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肝癌患者七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成像所得到的灌注伪彩图、灌注参数及辐射剂量,探讨七期增强CT评估肝癌血流灌注特性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肝癌患者行25期CT灌注扫描,将得到的图像导入后处理工作站,获得各灌注参数的伪彩图并测量肿瘤区、肿瘤活性区及相对正常肝实质区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 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 HPI),同时记录扫描辐射剂量;选取25期CT灌注图像中的7期导入CT Kinetics后处理软件,得到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及肿瘤区、肿瘤活性区、相对正常肝实质区的灌注参数,并计算辐射剂量。比较七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成像灌注伪彩图质量评分的差异,探究七期增强CT扫描及常规CT灌注成像中肿瘤区、肿瘤活性区及相对正常肝实质区各灌注参数的相关性,并比较七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成像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1)七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各灌注参数伪彩图所得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七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在肿瘤区及肿瘤活性区的HAP、PVP、HPI相关性较好;相对正常肝实质区的HAP、PVP、HPI有一定的相关性;3)七期增强CT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CT灌注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期增强CT扫描可以模拟常规25期CT灌注评价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究五期增强CT扫描灌注参数评估正常肝实质及肝硬化者肝脏灌注特性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正常或肝单发血管瘤(直径<2cm)者16例及肝硬化患者10例纳入本研究,均行腹部CT平扫及五期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早期、动脉期、门脉期流入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另外回顾性收集12例正常或肝单发血管瘤(直径<2cm)者的肝脏灌注数据纳入本研究。经后处理获取肝脏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由2位观察者分别测量五期增强CT及常规CT灌注后处理获取的各肝脏灌注参数。记录以上各扫描方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正常肝实质五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正常肝实质与肝硬化患者五期增强CT所得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五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扫描的CTDIvol值差异。结果:2位观察者测量各灌注参数结果的一致性均良好(ICC值为 0.818~0.996)。正常肝实质五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得到的HPI、HAP、PVP、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5、0.219、0.073、0.108),而两者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五期增强CT扫描得到的参数中,肝硬化组HPI、HAP较正常肝实质组升高,PVP较正常肝实质组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42、0.002);而两组间BV、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8、0.093)。平扫加五期增强CT扫描的CTDIvol为(53.78±13.67)mGy,常规CT灌注扫描的CTDIvol为45.45mGy,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单期增强CT扫描的CTDIvol为(8.96±2.28)mGy,为常规CT灌注扫描的19.7%。结论:五期增强CT对正常肝实质灌注评估结果与常规灌注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望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肝脏灌注改变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导管室内平板探测器CT(FDCT)技术定量评估肝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 25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肿瘤模型构建后行FDCT检查,重建肿瘤血容量(BV)灌注图,分别检测肝肿瘤和肝实质BV值.FDCT检查后处死所有实验兔,取相应部位肝肿瘤标本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分析肝肿瘤BV值与MVD和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 25只实验兔中22只兔(88%)成功完成FDCT检查,BV灌注图均清晰显示肝组织和肿瘤,肝肿瘤表现为高灌注环伴低灌注中心的环状强化模式.肿瘤BV值与MVD和VEGF分级均存在良好相关性(P值均<0.05),MVD与VEGF分级呈正相关(r=0.504,P<0.001).结论 导管室内FDCT检查可定量评估肝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可能有助于肝肿瘤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4.
兔VX2肿瘤CT灌注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兔VX2软组织肿瘤CT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新西兰白兔8只,在双侧兔大腿接种VX2肿瘤,接种2周后CT灌注检查,然后单侧(右侧)局部大剂量放疗,左侧作为对照组.放疗后7~8 d做第二次CT灌注检查,随后取出肿瘤,用Weidner技术计算肿瘤标本的MVD.结果肿瘤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均高于正常肌肉组织的相应值.VX2肿瘤放疗后,肿瘤MVD下降,BF、BV和PS值也随之下降,肿瘤的BF、PS、BV均与肿瘤MVD呈正相关.结论兔VX2肿瘤的BF、BV和PS均与肿瘤微血管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活性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索(Rh-endostatin)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肿瘤周边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30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单纯TACE组;B组:TACE+内皮抑素组;C组: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3组于治疗前后均行CT灌注扫描,获取灌注参数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肝动脉指数(HA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肿瘤兔,介入治疗后10d行第2次灌注扫描,并处死所有肿瘤兔.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VD、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3组肿瘤周边CT灌注参数HBF、HBV、HAF、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均有明显降低,B组较A组明显增高;B组中MVD、VEGF较A、C组显示减低,A组MVD、VEGF较C组稍显增高(P<0.05).3组中肿瘤VEGF与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B组中HBF,HBV、HAF、PS分别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5),而A、C组中HBF、HBV、HAF、PS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 TACE联合内皮抑素治疗兔VX2肝癌与单纯TACE比较,可明显降低VEGF的表达,显著地抑制治疗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兔VX2肝移植瘤无水酒精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 15只日本长耳大白兔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接种VX2肝移植瘤,对照组5只兔于肿瘤接种后14 d行肝MSCT灌注扫描后牺牲,取肿瘤边缘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实验组10只兔于肿瘤接种后14 d行MSCT灌注扫描后行开腹肿瘤内无水酒精介入治疗,再于介入治疗后3及30 d行CT灌注扫描,牺牲后取肿瘤边缘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比肿瘤边缘组织CT灌注参数,包括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F)和肝动脉灌流量(HAP)的变化规律.应用重复测量方法比较实验组兔无水酒精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MVD结果,对照组灌注参数与MVD结果比较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周边区治疗前、治疗后3及30 d BF分别为(280.62±59.87)、(322.03±86.94)、(177.05±75.%)ml·min-1;HAF分别为0.59±0.08、0.89±0.12、0.23±0.07;HAP分别为(189.26±25.46)、(251.57±31.78)、(40.90±5.17)ml·min-1·m-1.治疗后3 d HA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30 d较治疗后3 d BF、HAF、HAP均降低(P均<0.05);治疗后30 d较治疗前BF、HAF、HAP均降低(P均<0.05).对照组移植瘤种植后14 d BF、PS、HAF、HAP与MV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16、0.726、0.870、0.889,P<0.05).实验组介入治疗后30 d MVD(21.8±3.5)条/高倍视野(HP)较对照组MVD(43.9±4.0)条/HP减低(t=12.271,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评价兔VX2肝移植瘤无水酒精介入前后的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代替MVD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兔肝VX2种植瘤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后MSCT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探讨MSCT灌注成像活体评价肝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方法 30只VX2肝种植瘤模型兔,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进行HIFU治疗,分别对两组试验动物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MVD、VEGF表达情况,分析MSCT灌注参数与MVD和VEGF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灌注参数、MVD及VEGF表达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VEGF和MVD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MSCT灌注参数中,肝总血流灌注量(HB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灌注指数(HAI)与VEGF、MVD的表达均呈高度正相关,而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与VEGF、MVD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MS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兔鼻咽部VX2肿瘤(RNVX2T)和人类鼻咽癌(HNPC)的CT灌注特征及放疗前、后兔鼻咽部VX2肿瘤CT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未经治疗的15例HNPC初发患者与放疗前、后8具RNVX2T模型进行肿瘤CT灌注成像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1)RNVX2T放疗后其CT灌注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值和MVD均下降;RNVX2T放疗前、后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2)放疗前RNVX2T与HNPC之 BF、BV和P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参数可作为反映鼻咽肿瘤放疗前后血管生成活性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兔肝VX2瘤MR灌注成像(PWI)动态变化的病理机制,以及PWI在评价肝脏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15只兔肝VX2瘤模型,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5只,分别在肿瘤种植成功后16、28d和45d对肿瘤进行PWI,随后处死荷瘤兔,并对瘤标本行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检测及H-E染色。PWI采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最大信号下降斜率(SRSmax)作为定量指标,分析肿瘤SRSmax与MVD的相关性,并分析肿瘤PWI表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除C组肿瘤周边区与瘤旁肝实质MVD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各组内VX2瘤中央区、周边区及瘤旁肝实质的SRSmax、MV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SRSmax与MVD呈正相关(r=0.731,P=0.002)。3组之间肿瘤的SRSmax、MV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SRSmax、MVD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兔肝VX2瘤PWI表现与其病理特征相符,PWI可用于评价肝脏肿瘤的血管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动态对比剂增强CT灌注成像评价家兔正常肝脏和VX2肿瘤模型肝脏在输注递增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后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动物保护和利用委员会正式批准。12只家兔分别种植单个肝VX2肿瘤。每只家兔均经肝动脉输注不同剂量(0.1~50.0μg/mL)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CT灌注参数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CT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以期获得在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状况的途径.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组24例,对照组15例.患者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中VEGF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升高,门静脉灌注量(HPP)显著降低,肝癌组比对照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AI)明显升高而门静脉灌注指数(PPI)显著下降;不同VEGF表达组的HCC灌注参数不同,HAP值与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 肝细胞癌CT灌注参数HAP与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灌注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多层螺旋CT (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38例乳腺实质肿瘤患者行PI后,切除肿瘤标本53个,以免疫组化法评价癌(28个)、良性实质肿瘤(25个)、癌旁无浸润腺体(26个)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乳腺实质肿瘤的MVD与VEGF呈正相关(r=0.82,P< 0.05),且时间-密度曲线(TDC)为流出型和平台型的MVD高于流入型和平坦型(F=6.47,P< 0.01),乳腺癌的MVD高于良性实质肿瘤及癌旁正常腺体(t=17.67、15.99,P< 0.05).乳腺癌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增强平均值(AV)、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通透性(PS)、Patlak血容量(PBV)与MVD呈正相关(r=0.44、0.46、0.50、0.49、0.52、0.47,P<0.05).结论 MSCT PI是一种可以较好地反映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活检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兔VX2软组织肿瘤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兔VX2软组织肿瘤进行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大腿近段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1ml,分别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21d行CT平扫和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AW4.0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随后处死荷瘤兔,取出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其微血管密度(micro vascular density,MVD)进行测定,分析MSCT。功能参数图像与肿瘤MVD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兔大腿VX2肿瘤组织BF、BV、PS值明显高于正常肌肉组织,且与肿瘤MVD呈正相关;而MTT值则明显低于正常肌肉组织,与肿瘤MV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准确且相对简单、便捷的定量评估软组织肿瘤性病变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颌面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19例颌面部肿瘤行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Ⅷ因子,检测病灶的MVD,分析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颌面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CTPI灌注参数中灌注量(Perfusion)、峰值时间(TTP)及灌注曲线类型与MVD明显相关,而增强峰值(PEI)及血流容积(BV)则相关不明显。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对颌面部肿瘤血管密度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SA、CT和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灌注CT成像对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显示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原发病灶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转移瘤患者资料,均进行了CT平扫、多期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DSA检查,其中,56例还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的门静脉灌注CT成像(P(1TAP)检查,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灰度密度(K值),观察肝转移瘤血液供应来源.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DSA表现: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K值峰值平均为(67±12)%,肿瘤边缘K值峰值平均为(76±15)%,正常肝实质K值峰值平均为(51±10)%.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K值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PCTAP扫描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变化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结论 肝动脉是肝转移瘤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门静脉几乎不参与肝转移瘤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增强扫描多种衍生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确诊的36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处理软件得出线性融合图、非线性融合图及碘图。比较三组动脉期、实质期胰腺癌强化参数的差异,并分析胰腺肿瘤、正常组织能谱曲线斜率、REV值及碘图CT值情况。结果胰腺肿瘤组织REV值、碘图CT值显著低于胰腺正常组织(P 0. 05),REV值、碘图CT在胰腺肿瘤组织、胰腺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差异(P0. 05);动脉期胰腺肿瘤组织AEV、REV、CNR值在三组图像中,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ER在三组图像中无明显差异(P 0. 05);实质期胰腺肿瘤组织ER、REV、CNR值在三组图像中,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AEV在三组图像中无明显差异(P 0. 05); REV、CNR在双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动脉期、实质期胰腺肿瘤组织能谱曲线斜率低于胰腺正常组织(P 0. 05);胰腺肿瘤组织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低于实质期(P 0. 05),胰腺正常组织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稍低于实质期(P 0. 05)。结论双能量CT动脉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多种衍生图像可提高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多技术、多图像反应胰腺肿瘤的病变和性质,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18例行CT灌注扫描检查并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CT灌注扫描计算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肝总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病理组织切片经HE及CD34染色,确定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测定组织MVD。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肿瘤恶性程度及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中,高分化HCC5例,中分化HCC7例,低分化HCC6例。MVD分别为高分化组736个/mm2,中分化组1667个/mm2,低分化组2382个/mm2。各组灌注参数HAP、PVP、TLP、HAI、PVI分别依次为高分化组0478ml·min-1·ml-1、0441ml·min-1·ml-1、0918ml·min-1·ml-1、052、048;中分化组1216ml·min-1·ml-1、0587ml·min-1·ml-1、1803ml·min-1·ml-1、067、033;低分化组1103ml·min-1·ml-1、0473ml·min-1·ml-1、1576ml·min-1·ml-1、071、029。结果表明,高分化HCC的MVD、PVP、TLP、HAI最低,PVI最高(P值均<001);中分化HCC的PVP、TLP最高(P<001);低分化HCC的MVD、HAI最高,PVI最低(P<005)。结论CT灌流指数是反映肿瘤恶性程度及肿瘤血管生成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一过性肝实质强化,或称一过性肝实质强化差异,是SCT增强扫描于肝动脉期表现的肝脏一过性灌注异常。典型CT表现为肝动脉期一过性楔形或三角形高密度强化区,边缘平直,常位于肝脏边缘部位,其中血管走行正常,门静脉期恢复为正常肝实质密度。放射学医师应加强对一过性肝实质强化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一过性肝实质强化,或称一过性肝实质强化差异,是SCT增强扫描于肝动脉期表现的肝脏一过性灌注异常.典型CT表现为肝动脉期一过性楔形或三角形高密度强化区,边缘平直,常位于肝脏边缘部位,其中血管走行正常,门静脉期恢复为正常肝实质密度.放射学医师应加强对一过性肝实质强化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正常肝脏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增强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正常志愿者(60例)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90例),依据对比剂剂量、扫描时间,将正常志愿者分为常规组(A组)和大剂量组(B组),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为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C组)、大剂量常规扫描组(D组)、大剂量延时扫描组(E组),每组各30例。获得双期图像后,测量动脉期肝动脉CT值,门静脉期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实质CT值差值,并对双期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A组与B组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实质CT值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比较,肝动脉、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D组比较,肝动脉、门静脉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静脉CT值、肝实质CT值上升,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E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 m L/s时,正常人对比剂剂量为1.5 m L/kg体质量,动脉期扫描起始时间28 s,门静脉期扫描起始时间60 s,可获得较满意图像;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对比剂剂量为2.0 m L/kg体质量,动脉期扫描起始时间33 s,门静脉期扫描起始时间70 s,可获得较满意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