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CT增强扫描的特征,并分析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IAF和GIST分别16例。16例IAF中13例行三期增强扫描(包括2例复发病例),3例仅行双期增强扫描,16例GIST均行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有平扫CT图像,分别测量病灶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或延迟期的密度,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强化方式,并分别获得两组病例的强化曲线。结果 16例IAF中14例单发,2例多发,1例两次复发;位于肠系膜2例,腹腔6例,腹膜后2例,盆腔5例,肾上腺区1例;IAF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较低的强化程度,以及延迟强化的特征,GIST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两者的强化程度以及强化方式鉴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AF的强化曲线呈上升型,GIST呈抛物线型。结论增强CT能显示IAF的特征。IAF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较低的强化程度、延迟强化的特征和强化曲线的类型对鉴别GIST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眼眶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及CT、MRI影像特征。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眼眶RMS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儿童眼眶RMS均位于眼眶内,左侧3例,右侧2例。5例中3例为实性病灶,与眼直肌相比,CT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MRI平扫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入"型。另2例为囊实性病灶,以实性成分为主,中心小片状囊变,实性部分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与实性病灶一致,中心囊性部分CT平扫呈低密度,MRI平扫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理诊断为胚胎性RMS。结论儿童眼眶RMS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临床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充分认识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肺滑膜肉瘤(PPSS)的CT表现并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PPSS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4例行CT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其中3例进行了STY-SSX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所有病灶均位于肺上叶,病灶多呈类圆形密度不均匀的实性肿块,边缘光整,增强后3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呈环状厚壁强化,实质部分强化较明显.1例伴有钙化,3例伴同侧胸腔积液,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CD56、CD99、Bcl-2、Ki-67阳性,仅1例EMA个别阳性.3例检测到SYT-SSX融合基因表达.结论 PPS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SYT-SSX融合基因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及MRI常规扫描,其中1例同时加做增强扫描,9例行CT常规及增强检查,9例行MRI常规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MRI常规平扫。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23例患者,共发现25枚病灶。其中3例患者为术后复发。病灶最大13.2cm×12.0cm×11.4cm,最小2.0cm×1.8cm×1.5cm。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例病灶内见钙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在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与病理相关性。方法:搜集经病理确诊的、有完整CT影像资料的27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总结分析其临床、CT表现及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27例患者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16~88岁,平均49.7岁,病灶最大径2.0~15.2cm,平均5.59cm。肿瘤形态呈类圆形15例,形态不规则12例。病灶呈实性11例,呈囊实性16例,8例可见钙化灶。11例实性病灶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多呈轻度或轻中度强化;16例囊实性病灶CT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分别呈结节状(岛屿状)、分隔样强化或边缘不均匀强化。3例邻近脏器受侵,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4例可见血管侵犯。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通常瘤体体积较大,钙化及病灶内出血、坏死、囊变较多见,CT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强化方式多样,与其肿瘤细胞成分、排列方式及血供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的CT和MR特点。方法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为SFT的CT和MR表现。结果 7例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2例(眼眶)行MR检查,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为恶性,位于右侧胸膜腔,其余均为良性。CT平扫实性成分以等密度为主,1例肿块边缘有低密度区;增强动脉期病灶强化差异较大,部分病灶轻度强化,部分病灶明显强化。部分瘤内及周边可见多发迂曲匍行的血管影;1例行延迟扫描,病灶进一步强化。MR图像上,T_1WI呈等-低信号,T_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病理结果:肿块由多种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34、cd99及b21-2阳性。结论 SFT是以实性成分为主的富血供肿块,较大病灶伴不同程度坏死、囊变,密度或信号不均匀,且明显不均匀强化。熟悉其影像特征可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及腹部Castleman病的临床、CT征象与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胸腹部Castleman病的患者10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CT资料,并与病理对照,对其CT征象进行归纳。结果本组10例中,呈单发病灶7例,病理为局灶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5~5.6cm,平均直径3.8cm,CT平扫呈中等密度,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4例,其中有囊变2例,伴钙化2例;增强后7例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且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与主动脉的强化程度接近。本组中呈多发病灶3例,病理为多中心浆细胞型;CT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灶直径1.2~3.5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病灶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中度强化,与邻近肌肉强化程度接近。结论单发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多发浆细胞型Castleman病CT表现不典型,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阔韧带肌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5例女性患者阔韧带平滑肌瘤CT与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中6例接受增强平扫及CT检查,9例接受增强平扫及MRI检查。结果在CT与MRI上,15例均在盆腔内、子宫外显示肿块,实质性肿块9例,实性肿块内有不规则囊变区6例。肿块边界清楚光整,与周围组织间分界清楚10例,病灶与子宫分界不清5例。病灶实性成分CT平扫与子宫呈等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信号、稍低信号,T2WI呈低、等信号。囊变区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基本一致。瘤内变性、坏死或液化区不强化。结论 CT、MRI发现盆腔内、子宫外边界清楚的实性或以实性为主的肿块,肿块实性成分CT平扫密度与子宫相近或相等,MRI平扫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子宫肌层相当,是阔韧带平滑肌瘤较具特征的征象。当肿瘤囊变区较大,甚至病灶以囊变为主时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但肿瘤实性成分的影像表现仍保持以上特点,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单发31例,多发4例,共40个病灶;34例位于皮肤或皮下脂肪层,1例位于浅筋膜下层;发生于躯干21例,四肢10例,头面部4例。病灶多呈不规则形或梭形,其中14个病灶伴有“子结节外突征”,23个病灶伴有“多结节征”,5个病灶伴有“悬吊征”。病灶最大径1.3~18.6 cm,平均5.1 cm。病变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T1WI多呈等、稍低信号,T2WI-FS多呈均匀或混杂高信号,部分病灶内可见“双低信号征”,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灶多合并周围侵袭征象,26例见“皮肤尾征”,32例见“脂肪尾征”,16例见“筋膜尾征”。病理表现为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梭形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车辐状”排列。免疫组化CD34、Vimentin多呈阳性,CK、S-100蛋白多呈阴性。结论:DFSP的发病部位、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HIM T )的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 HIM T的影像表现,其中4例行CT 扫描,3例行MR检查。结果7例7个病灶,位于肝右叶5例,位于肝左叶2例;CT 平扫呈低或稍低密度,T1WI为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CT 及MR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轻中度强化4例,不强化1例;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6例,边缘强化1例。结论 HIM T影像表现多样,T2 WI呈等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有一定特征,但本病少见,确诊尚需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确诊的CNC的CT和MRI资料,研究本病影像学特点。结果:9例肿块均位于侧脑室内,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8例位于侧脑室前部透明隔区域,另1例位于侧脑室体部。CT平扫9例肿瘤实体部分2例为等密度,7例呈稍高密度,内部密度不均,3例同一病灶内见点、片状钙化及低密度囊变,1例单纯见钙化,不伴有囊变;2例单纯见低密度囊变,不伴有钙化。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MRI平扫,病灶多呈囊实性,信号不均,实性部分T1WI信号强度同脑实质,T2WI与脑实质相比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呈"丝瓜瓤样"或"蜂窝状"改变。结论:CNC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其临床和影像表现,能够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本组8例均为单发肿瘤,均位于腮腺浅叶。病灶呈类圆形,边界光整、清晰,直径均2cm,CT平扫肿瘤实性部分与肌肉密度相仿,CT值约37~53HU,增强扫描肿瘤多呈明显强化,动脉期与静脉期强化幅度接近,仅1例呈薄壁环形轻度强化。3例强化均匀,5例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其中1例囊变范围超过60%,1例病灶内见裂隙状低密度区。免疫组化上皮细胞标志分化物全部阳性。结论腮腺基底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结合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肾脏嗜酸性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平扫病灶多呈等密度,个别肿瘤边缘可见钙化,CT增强扫描9例为均匀强化,7例为不均匀强化,其中8例在增强扫描皮髓期表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平扫T1WI病灶呈等低信号,其中8例中央裂隙状疤痕呈更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或高低混杂信号,中央疤痕呈裂隙状高信号,MR增强扫描9例明显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但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匀,中央疤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位于肾皮质区,可向肾外突出,边界清楚。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匀强化,中央出现星状疤痕以及肿瘤内"轮辐状"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CT平扫和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共43个病灶,双侧多发2例,单侧多发6例,83.7%(36/43)病灶或病灶主体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40个病灶呈圆形或类椭圆形;97.7%(42/43)病灶边缘清楚。CT平扫83.7%(36/43)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呈中度-明显强化,增强幅度(45.6±15.7)HU;静脉期强化减退,增强幅度(28.5±10.3)HU;74.4%(32/43)病灶可见包绕血管/或小血管进入病灶。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结节性筋膜炎(NF)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NF的影像表现,其中4例行CT检查,5例行MR检查.结果 9例NF中,5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腹壁,2例位于外耳道.病灶最大直径为1.1~9.5 cm,平均(3.7±0.3)cm.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实性软组织肿块,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病灶在MR T_1WI呈等低信号,在T_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结论 CT及MR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NF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例50岁女性左肾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表现。病灶呈类圆形囊实性,边界清晰,CT平扫实性成分呈等密度,增强肾皮质期及实质期持续渐进性强化,排泄期强化减退,强化程度均稍低于同期肾皮质,囊性部分无强化。MRI平扫实性部分T 1WI及T 2WI均呈稍低信号,DWI为高信号,增强表现类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表现特征及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搜集并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3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资料,观察并评估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包膜是否完整、有无囊变坏死、病灶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等,结合文献分析总结IM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23例均为单发,发生于鼻窦鼻腔5例,喉咽部5例,眼眶4例,颈部3例,骨组织2例,颌下区、咬肌、颧部皮下、鼻翼各1例。CT平扫为不规则分叶状肿块,病灶最长径为7.5~92.9 mm。9例可见骨质破坏,呈压迫性或膨胀性溶骨改变。4例黏液血管型呈囊实性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花环状”边缘强化;11例梭形细胞为主型呈实性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呈全瘤填充型强化;8例纤维型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MRI扫描示软组织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可以发生于头颈部各区域,影像学表现对于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确诊仍需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石双任  陈宏伟  鲍健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13-1116
目的:探讨卵巢囊性腺纤维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性腺纤维瘤患者的CT及MRI资料,其中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结果:本组11例中6例呈囊性,5例呈囊实性。囊性病灶与卵巢囊腺瘤的影像表现无法鉴别。3例囊实性病灶在CT增强后于实性区内可见多发小囊样无强化区,呈"筛孔样"改变。2例囊实性病灶于MRI T2加权呈低信号的实性部分内可见多发小囊样、索条状高信号,形成"黑色海绵征"。结论:"筛孔征"及"黑色海绵征"是卵巢囊性腺纤维瘤的影像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SH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表现。结果:本组9例中,8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单发病灶CT表现:3例平扫呈等密度,4例呈稍低密度(其中2例边缘伴钙化),1例呈高密度,病灶呈爆米花样钙化。多期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6例),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延迟后上述病灶均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1例爆米花样钙化各期均未见强化;本组1例多发病灶者共发现8个病灶,最大径1.2~9.5cm不等,CT显示脾上极1个病灶以囊性为主,边缘弧形钙化。其余病灶为实性结节或肿块,以等低密度为主,边界欠清,增强后呈弥漫性、渐进性强化。结论:SH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平扫显示脾内等或稍低密度实性肿块,伴或不伴钙化,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强化,延迟期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时有助于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