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资料,术前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肿瘤呈多发1例,表现为1个大肿瘤伴周围多个小结节灶,其余5例均为单发.CT平扫除1例病灶周边可见点状钙化外,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肿瘤在MR 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也可表现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或信号区多无明显强化;周围肝内血管呈受压推移改变,腹腔及后腹膜均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结论CT和MRI能显示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hep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HENT) 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9例患者MRI平扫及增强影像资料,总结特征表现。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0岁;病灶直径平均为7.8 cm。8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实性肿块,内见囊变坏死; 2例病灶内见出血,边界清楚,周围肝血管受压;增强扫描病灶8例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平衡期呈持续性强化,1例轻度强化; 6例可见环形强化的包膜。各期强化程度与肝组织对照,P=0.028、0.005、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组织对照,P=0.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1级1例,G2级6例,G3级2例。结论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有特征性MRI表现,实性肿块、内见囊变坏死、边界清、有包膜、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性强化均是其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少见部位的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NET的影像学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51~71岁,平均58岁。肝脏、肾脏、膀胱、肠系膜各1例,胆囊2例。术前4例仅行CT检查,2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 6例中5例属于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分别位于肝、胆囊、肾及肠系膜,1例膀胱高分化NEC。肝脏原发性NET表现为大肿块伴周边多子灶,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增强后呈不明显环形、分隔状强化。2例胆囊原发性NET分别为肿块型和厚壁型,肿块型1例巨大,随访晚期可见坏死,厚壁型1例黏膜中断,囊壁局限性增厚并肝脏浸润,2例强化均不明显,无腹腔内淋巴结转移。肾脏原发性NE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小结节,合并肝多发转移,增强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轻度强化。肠系膜NET中央坏死,增强后肿块呈轻度环形强化,灶周见肿大淋巴结,邻近肠系膜受牵拉呈辐射状。膀胱原发性NET表现为黏膜下密度不均匀结节影,MRI显示中央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壁及中间分隔呈短T...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门部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门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CT、MRI资料,其中2例行CT、MRI检查,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肝门部神经鞘瘤的MRI表现:T_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_2WI序列为等、高信号.CT表现: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界清晰的肿块,其内可见散在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CT、MRI增强呈延迟强化或不均匀强化.CT、MRI可见病灶周围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病理以瘤细胞呈梭形、外见完整纤维包膜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100、NSE、Vimentin阳性.结论 肝门部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肝门部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PHNE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CT和MRI资料,比较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7例PHNEC患者共发现10个病灶,5例为单发,2例多发。6个病灶位于肝右叶,2个病灶位于肝左叶,2个病灶较大于肝左右叶交界区,肿瘤直径1.0~13.0cm,8个病灶内部见液化坏死或囊变,动态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持续强化,囊性部分及液化坏死部分不强化;2个病灶较小,内未见囊变及坏死,动态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为等信号。结论:PHNEC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NET 14例(14例均行CT检查,其中9例行MR检查),分析病灶的CT、MRI表现,探讨形成影像表现的病例基础.结果 PHNET呈单发(8例)或多发结节(5例),弥漫性全肝分布1例.CT平扫呈低密度,1例可见液-液平面病理为内部出血;动脉期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1例呈弥漫性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减低.MRI呈长T1长T2信号,出血呈短T1短T2信号,强化形式与CT相同.随病理分级的提高,病灶由G1单发实性-G2实性或囊实性-G3弥漫性分布或出现肝内转移.扩散加权成像(DWI)呈扩散受限改变.结论 CT、MRI能够显示出PHNET的影像学特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瞿姣  袁欣  赵卫  李德艳  杨亚英 《放射学实践》2019,34(10):1137-1141
【摘要】目的:总结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癌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癌的CT及MRI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灶位于鼻腔鼻窦7例,纵隔14例,肾脏2例,膀胱4例,前列腺2例,肝脏1例,卵巢1例。30例行CT检查,平扫+增强26例,平扫4例;11例行MRI平扫+增强。病变均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强化程度及方式不一,8例DWI高b值扩散受限呈混杂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1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28/31伴坏死,2/31伴钙化,31/31伴周围组织侵犯,17/31伴淋巴结转移。7例鼻部神经内分泌癌周围骨质均表现为膨胀性与浸润性破坏并存。纵隔神经内分泌癌中,12/14见分隔样强化或小血管穿行征。结论: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表现为大肿块,坏死常见,钙化少见,极易侵犯周围结构。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周围骨质膨胀性与浸润性破坏并存且不伴骨质硬化,纵隔神经内分泌癌伴分隔样强化或瘤内血管穿行征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NEC)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原发性NE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并总结分析其CT表现。结果 7例患者中单发4例,多发3例,表现为单个较大主灶伴多发子灶。肿瘤最大径4.8~17.3cm,4例边界清楚,3例边界欠清。7例密度均欠均匀,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动脉期7例肿瘤实质部分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其中3例强化范围增加,逐渐向内填充。肿瘤血管显影3例,瘤体边缘包膜样强化2例。侵犯胆囊壁2例;肝内胆管扩张3例;肝门区、后腹膜淋巴结肿大4例。结论肝脏原发性NE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该病诊断与鉴别有一定的价值,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的CT、MR表现,以提高对该少见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的CT、MR表现,其中12例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8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0例患者中,单侧9例,双侧11例,共31个病灶,肿瘤最大径约2.8~16.5cm,平均(8.2±0.6)cm;22个病灶呈边缘清晰、光整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9个呈边缘不光整、边界不清的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中肿瘤侵犯肾上极3个,包绕下腔静脉2个,包绕门静脉主干、侵犯腰大肌各1个。密度或信号均匀26个,不均匀5个。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15个,稍低密度5个,所有病灶内均未见钙化及出血。MR平扫病灶T1WI呈等信号7个,低信号4个;T2WI呈高信号;DWI均呈高信号,ADC值平均(0.98±0.07)×10-3 mm2/s。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24个,中度强化7个。结论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多数为双侧肾上腺区域铸形生长、密度(信号)均匀、无明显钙化、轻-中度强化的占位灶,肿瘤大者可侵犯相邻结构,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MR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所有的病例均经穿刺病理证实.5例行CT扫描,1例行MRI平扫. 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1例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呈不均匀环形强化,4例中央部位出现结节样强化;门静脉期全部病例由周边向中心强化,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病灶密度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1例MR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结节呈环形强化,部分结节呈全瘤均匀强化,延迟期全部结节呈全瘤强化. 结论 本病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韧带样瘤的影像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以来,15例经病理证实为韧带样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女性10例,男性5例,中位年龄36岁。3例行CT平扫检查,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CT均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呈等低密度,3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欠均,4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增强扫描3例均匀强化,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MR图像比较有特征,呈等T_1稍长或等T_2信号,压脂像呈高信号,部分内见条片状低信号,坏死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均有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条带状低信号无强化。上述病例3例复发,未见转移征象。结论韧带样瘤的影像学表现中,CT可以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但是缺乏特征性表现;MRI检查T_1WI及T_2WI病灶内可见条带状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低信号区增强扫描无强化,掌握其影像特征,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3.
肝脏淋巴瘤CT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对肝脏淋巴瘤CT及MRI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肝脏淋巴瘤,其中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例。2例原发性肝NHL分别为手术及穿刺证实,另22例在发病时或随访过程中肝脏出现占位性病变,治疗后肝脏病灶均有缩小或消失,以此推断淋巴瘤肝脏浸润。2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①病变表现形式:肝脏单发病灶8例(33%),多发病灶15例(63%),肝脏弥漫性浸润1例(4%)。②CT表现:平扫肝脏病变绝大多数呈低密度(13/14),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明显强化(11/21)或仅表现为轻度强化(10/21)。③MRI表现:T_1WI肝脏所有病变均呈低信号,T_2WI大多数(6/8)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无明显强化(3/8)或轻度强化(5/8)。④本组有6例血管穿过病灶或病灶沿血管浸润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包绕等受侵表现。结论:肝脏淋巴瘤多数平扫呈低密度或低信号(T_1WI),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大多数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病灶内有血管穿过或病灶沿血管浸润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侵可能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分析肝脏病灶特点,肝脏淋巴瘤可以被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4.
肝腺瘤的平扫和动态增强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平扫和动态增强MRI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单发肝腺瘤和2例糖原累积症合并多发肝腺瘤行MR检查,对病灶大小、包膜、平扫和增强信号表现进行评价。结果5例单发病灶均较大,平均6.8cm×8.9cm。与肝实质比较,T1WI序列等信号,T2WI序列高信号,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出血信号区,周缘见低信号包膜;增强后动脉期3例病灶明显强化,2例病灶轻~中度强化;门脉期病灶高于周围肝实质3例、等于和低于各1例;延迟期病灶高于周围肝实质1例、等于和低于周围肝实质各2例。周缘包膜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4例,无强化1例。2例多发病灶大小不一,MR平扫较大病灶(直径≥3cm)与上述单发病灶表现相似;小病灶(直径<3cm)相对于肝实质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周缘基本无包膜;各病灶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高于或等于周围肝实质。结论肝腺瘤无确定一致的MRI表现,但在平扫和增强期检查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它与肝脏内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伴肝内多发转移。患者为41岁女性,2010年体检B超发现肝内多发占位,考虑血管瘤,随后定期随访;2013年8月B超发现肝内病灶明显增大,及MRI检查考虑肝内多发血管瘤;CT及MRI图像特点为:富血管肿瘤,边缘清楚,增强后表现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MRI图像表现为多结节灶。穿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倾向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全身检查未见原发灶,我们考虑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伴肝内转移。 TACE治疗:奥沙利铂100 mg+明胶海绵颗粒(300~500μm)1瓶+碘油10 ml,留置导管微泵灌注奥沙利铂100 mg(99 mg/h)。该病临床极为少见;我们复习文献,对该病的发病特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判断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结节性筋膜炎(NF)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NF的影像表现,其中4例行CT检查,5例行MR检查.结果 9例NF中,5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腹壁,2例位于外耳道.病灶最大直径为1.1~9.5 cm,平均(3.7±0.3)cm.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实性软组织肿块,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病灶在MR T_1WI呈等低信号,在T_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结论 CT及MR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NF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外骨软骨瘤(extraskeletal chondroma,ESC)的影像学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SC临床手术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6例ESC中2例仅行CR检查,2例行CT平扫检查,1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行CT及MRI检查。6例ESC共7个肿块,其中踇趾旁1例2个肿块,手环指、肘后、肱骨背侧、肩胛骨旁、腰背部各1例。ESC影像表现为软组织内单发与骨膜、滑膜不相连的质硬软组织肿块5例,多发1例;边界清楚5例6个肿块,肿块内见钙化灶或骨皮质样高密度影肿块5例6个肿块,另1例为单发无钙化肿块;MRI扫描肿瘤内部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片团状长T_1长T_2信号,肿块周边可见长T_1短T_2纤维包膜成分。结论 ESC为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软骨性肿瘤,具有较特征的影像学特点,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肝脏囊性病变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78例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炎症性囊性病变21例,肿瘤囊变病例30例,发育性囊肿27例.结果 肝脏囊性病变CT和MR检出率100%.对于炎症性囊性病变﹑肿瘤囊变和发育性囊肿,CT诊断准确率分别是76%、90%和93%,MR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3%、93%和100%.CT和MR表现:炎症性囊性病变中,肝脓肿和肝包虫囊肿表现为囊性占位,囊肿有张力,肝脓肿周围大片状低密度影或水样信号影,囊肿内可以形成气液平面.肝包虫囊肿出现大囊套小囊征象,增强检查见囊壁中度强化.肿瘤囊变中,转移瘤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的囊性病灶,增强检查表现为轻度或中度环形强化.原发肿瘤囊变平扫表现为囊变部分形态不规则,壁厚薄不均,增强检查具有原发肿瘤强化特点.发育性囊肿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或水样信号囊性病灶,一般不强化.结论 CT和MR检查对肝脏囊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的CT、MRI特征及其形态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MN-B患者18例,16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13例行MR增强扫描,其中1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观察分析其影像和病理表现,结合影像及病理表现将IPMN-B分为典型IPMN-B、囊性IPMN-B、无肿块型IPMN-B和侵袭性IPMN-B共4种类型,确定其分型.结果 典型IPMN-B 9例,表现为沿胆管壁的肿瘤灶,肿瘤上游、下游胆管均明显且广泛扩张.囊性IPMN-B5例,胆管呈动脉瘤样扩张,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瘤灶.无肿块型IPMN-B 2例,胆管呈广泛明显扩张,未见明确肿瘤病灶,胆管壁光滑.侵袭性IPMN-B 2例,病灶所在节段胆管扩张,肿瘤突向胆管腔内使胆管壁呈锯齿状,伴随胆管外异常密度或信号灶.18例均有胆管扩张,其中16例可见扩张胆管内肿瘤病灶,2例未见明确瘤体显示,仅表现为胆管扩张.CT扫描可见肿瘤密度低于肝实质,并高于胆汁和胆管内黏液.MR T2WI可见肿瘤信号高于结石,并低于胆汁和黏液.DWI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三期增强扫描可见肿瘤的密度或信号均低于肝实质.结论 IPMN-B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有助于分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中央瘢痕的CT及MRI表现,探讨中央瘢痕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来经CT和(或)MRI检查的173例肝脏肿瘤,其中具有中央瘢痕者59例:肝血管瘤1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2例、纤维板层型肝癌(FLHCC)11例、肝细胞肝癌(HCC)和肝转移癌各1例。结果含中央瘢痕的血管瘤和FLHCC通常直径5cm,FNH直径多数5cm。FNH中央瘢痕较小、典型表现呈"星芒状",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MRI呈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延迟强化;FLHCC中央瘢痕大而宽、可达病灶边缘,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MRI各序列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延迟强化;巨大血管瘤中央瘢痕形态多样,平扫:CT表现为更低密度,MRI呈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HCC中央瘢痕延迟扫描无强化;转移癌的中央瘢痕类似液化、坏死,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中央瘢痕的不同形态及特征性强化方式结合瘤体主体的强化特征对肝脏肿瘤的定性和鉴别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