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于胃,关于肺"是《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精髓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探讨"聚于胃,关于肺"的涵义、肺与胃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理论对肺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探寻肺系疾病辨治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突出中医学特色,提高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肺系疾病是普遍存在的常见病,严重的危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在临床上深入研究其证治规律,对提高临床防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就《素问.咳论篇》"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肺胃相关理论对肺系疾病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徐艳玲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38-1340
《素问.咳论篇》"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肺胃相关理论对于肺系疾病辨证施治以及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及《温病学》等经典著作从肺胃相关论治肺系疾病进行浅析,旨在进一步探讨肺系疾病的证治规律,提高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聚于胃,关于肺”源自《素问·咳论篇》篇,此理论简要概括了咳嗽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揭示了肺与胃之间的密切关系,经后代医家不断完善,该理论内涵逐渐丰富,并被应用于各个系统疾病中。通过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在和胃降逆的基础上从宣、降、润、理4个方面论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系疾病中的常见病,临床上除了咳嗽、咯痰、气喘等症,还可兼见腹部胀闷、不思饮食、肌肉萎缩、营养不良等各种肺系之外的表现.基于《素问·咳论》中提出的"此皆聚于肺,关于胃"理论,认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除了治肺以外,还可通过治胃,使中土得运,肺气得固,宣发肃降有常,则咳喘诸症自平而收功.  相似文献   

6.
壮医"三道两路"理论核心认为,"谷道"调节枢纽在脾胃,"气道"调节枢纽在肺,"水道"调节枢纽在肾。"三道"调和则人体气机平和,身体康泰。"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影响"三气"同步,致脾胃、肺肾气机失衡,进而致胃气上逆,而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基于壮医"三道两路"的理论指导,应用壮医筋经疗法从局部疏经通络以调畅整体气机,通调"气道""水道""谷道",以致肺肾、脾胃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以降上逆之胃气,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慢性咳嗽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西医认为其常见病因有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道反流性咳嗽(GERC)等,但临床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其病因诊断较困难。《素问·咳论》强调咳嗽"聚于胃,关于肺",可以认为是从肺胃论治慢性咳嗽的源头。笔者查阅文献并结合老师经验,试阐述其理论基础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内经》指出:咳嗽与五脏六腑均相关,揭示了咳嗽虽是肺系病变而各脏腑病变可累及肺系而致咳嗽的道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说明咳嗽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上述理论运用于具体疾病的诊治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对疾病的特殊性、规律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基于"肺主皮毛"理论和"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分析"治未病"思想预防于肺系疾病。阐述"肺主皮毛"理论渊源与现代医学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总结在证候上主要表现为肺卫气虚证和肺阳虚证。以"肺主皮毛"理论为基础,探讨肺系疾病未病时应内调体质,外避诱因,内外兼顾,劳逸结合;欲病时应先安未受邪之地,截病于未传之时;已病后应防止其复发,顺四时,畅情志,和五味,排浊气。为防治肺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壮医"三道两路"的理论指导下,应用壮医经筋疗法从局部作用整体,调"气道"通"谷道",以致肺、脾胃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降逆胃气,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聚胃关肺”思想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它指出肺胃在生理功能上共主营卫气血,气机升降相协,阴液互滋互助,以及病理上相互影响,强调了阳明胃在肺脏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论点对肺系疾病的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之咳)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论述,是把咳论作了一个总结。提出致咳的两个主要原因:“皮毛先受邪”;“其寒饮食入胃”,说明肺胃为成咳之源。因肺外合皮毛,手太阴肺经又起于中焦,所以咳与肺胃关系密切。高士宋说:“六府以胃为本,五藏以肺为先,故承上文五藏六府之咳而言。此皆聚于胃,而关于肺,聚于胃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关于肺则气逆也”。这个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对临证治咳很有意义,笔者试结合所治病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正>小儿肺系疾病中尤以咳嗽为多见。咳嗽虽属肺系疾病,然并非致病原因皆归于肺。《素问.咳论》中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并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五脏六腑失常,皆可涉及于肺而致咳,脾胃运化失常,显然也可以影响肺之宣肃,引起咳嗽。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其不足尤为突出。故脾胃与小儿咳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嗽与肺胃相关。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小儿久咳的根本原因,调理脾胃是治疗小儿久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聚于胃,关于肺”乃《素问咳论》对咳嗽主要病理及病位的最早认识。说明咳嗽的病理变化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对后世辨证治疗咳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云峰  谢敏 《新中医》2022,54(6):208-211
通过厘清胃、肺、肾三者间的关系,分析讨论从肺肾论治脾胃疾病。首从《黄帝内经》中关于肺、肾与胃的阐述进行分析,认为肺、肾与胃的生理功能在藏象层面关系紧密,三者的生理结构在经络层面密切相关。进而,从“胃之关”分析肺肾对胃的调节作用,认为从“聚于胃,关于肺”,可看出肺与胃气机升降相依,而从“肾者,胃之关也”可看出肾与胃水液运输相济。基于以上所论,认为从肺肾论治脾胃疾病,有降肺气以平呃逆、调肾中阴阳以和胃中寒热之法。  相似文献   

17.
以慢性肺系疾病为研究对象,结合前期聚散理论、肺络微型癥瘕理论研究结果,通过阐述中医学"毒"和"肺络"的内涵,提出慢性肺系疾病既可由外受毒邪引起,亦可由内生毒邪所致并加重,其核心病机为毒损肺络,络脉瘀阻,对"毒损肺络"病机假说进行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肝左肺右"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基于"肝左肺右"思想认识自然、疾病,且临床医案颇多。该文通过论述"肝左肺右"理论来源、含义、医案,以期为肺系疾病从肝论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基础、现代理论研究、治法等方面对该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咳嗽是肺系疾病中常见的病证,《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止局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