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物粪石性急性小肠梗阻(SBO)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证实的12例植物粪石性急性SBO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12例小肠植物粪石均为单发,其中3例同时伴有胃内粪石。小肠粪石大小3 cm×3.5 cm~4.2 cm×5 cm,在CT上均表现为一个边缘清楚的卵圆形或圆形含有气泡的斑点状软组织肿块,位于梗阻部位的管腔内,其中位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7例。所有病例均显示粪石近段小肠扩张(管径>3 cm),远侧小肠突然萎陷。结论:小肠植物粪石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检查是诊断植物粪石性急性SBO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肠粪石性梗阻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6例小肠粪石性梗阻的MS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粪石性梗阻位于空肠3例、回肠13例.粪石长径3~10 cm(平均5.5 cm±1.8 cm),15例粪石CT表现为蜂窝状气泡征,1例呈稍高密度结节.粪石单发者10例,多发者6例.4例可见少量腹水.其中6例行MSCT增强检查,梗阻端肠壁明显强化,2例可见双环征.粪石均无强化.结论 蜂窝状气泡征为小肠粪石性梗阻特征性MSCT表现.全腹CT检查是其术前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对粪石性小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及早期的CT影像学检查特点.方法 对23例经手术和临床证实为粪石性小肠梗阻的64层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对粪石性小肠梗阻的定位诊断23例(100%)均正确:空肠4例,空回肠交界处5例,回肠14例;21例(91.3%)定性诊断正确,2例误诊为肿瘤.主要的CT表现有:肠腔内类圆柱形或类椭圆形相对低密度灶(21/23,91.3%),胶囊样密度增高影(18/23,78.3%),病 灶内有蜂窝状气泡 影(20/23,87.0%),邻近肠壁强化(20/20,100%),近段小肠扩张并见液气界面(23/23,100%),远端肠管正常或塌陷(23/23,100%).结论 粪石性小肠梗阻具有典型的CT表现,64层螺旋CT对粪石性小肠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CT扫描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扫描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分析。38例中的28例是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17例直结肠癌,1例小肠平滑肌瘤,3例肠套叠,2例肠扭转,4例回盲部炎性病变,以及1例粪石性梗阻,另外10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是经临床随访证实为肠粘连。所有患者均经CT平扫和静注对比剂后增强扫描。结果CT扫描显示,直肠结肠癌主要表现为伴有管腔狭窄的软组织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实质部分强化;小肠平滑肌瘤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整,增强后均匀强化;肠套叠可见肠管呈同心圆状改变;肠扭转可见螺旋征;回盲部炎性病变表现为软组织影伴周围渗出性改变,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粪石性梗阻缺乏特征性改变,增强后未见强化;CT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2%、93.3%、94.4%、和95.4%。结论CT扫描对急性肠梗阻的定位诊断、病因诊断以及血供情况的了解均具有明显的优势,非常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6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观察并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增强特点。结果病灶多位于肝表面和肝浅表实质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最小的1.7cm×2.1cm,最大的4.9cm×3.7cm,CT平扫4例为低密度影,1例为等密度影,其中1例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等密度影,增强后5例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内部无增强表现,1例病灶内部见多发斑块状与肝实质等密度强化灶,病灶边缘见细环形强化且在延迟期更明显。结论病灶内部三期基本无强化和周边可伴有或不伴有环形强化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主要CT表现,MSCT是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肠石性小肠梗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肠石性小肠梗阻的特征性CT表现,评估CT对肠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1例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石性小肠梗阻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由2位主治医生盲法对21例患者以及其他17例粘连性肠梗阻图像共同作出诊断。结果 16例胃石性肠梗阻均在梗阻移行处肠腔内见边界清楚的含气致密团块,10例见周边硬化缘,8例伴周围肠壁局部增厚,4例伴胃石,2例伴近端小肠扭转。胆石性肠梗阻5例,异位结石表现为环状钙化或完全钙化影,4例伴有胆囊形态异常及胆道积气。21例肠石性肠梗阻中17例诊断正确,CT对肠石性肠梗阻诊断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1.0%,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9.5%。结论 CT能明确显示肠石性小肠梗阻的特征表现,是诊断肠石性小肠梗阻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其在术前的诊断水平,预防术中危险情况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月~2017年1月经手术确诊的36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其CT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腹部大血管旁,28例位于腹主动脉周围,8例位于下腔静脉周围; 2)病灶境界清楚,呈类圆形、类椭圆形或呈分叶状肿块; 3)肿瘤最大径5cm的10例呈实性,直径≥5cm的26例多呈囊实性,肿瘤越大坏死囊变越明显; 8例病灶可见钙化; 4) 36例病灶CT增强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24例动脉期可见迂曲强化血管影,实性肿瘤或肿瘤的实性部分呈"扩散式强化",较大的17例肿瘤坏死囊变后呈"破网征"样改变。结论腹部大血管旁的好发位置以及"扩散式强化"、"破网征"对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鼻石的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鼻石的CT表现 ,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石 ,均经过CT检查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脓涕和鼻塞。结果  9例均为右侧鼻腔发病 ,其中7例位于下鼻道 ,2例位于中鼻道 ;2例见 2个病灶 ,其余 7例均为单发病灶 ;最大病灶约 5 0cm×3 8cm。8个病灶中心见低密度的核心 ,外围为高密度影 ,手术证实为沉积的无机盐 ,CT值均在10 0 0HU以上 ;其余 3个病灶为均匀高密度影。主要的继发改变包括上颌窦炎、鼻腔扩大、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和邻近骨质受压、变薄、硬化。结论 CT可准确显示鼻石的位置、大小、数目、密度 ,也可清晰显示其并发症 ,有助于鼻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也可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PEComa)的多种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结果11例患者均为肝脏单发病灶,10例病灶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者直径约13.5cm,最小者直径约1.8cm,平均5.7cm。CT平扫示肝内圆形或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呈向心性不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内可见分隔,延迟期病灶强化明显减退呈等或稍低密度影。MRI平扫示病灶T1WI呈中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较大病灶信号不均匀,病灶T2WI呈稍高信号,D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特征与CT类似。PET/CT检查所见,直径大于3.0cm病灶均可见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或不均匀浓聚,SUV值最大为12.2,最小为3.6,平均值为5.7;直径小于3.0cm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摄取轻度浓聚,SUV值最高为4.7,平均为2.9;仅1例直径约1.8cm的病灶表现为无明显放射性浓聚,与正常肝组织放射性摄取相同;延迟1h PET/CT显像示,所有病灶的SUV值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PET/CT显像检查具有特征性,与常规影像检查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粪石性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MSCT)图像特点,并评估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粪石性肠梗阻患者的CT图像。结果手术取出粪石6枚,其中5枚位于回肠,1例患者同时发现胃粪石。粪石长径3~7 cm,所有粪石的共同CT特征为筛孔状气泡征及类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增强均出现梗阻部位肠壁强化;3例出现少量胸腹腔积液,3例复查粪石游走。结论 筛状气泡征是小肠粪石性肠梗阻的特征性表现。术前MSCT对粪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很有价值,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及MRI常规扫描,其中1例同时加做增强扫描,9例行CT常规及增强检查,9例行MRI常规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MRI常规平扫。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23例患者,共发现25枚病灶。其中3例患者为术后复发。病灶最大13.2cm×12.0cm×11.4cm,最小2.0cm×1.8cm×1.5cm。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例病灶内见钙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在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多层CT表现,提高卵黄囊瘤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病理证实的卵黄囊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3例中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11岁、22岁、35岁;病灶分别位于卵巢、前纵隔、睾丸,其大小分别为11.8cm×11.2cm、15.4cm×7.8cm、6.2cm×4.8cm。多层螺旋CT上平扫病灶均呈囊实性,病灶内出血2例(卵巢、睾丸),钙化2例(卵巢、前纵隔),位于病灶边缘,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逐渐明显强化;3例患者血AFP明显升高。结论:卵黄囊瘤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血AFP升高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结节性筋膜炎(NF)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NF的影像表现,其中4例行CT检查,5例行MR检查.结果 9例NF中,5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腹壁,2例位于外耳道.病灶最大直径为1.1~9.5 cm,平均(3.7±0.3)cm.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实性软组织肿块,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病灶在MR T_1WI呈等低信号,在T_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结论 CT及MR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NF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赵美华  周建军   《放射学实践》2013,28(2):187-190
目的:分析肾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转移瘤的临床及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3例肾转移瘤单发8例,多发5例,共发现19个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16个,不规则形3个;囊实性11个,囊性6个,实性2个;直径2.2~8.7cm,<3.0cm 12个,3.0~5.0cm 5个,5.0~10.0cm 2个;位于肾皮质且突出肾皮质引起肾轮廓改变1个,位于肾实质16个(病灶中心多位于皮髓交界处),位于肾窦2个;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早期呈中等强化,实质期持续强化,17个病灶呈环状强化,环壁较厚,环外壁光整,内壁模糊,病灶内部强化不均,2个实性病灶隐约可见环状强化,病灶内部强化较均匀。结论:结合肾转移瘤的临床及CT双期增强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肺炎性假瘤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开胸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患者术前CT检查资料,其中8例CT平扫、11例CT增强、3例同时进行CT平扫和增强,分别对病灶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增强前后的病灶进行CT分析.结果:病灶位于右肺13例,左肺9例,表现为实变影11例,其中合并巨大囊性占位1例,显示空气支气管征2例;周围型不规则肿块影11例,其中多发占位1例,合并结节状钙化1例;病灶大小:1.5cm×2.0cm~6cm×5cm,灶内见单发或多发类圆形空洞影15例,实性部分CT值平扫22.4HU(16.6~28.3HU),增强后45s80.76HU(49~89.48HU).纵隔淋巴结肿大7例.结论:肺炎性假瘤表现多样,以实变和周围型不规则肿块影常见,灶内常有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脓肿影,实变区病变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CA)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CA患者的MS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0例HCA患者中,10例病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1例两侧叶均被累及。病灶大小0.6cm×1.3cm~4.0cm×5.2cm,形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边界较为清楚,以实性成份为主。CT平扫呈不均匀低或等密度影,边界欠清;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明显强化,以动脉期强化为著,但较正常甲状腺及周围血管密度低,部分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MSCT表现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对HCA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确诊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DCT对肝硬化中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 分析23例肝硬化患者的MD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的表现. 结果 23例患者中发现28个APS灶,在动脉期均显示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24个位于肝包膜下.在CT横断面上13个病灶表现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另外15个虽表现为小结节样病灶但在MPR图像上13个也表现为楔形或不规则形.26个病灶DSA表现为门脉小分支早期显影,另2个DSA表现未见异常. 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MD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肝脏周边较小的楔性、结节样或不规则形高密度灶而在门脉期呈等密度提示非肿瘤性AP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肠梗阻的部位与病因,并讨论结肠癌的CT表现与检查方法。方法26例临床疑诊结肠癌患者包括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结肠癌和3例回盲区炎症术前均经全腹CT平扫,21例又经增强扫描,8例经多平面重建(MPR)检查。结果CT检查证实,结肠癌性肠梗阻表现为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梗阻远端肠管空虚,移行段(病变段)肠管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肠壁增厚,肠腔不规则狭窄,局限性强化。典型者病变段肠管长轴切面可见类结肠造影表现:不规则狭窄肠管与正常肠管分界清楚,呈“肩样征”。26例中,术前3例结肠癌被漏诊,3例回盲区炎症被误诊为结肠癌,CT诊断结肠癌性梗阻的敏感性为87%,准确性为76%。结论全腹CT扫描,尤其MPR对判定结肠癌性梗阻部位与病因有较高的敏感性,并有助于术前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机,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漫游技术(VRT)重建。结果1例病灶为肺叶外型。11例为肺叶内型,其中5例位于右下肺,6例位于左下肺。异常供血动脉8例来自胸主动脉,4例来自腹主动脉。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囊实性肿块和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与体循环相连。结论双源CT增强及重建技术诊断肺隔离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着重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轮廓、密度、MRI信号特征以及动态增强表现等. 结果 15例共18个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大小由1.5×2.3 cm~5.0×7.0 cm,肿块边界清楚,但形态不一,其中16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CT平扫12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4个病灶内可见散在小灶性低密度;所有病灶在CT动态增强肾皮质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肾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无强化;MRI显示所有病灶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在T1WI上大部分病灶呈等信号,但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在MRI上未能显示明显高信号,而MRI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和CT基本相仿. 结论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于和肾癌相混淆,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和鉴别诊断价值,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做MRI检查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