均升高69×109/L以上。治疗组无需输注PLT,且不良反应少。结论:rhTPO能有效地缩短肺癌患者同步放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促进血小板恢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高文瑾  刘安生  王华  王旭青 《吉林医学》2014,(20):4459-4460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疗程14 d或血小板>8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结果:12例患儿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8例,有效(R)2例,无效(NR)2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4.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最高值为118.9×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1)。患儿对药物耐受良好,未见不良反应。结论:rhTPO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良好的疗效,近期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连续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9例初治ITP患者,男53例,女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使用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用法为起始剂量1 mg/kg/d。试验组在应用泼尼松基础上联合应用rhTPO 1.5万U/d×14 d;继之1.5万U,biw,用至90 d。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有效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第8、15,22、30、180 d,试验组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检测结果分别为105±91×10~9/L对67±68×10~9/L(P=0.011);164±112×10~9/L对93±68×10~9/L(P=0.000);161±83×10~9/L对115±74×10~9/L(P=0.002);145±64×10~9/L对115±64×10~9/L(P=0.012)和124±54×10~9/L对101±66×10~9/L(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及第90 d,两组血小板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泼尼松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且第15、22、30、90 d,试验组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应用rh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重症ITP患者,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可减少泼尼松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阳南石医院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4例。A组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加入到灭菌0.9%Na Cl注射液1 m L,皮下注射1.5 mg/次;B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皮下注射15 000 U/次,每日1次;C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法同B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用法同A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肝肾指标,分析三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治疗时间、血制品输注情况、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C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A组和B组[(118.9±13.4)×109/L比(89.1±10.3)×109/L,(101.2±16.2)×109/L],B组显著高于A组(P<0.05)。C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恢复时间短于A组和B组[(13.95±1.41)d比(20.38±1.62)d,(17.60±1.54)d],B组短于A组(P<0.05)。C组ICU住院时间、持续用药时间短于A组和B组[(11.53±1.27)d比(15.02±0.94)d,(13.68±1.59)d;(7.16±0.53)d比(10.34±1.05)d,(8.92±0.87)d],B组短于A组(P<0.05);血浆、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少于A组和B组[(136±41)m L比(294±76)m L,(223±54)m L;(1.12±0.47)U比(2.76±0.51)U,(1.98±0.32)U;(0.83±0.21)U比(2.14±0.67)U,(1.46±0.40)U],B组少于A组(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100.0%比75.0%,90.9%),B组高于A组(P<0.05)。A、B、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4%(6/44)比11.36%(5/44)比15.91%(7/44),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均是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的有效药物,联合用药的效果更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环孢霉素A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疗程14 d,加用环孢霉素A6mg/(kg·d),连用30 d.对照组环孢霉素A6 mg/(kg·d),连用30 d,并输注血小板1 U/次(血小板<10×109·L-1时),比较两组间的有效率.结果 治疗10 d后观察组血小板数量为(28.25±16.824)×109·L-1,对照组是(16.44±10.019) ×109·L-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8,P<0.05).14 d后观察组血小板数量上升至(84.50 ±45.255)×109·L-1,对照组为(20.11±11.757) ×109·L-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7,P <0.01).停用rhTPO 16 d后观察组的血小板数维持在(70.55 ±34.075) ×109·L-1,对照组为(40.11 ±32.689)×109·L-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3,P<0.01).结论 rhTPO联合环孢霉素A治疗慢性ITP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谢猛  马福  李洪渊 《安徽医学》2013,34(6):761-763
目的观察脾多肽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化疗结束后隔天复查血常规,将血小板数低于75×109/L的病例58例随机分到2组。治疗组应用脾多肽2 ml+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后停药。对照组不用脾多肽,不用其他任何升血小板药物,观察等待血小板数自行恢复。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恢复至≥75×109/L和≥100×109/L的平均时间为(4.73±1.46)d与(6.27±1.5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64±2.67)d与(14.64±2.38)d(P0.05)。治疗后(PLT75×109/L后)的血小板计数第3、7、15 d分别为(64.1±21.83)×l09/L、(105.77±18.36)×l09/L和(179.27±75.35)×l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6±16.17)×l09/L、(72.75±12.36)×l09/L和(106.07±16.73)×l09/L。治疗组中不良反应为:发热(发生率6.7%)。结论应用小剂量脾多肽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效缩短了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提高了化疗后血小板的最低值,减少了需输注血小板的量,不良反应可耐受。为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防治增加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在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参与此次研究的对象均为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共40例,均于2014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在本院接受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白介素-11治疗,实验组实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预后显示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明显,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小板情况差异明显,实验组的血小板恢复最大值、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血小板恢复至75×109/L、100×109/L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理想,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实验组的安全性理想,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其安全性和疗效比白介素-11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巨和粒)治疗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信封法对60例化疗或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50×109/L的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治疗组30例,应用特比澳300U/(kg·d)+巨和粒50μg/(kg·d)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数量达到≥80×109/L;对照组30例,应用巨和粒50μg/(kg·d)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数量达到≥80×109/L,观察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恢复时间。结果:给药第7,11,15天治疗组血小板平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小板计数升至80×109/L以上所需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特比澳联合巨和粒可有效治疗肿瘤患者放化疗后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rhTPO组与rhIL-11组。3组均在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rhTPO组予以rhTPO 300 U/(kg.d),rhIL-11组予以rhIL-11 1.5 mg/(kg.d)。当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或血小板绝对值升高≥50×109/L时即停药。结果:给药第1、2天,3组血小板计数升高不明显,用药第3天血小板计数rhTPO组显著高于rhIL-11组和对照组(P<0.05);rhTPO组血小板计数恢复到>50×109/L及≥100×109/L所需时间及输注血制品量均少于rhIL-11组和对照组(P<0.05);rhTPO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rhIL-11组(P<0.05)。随访28 d内病死率rhT-PO组和rhIL-11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但rhTPO组和rhIL-11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TPO在促进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的恢复,减少患者血制品输注量,安全性较rhIL-11更可靠。  相似文献   

14.
赵旭林 《中外医疗》2011,30(12):40+42-40,42
目的评估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30例曾因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rhIL-11预防性治疗。结果 PLT最低值对照周期为(50.11±12.85)×109/L,低于治疗周期(69.78±25.23)×109/L;PLT≤75×109/L的平均天数对照周期为(8.87±3.21)d,治疗周期为(3.46±3.24)d。血小板恢复至〉80×109/L所用天数也短于对照周期。结论 rhIL-11能降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减少血小板处于危险期的持续时间,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维吾尔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来该院就诊的维吾尔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将在该院健康体检的维吾尔族健康者46例设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采取流式细胞术对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检测,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率和荧光强度。结果观察组PAIg G、PAIg A和PAIg M的阳性率分别为80.43%、76.09%和78.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35%、54.35%和54.35%(P0.05);观察组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分别为(58±11)个和(223±35)×10~9/L,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3±7)个和(57±23)×10~9/L(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可快速检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相关的抗体变化,其在临床检测中具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4月~2020年4月90例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白细胞介素-11(IL-11)治疗,试验组采用rhTPO治疗。两组患者均为4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8水平,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LT、IL-4和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4及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1.1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20%,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对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交叉研究方法,对第1周期(对照周期)化疗后PLT≤75×109/L的38例实体肿瘤患者于第2周期采用相同化疗方案,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9例患者。A组:第2周期化疗前3天开始皮下注射rhTPO(15 000μ),每日1次,连用7 d;B组:第2周期化疗结束后6~24 h注射rhTPO(15 000μ),1次/d,连用7 d。结果:与对照周期相比,A、B两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50×109/L持续时间及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TPO可减少PLT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提前给药效果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18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1,疗程14 d或血小板〉10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并分析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7例,有效(R)8例,无效(NR)3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0±5.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最高值为116.4±82×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1)。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rhTPO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呈正相关(r=0.582,P=0.003)。结论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骨髓巨核细胞数越多的患者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白介素-11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11治疗,观察外周血小板的变化。结果:白血病患者实施化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下降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实施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的最高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低于50×109/L延续时间,恢复到75×109/L或100×109/L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参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减少肝硬化患者术前血小板输注疗效。方法以80例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对象,根据PLT水平将患者分为PLT>40~50×109/L组(n=24)和PLT<40×109/L组(n=56)。患者均接受rhTPO连续治疗10 d。结果PLT>40×109/L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后,79.17%(19/24)患者PLT升高达到手术要求(PLT>50×109/L),不需输注血小板;PLT<40×109/L组患者治疗后,71.43%(40/56)患者符合手术要求,无需输注血小板。接受rhTPO治疗患者,在第10 d停止治疗后,PLT水平仍进行性升高,在第12 d达到峰值,在第30 d,PLT水平降至基线水平。结论应用rhTPO可作为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术前血小板输注的替代治疗,可降低患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