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对结肠癌壁外血管侵犯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6例经电子结肠镜活检并经病理确诊为结肠癌的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及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病理资料,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评价多排螺旋CT与病理检查对结肠癌壁外血管侵犯评估的一致性。 结果多排螺旋CT正确评估51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2例。结果提示多排螺旋CT与病理对结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评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0.756,P<0.001)。 结论多排螺旋CT对结肠癌壁外血管侵犯能够提供较好地评估,有助于对结肠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情况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患者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2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8例,女44例,年龄(65.77±4.23)岁,年龄范围为49~72岁。患者在治疗前均行CT检查及MRI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腹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腹部外伤42例CT表现。结果本组腹部外伤中肝脏损伤8例,肾脏损伤10例,脾脏损伤12例,胰腺损伤2例,小肠损伤1例,膀胱损伤1例,复合性损伤8例。结论CT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的外伤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在成人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某院收治的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磁共振成像诊断Ⅲ期患者与病理诊断一致,且Ⅰ期、Ⅱ期、Ⅳ期诊断准确率也明显高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其中Ⅱ期患者诊出率比较,磁共振成像诊出率96.4%,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为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法检出晚期患髋个数与病理诊断一致,磁共振成像检出早期患髋、中期患髋个数明显高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诊断出骨小梁结构模糊、骨髓水肿、线样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比较,磁共振成像诊断股骨头坏死准确率更高,有助于临床获得更加准确的检测数据,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列线图在直肠癌中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已成功用于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一些相关的影像组学研究也引入了列线图模型,且数量逐年增多,尤其是基于MR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笔者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大多数基于MR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的影像组学,但在研究方法与结果上存在差异。本文归纳总结了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综合论述了基于MR影像组学的列线图在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中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观察直肠壁外血管侵犯(mrEMVI)以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NAT)及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于NAT后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均于NAT前接受3.0T高分辨率MR检查,分为mrEMVI阳性组与阴性组,对比2组相关资料;术后随访,统计3年无瘤生存率(DFS),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DFS影响因素。结果 mrEMVI阳性组31例,阴性组30例,MRI所示组间T分期、浸润深度、肿瘤位置及环周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95% CI(1.1,50.0)],mrEMVI阴性患者3年DFS为82.5%,明显高于mrEMVI阳性者(48.8%,P=0.013)。mrEMVI及病理分级可预测3年DFS(P均<0.05)。结论 mrEMVI可用于评估直肠癌NAT及根治术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表现特征。方法选择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共66例,所有患儿均行X线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右肺和左肺的准确率和影像学特征,观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下患儿肺叶病变主要特征。结果 X线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结果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各项影像学特征诊断结果均明显高于X线诊断,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肺叶病变特征主要以支气管管壁增厚为主,本组66例患儿中58例出现支气管管壁增厚,占87.9%。结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X线可以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病灶呈多样化,可有效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正感染性休克指多种因素感染或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是重症疾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国外统计资料[1-2]显示,ICU患者中约37.4%为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患者常伴有血管通透性增高、内皮功能障碍、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尽管临床上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不断进步,但感染性休克死亡率仍高达30%以上[3]。随着  相似文献   

9.
李桂珍 《临床医学》2022,42(1):82-8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宫颈癌诊断及侵犯范围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濮阳惠民医院诊治的疑似宫颈癌患者482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本研究的金标准是手术病理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分期诊断正确率、Kappa一致性以及诊断价值.结果 482例疑似宫颈癌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指导价值。方法统计分析9800例健康体检者腹部器官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腹部超声检出各种疾病3575例,检出率是36.48%,其中脂肪肝、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肾结石、肾囊肿的检出率较高。胆囊结石、肝囊肿、肾囊肿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P均<0.05)。脂肪肝、肾囊肿的疾病检出率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腹部超声健康检查可发现多种隐匿性疾病,为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应作为体检的必检项目。  相似文献   

11.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简称CT)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趋广泛。CT的横断面影像避免了胸壁,心脏和纵横的互相重叠,能显示出很多常规胸片所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清的所谓“隐蔽区”病变。CT能对人体内各种组织的密度作出定量分析,即CT值的测定,这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超声评估防粘连膜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超声仪观察胆囊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有无腹壁粘连,进而评价医用防粘连膜的效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因胆囊结石在我院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33例,男12例,女21例,年龄18~75岁,平均(43.1±19.8)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直肠癌患者MRI壁外血管侵犯(EMVI)及区域淋巴结良、恶性分析,探讨EMVI与区域淋巴结良、恶性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66例,其中EMVI患者31例,根据其MRI检查及病理结果,获得MRI-EMVI、DWI区域淋巴结信号强度、病理学EMVI、肿瘤浸润程度(T分期)、区域淋巴结良恶性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MRI评价EMVI准确性,MRI-EMVI、DWI淋巴结信号强度及病理EMVI与区域淋巴结良、恶性的相关性。结果 MRI评价EMVI准确性81.8%;MRI-EMVI、DWI及病理EMVI与区域淋巴结良、恶性存在相关性(P<0.05)。三者其诊断效能分析,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677和0.895。MRI-EMVI和DWI信号强度对评价区域淋巴结良、恶性准确性分别为80.3%,66.7%。结论 直肠癌MRI-EMVI对评价区域淋巴结良、恶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多排螺旋GT(DCE-MDCT)与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直肠癌肠璧外脉管侵犯(EMV1)的诊断价值。方法回质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1周分别行DCB-MDCT和HR-MRI检查,通过EMVI量化评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评估EMVI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结果41例患者中EMVI阳性14例。其中DCE-MDCT诊断E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90(95%CI:0.402-0.777,P=0.350),最佳临界评分值为3.5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1.4%和92.6%;HR-MRI诊断E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95%CI:0.685~0.955,P=0.001),最佳临界评分值为2.5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77.8%。在评估直肠癌EMVI的诊断效能中,HR-MRI优于DCE-MDCT。结论相比DCE-MDCT,HR-MRI术前评估直肠癌EMVI诊断效能更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脑出血(ICH)患者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观察ICH患者的颅脑CT表现,评估CT诊断ICH的准确率,评估患者预后与ICH病灶、出血量的关系,观察老年ICH患者治疗后的CT表现。结果 ICH患者出血部位中以脑叶出血的发生率最高;60例ICH患者中,CT检出59例(检出率为98. 33%),其中49例患者表现为脑内见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病灶,密度均等,CT值为52~71 HU,病灶周围可见环形或片状水肿带,10例患者表现为脑内混杂密度影;不同病灶部位患者比较,脑干出血的ICH患者病死率最高;不同出血量患者比较,出血量 50 mL的ICH患者病死率最高;治疗2周后,CT检查显示ICH患者脑内病灶呈向心性缩小,边缘模糊,病灶周围环状水肿带增宽,血肿缩小,且CT值下降。结论颅脑CT在老年ICH患者的诊治、预后方面均有积极作用,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圣勇 《大医生》2023,(11):116-1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临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比较CT和MRI检查病灶数量、病灶最大直径和检查时间,比较不同发病时间、不同体积梗死灶、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情况及患者检查满意率。结果 MRI检查的病灶数量多于CT检查,病灶最大直径小于CT检查,检查时间短于CT检查(P<0.05)。MRI检查对发病时间≤72 h患者的梗死病灶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对不同体积梗死灶患者的梗死病灶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梗死位置为基底节区、脑干、脑室旁及小脑的患者占比均高于CT检查(P<0.05);两种检查方式梗死位置为额叶、丘脑及顶叶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患者满意度高于CT检查(P<0.05)。结论 临床上应用CT、MRI均可有效检出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阳性情况,且MRI具有更高的病灶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CT和MR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时间开始于2017年11月,结束于2019年11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其中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CT血管造影扫描诊断;另外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使用MR血管造影进行诊断,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并进行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诊出病情的有29例,其中0例误诊,1例漏诊,诊断准确率96.7%,对照组中28例诊出病情,1例误诊,1例漏诊,诊断准确率93.3%,两组间比较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诊断结果进行进一步影像学分析,根据观察,观察组中,病灶位于颈内动脉9例,颈总动脉10例,椎动脉6例,大脑中动脉5例;管腔狭窄19例,管壁增厚11例.结论:对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应用CT和MR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分析,均能得到较好的诊断结果,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选择最适宜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联合颈动脉超声(carotid ultrasonography,CU)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3月射阳县人民医院收诊的4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1例存在头晕、头疼等症状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两组内-中膜增厚、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等,以头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为依据,分析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内-中膜增厚率90.24%、斑块形成发生率85.3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27%、36.59%,斑块溃疡、钙化及不均质回声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颅内血管脉狭窄发生率100.00%、中度狭窄29.27%、重度或闭塞60.98%,均高于对照组的46.34%、7.32%、0.00%,轻度狭窄发生率9.76%低于对照组的39.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C...  相似文献   

19.
MRI评价肺癌侵犯纵隔血管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评价肺癌侵犯纵隔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中央型肺癌或纵隔旁型肺癌侵犯纵隔血管,术前MRI检查,对比分析其侵犯纵隔血管的MRI征象和大体手术及显微病理所见。结果 MRI表现为肿瘤与血管壁侧侧相贴、管腔通畅和其病理表现的癌肿与管壁相贴、主要侵犯外膜的纤维性粘连或侵犯中内膜的瘤性致密粘连方式相一致;MRI表现为肿瘤包埋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和其病理所见的癌肿沿管壁环形堆积式浸润方式相一致。结论 MRI在评价肺癌侵犯纵隔血管方面是可行的,为临床制定肺癌手术计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指标预测结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31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92,含44例EMVI+、48例EMVI-)与测试集(n=39,含23例EMVI+、16例EMVI-)。基于术前门静脉期CT提取及筛选肿瘤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据以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临床、CT及病理学资料,筛选结直肠癌EMVI+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基于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建立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结直肠癌EMVI+的效能。以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结果 共筛选出4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之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糖类抗原(CA)19-9及CA72-4均为结直肠癌EMVI+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33、1.285,P均<0.05)。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结直肠癌EMVI+的AUC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AUC=0.908、0.825、0.770,P=0.017、0.003);影像组学、临床及联合模型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51、0.632、0.799,两两之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的校准度均较好。训练集以>0.1、测试集以>0.12为阈值时,联合模型的临床净获益较高。结论 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能有效预测结直肠癌EM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