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胰腺肿瘤(36例胰腺癌、5例胰岛素瘤)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各期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并计算两者差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肿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分别为(6.7±4.3)HU,(31.6±14.3)HU,(4.9±3.8)HU。两者差值在动脉期与平扫、门脉期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1.4,10.5,P均<0.001),平扫与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小瘤灶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和腺瘤的CT表现,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17例、腺瘤31例,对2组病例的影像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是否见肿瘤血管及坏死囊变等.结果 嗜铬细胞瘤最大直径平均(52.2±20.2) mm,腺瘤最大直径平均(27.8±17.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部分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嗜铬细胞瘤均高于腺瘤(均P<0.05).17例嗜铬细胞瘤,14例(82.4%)可在动脉期于肿瘤周围或肿瘤内见到肿瘤血管,12例(70.6%)可见坏死囊变,肿瘤边缘均未见环形或弧线样强化;31例腺瘤,3例(9.7%)见肿瘤血管,2例(6.5%)见坏死囊变,10例(32.3%)见环形或弧线样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与腺瘤均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MSCT双期增强扫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增强扫描动脉期是否可见肿瘤血管是两者的鉴别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期螺旋CT扫描在小胰岛细胞瘤(直径≤2cm)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小胰岛细胞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螺旋CT检查表现。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3个胰岛细胞瘤,其中胃泌素瘤1个,胰岛素瘤11个,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个。CT平扫仅发现少数病灶(1/13),三期螺旋CT检查发现绝大多数病灶(12/13)。7个病灶强化峰值出现在动脉期,6个病灶强化峰值出现在实质期。病灶CT值动脉期为(118.0±31.6)HU,实质期为(131.2±26.6)HU,门静脉期为(104.5±16.3)HU,实质期与门静脉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与门静脉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的病灶在三期增强CT上均表现为中等度或明显强化。11个病灶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2个病灶表现为环形强化。1个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螺旋CT表现与其余12个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无明显差别。结论小胰岛细胞瘤三期扫描均呈中等度或明显强化,大部分表现为均匀强化,动脉期和胰腺实质期能够检出绝大部分小胰岛细胞瘤;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判断小胰岛细胞瘤是否具有功能性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和病理对照分析,提高其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28个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特点和病理对照。结果肿瘤形态呈类圆形、卵圆形20例22个,不规则、分叶状6例,边缘清楚者25例,1例蒂扭转边缘模糊;肿瘤最大径在3~15cm,长径平均为(9.2±0.2)cm;平扫CT值12~50HU,平均(29.1±2.64)HU,等低于子宫肌肉的密度,增强后26例病灶均为轻度强化或不强化,CT值增加(2~10)HU,最大强化幅度均10HU,平均约(5±0.5)HU,与平扫比较其CT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3.539,P=0.006)。2例增强后肿瘤内可见纤细血管影,肿瘤实质轻度强化。结论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CT平扫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等低密度肿块(比子宫及肌肉),增强后乏血供的强化模式,就是轻度强化或不强化。这些CT影像特点将有助于提高对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SCT动态增强靶扫描技术在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1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MSCT动态增强薄层靶扫描技术的应用及CT表现。结果本组11例病例均行MSCT动态增强薄层靶扫描技术,均行MPR多平面重建,肿块为圆形或椭圆形,其中2例可见"伪足征"。除1例为为完全囊性外,余10例均为单发均匀实性肿块,2例边缘可见弧形、点状钙化灶。平扫CT值为25~33HU,增强扫描后1例无强化,10例呈均匀轻度强化,强化幅度0~16HU。结论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临床少见,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MSCT动态增强薄层靶扫描技术,充分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动态增强变化,有利于提高影像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上腺神经节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肾上腺神经节瘤,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CT结果和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例肾上腺神经节瘤中,5例发生于右侧,2例发生于左侧.5例神经节瘤内出现钙化.肿瘤直径为3.6~8.0cm,平均为5.7cm.肿瘤平扫CT值为24~37HU,平均值为30.4HU;增强动脉期CT值为31~42HU,平均为36.7HU,增强静脉期CT值为39~55HU,平均值为45.6HU,均呈较明显的渐进性强化.7例肿瘤均边界清晰,3例呈“伪足”样生长,3例肿瘤推压下腔静脉使其移位,但形态无改变,2例肿瘤被对比剂填充的下腔静脉压迫变形.结论 肾上腺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在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最后确诊仍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5例肝腺瘤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3ml/s单相注射,延迟20~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腺瘤及正常肝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腺瘤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例肝腺瘤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肝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其平均CT值与正常肝组织相差38HU,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8.94,P<0.01);在门脉及延迟期,4例腺瘤表现为等密度,1例为略低密度,分别与正常肝组织平均CT值相差(3.7±7.1)HU和(-4.3±3.6)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0,t=0.75;P值均>0.05);肝腺瘤动脉期平均CT值明显高于门脉及延迟期,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8.39,P<0.01)。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动脉期扫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adrenal ganglioneuroma,AGN)的CT及MRI特征表现,提高对AGN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AGN患者的影像学特点,28(28/29)例行CT检查,8(8/29)例行MRI检查,7(7/29)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 29例均为单侧发病,位于左侧10例、右侧19例。肿瘤最大径1.9~12.5cm,平均(5.0±3.0) cm,12例形态不规则呈水滴状生长,3例多囊样改变,其中1例跨中线生长,对侧肾上腺受压推移。CT表现:平扫密度均匀17例,因囊变、钙化和含脂而密度不均11例,CT值21.9~43.4 HU,平均(32.4±6.2) HU;增强后轻中重度强化22例,无强化6例,动脉期CT值22.9~59.2 HU,平均(37.7±8.5) HU,动脉期平均增幅为(5.3±5.9)HU;静脉期CT值24.1~65.8 HU,平均(46.6±10.4) HU,静脉期平均增幅为(14.2±9.3) HU。MRI表现:8例实性部分表现为等T1等长T2信号,4例行DWI序列检查,未见明显弥散受限,ADC平均值为(1...  相似文献   

9.
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 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 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 cm,其中病灶直径<5.0 cm 2个,5.0~10.0 cm 12个,>10 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 HU(平均43.8 HU)、57.8~87.9 HU(平均77.3 HU)和72.4~115.6 HU (平均93.7 HU).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 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0.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右侧13例,左侧4例,均为单发,大小1.5~7.2cm,平均(4.2±1.9)cm,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斑点状钙化4例,囊变1例。平扫CT值28.0~43.8HU,平均(33.6±4.7)HU;增强后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CT值21.5~49.4HU,平均(37.3±6.8)HU;静脉期多轻度强化,CT值27.9~62.2HU,平均(45.0±9.7)HU;其中5例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无强化。术后对13例患者进行3~48个月随访(平均15月),2例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术后9、12个月。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平扫边界清晰,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增强后呈轻度延迟性强化或无强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副脾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腺区副脾术前CT资料.结果 病灶均位于左侧肾上腺区,单发,边界清晰,4例呈类圆形,1例椭圆形,最大径1.1 ~3.0 cm之间,平均(2.1±0.7)cm.CT平扫5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同层面的脾脏密度相近,均无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CT值41.9~55.3 HU,平均(47.7±5.4)HU;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或斑马纹样强化,CT值78.6~141.1 HU,平均(102.6±25.8) HU,静脉期2例进一步强化,3例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趋于均匀,CT值68.7 ~ 129.7 HU,平均(104.6±22.9) HU.5例病灶3期CT值与同层面脾脏的CT值相仿,5例中,病灶由脾动脉分支供血4例,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2例.结论 肾上腺区副脾CT特征为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均相近,多由脾动脉分支供血,易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这些特征有助于肾上腺区副脾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及碘含量测定技术在鉴别肾上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行肾上腺CT扫描者40例(共40个肾上腺结节),其中24个结节为无功能腺瘤,16个结节为转移瘤,对全部结节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常规平扫CT值、虚拟平扫CT值、碘含量(ICad)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动脉期肾上腺腺瘤平均ICad[(24.65±1.06)mg/ml]略高于肾上腺转移瘤[(22.85±9.53)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门静脉期肾上腺腺瘤ICad[(13.96±1.11)mg/ml]低于肾上腺转移瘤[(24.70±5.49)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腺瘤与转移瘤的动脉期、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平均CT值(Va、Vp)与常规平扫CT值(Vp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瘤的Vpre、Va、Vp均低于转移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8、0.006)。结论双能量CT技术能够通过虚拟平扫技术及碘含量测定技术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减少受检者经济负担及减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者26例,肝腺瘤者11例,行多期螺旋CT检查。结果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期CT值为(48.5±1.8)HU明显低于肝实质(61.5±1.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腺瘤平扫期CT值为(42.3±1.6)HU明显低于肝实质(61.5±1.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期CT值为(48.5±1.8)HU与肝腺瘤(42.3±1.6)H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期CT值为(123.7±2.6)HU明显高于肝腺瘤、肝实质(82.5±1.9)HU、(74.2±2.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门脉期CT值为(110.3±2.3)HU与肝腺瘤、肝实质(107.4±2.1)HU、(110.5±2.2)H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简单方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CT(MDCT)在鉴别胰腺实性型浆液性囊腺瘤(sSCA)与富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sSCA(13例)及pNET(26例)的临床、上腹部CT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定性参数(性别、病灶部位、形态等),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定量参数(病灶大小、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等),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绘制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sSCA(12/13)相较于pNET(13/26)平扫多呈相对低密度改变,sSCA平扫、门脉期CT值[(29.4±3.7)HU、(107.3±13.1)HU)]低于pNET[(43.6±6.5)HU、(123.4±18.4)HU],而动脉期、门脉期强化率[(4.1±1.3)×100%、(2.8±0.8)×100%]均高于pNET[(2.9±0.9)×100%、(1.9±0.5)×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平扫CT值所对应AUC(0.959)高于增强动脉期强化率(0.781)、门脉期CT值(0.750)、门脉期强化率(0.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CT值≤36.8 HU诊断sSCA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2.3%。结论:胰腺sSCA与富血供pNET的CT表现常易混淆,平扫CT值对两者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增强对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IAF)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IAF患者23例(IAF组)和GIST患者37例(GIST组)的资料,均行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定性分析比较两组形态学表现,定量分析病灶长径、短径、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图像由两名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与测量。对于测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阈值。结果与GIST组相比,IAF组CT表现多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多位于腹腔胃肠壁外,内部坏死少见,均匀强化(P=0.001,P=0.005,P=0.003,P=0.001);而病灶边界、瘤内血管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7,P=0.11)。IAF组与GIST组最大界面长径、短径和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9)cm vs(5.8±1.8)cm,(5.5±1.5)cm vs(5.7±1.6)cm,(31±2)HU vs(30±3)HU,P=0.717,P=0.616,P=0.186);两组动脉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绝对强化值及静脉期绝对强化值均小于GIST组(36±7)HU vs(35±10)HU,(45±8)HU vs(62±10)HU,(6±6)HU vs(23±10)HU,(15±8)HU vs(31±11)HU,P=0.001,P=0.001,P=0.001,P=0.001)。以动脉期CT值小于47HU,静脉期CT值小于56HU为鉴别诊断的阈值,诊断IAF的敏感度分别是87.0%、91.3%,特异度分别是89.2%、78.4%。结论与GIST相比较,IAF多位于腹腔胃肠壁外、形态表现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内部少坏死,均匀强化,动脉强期CT值多低于47HU,门静脉期多低于45HU,这6个特征对鉴别IAF与GIST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70例共72个病灶的资料,包括醛固酮腺瘤23个、皮质醇腺瘤18个、嗜铬细胞瘤17个及转移瘤14个.结果 醛固酮腺瘤平扫CT均值≤20 HU,21个呈轻度均匀强化.皮质醇腺瘤平扫CT均值≤25 HU,12个呈中度均匀强化;15个嗜铬细胞瘤呈重度不均强化;12个转移瘤呈中度不均强化.动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嗜铬细胞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静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相对造影剂清除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结论 肾上腺4种常见肿瘤的MSCT平扫、增强密度特征及其强化率、清除率存在差异,可作为这些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定量CT骨检测(QTC),评估受试者注射增强造影剂前后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共166例患者(其中106例无肾癌者,60例肾癌患者),同时接受腹部CT扫描,通过测量腰1椎体的CT值,记录三期(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的骨密度(BMD)变化。结果注射增强剂的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CT衰减值比无注射组(平扫期)显著增高(P<0.01)。无肾癌组:增强组动脉期CT值由(127.6±46.3)HU增长至(141.2±46.2)HU,静脉期增长至(146.3±47.1)HU(P<0.01)。肾癌组:增强组动脉期CT值由(113.2±37.8)HU增长至(125.2±38.2)HU,静脉期增长至(131.2±36.1)HU(P<0.05)。结论 QCT对有肾癌组及无肾癌组患者进行三期(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骨密度检测,注射增强造影剂均大幅度增加骨衰减,因此,造影剂对CT检测骨质疏松程度存在干扰,提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时须将造影剂的影响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9.
CT值在肾上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阈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强  方春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14-1116
目的:评价平扫CT值在肾上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优化选择鉴别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61例(63个病灶),其中腺瘤33个,非腺瘤30个,分别测量肿瘤的平扫CT值并计算不同CT值阈值鉴别腺瘤与非腺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33个腺瘤平扫CT值-9.0~42.6HU(10.6&#177;11.4)HU,30个非腺瘤平扫CT值18.2~48.7HU(36.1&#177;7.3)HU,两者的平均平扫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436,P=0.000)。使用15HU作为鉴别域值时诊断腺瘤的敏感度73%,特异度100%,准确度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7%;而使用20和25HU作为域值时的敏感度更高,分别为85%和91%,但特异度降低,分别为93%和90%。结论:平扫CT值在肾上腺腺瘤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以≤15HU作为腺瘤的诊断标准是比较合适的,特异度高,敏感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技术在评价肺癌非手术治疗疗效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52例经非手术治疗肺癌患者行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以4 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分别在25 s及90 s行胸部螺旋扫描),记录肺癌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净增值,并与文献结果对照.记录25 s及90 s时肺癌的强化模式.结果 治疗后肺癌平扫CT值、增强后25 s及90 s CT值分别为(42.20±7.43)HU、(57.35±10.09)HU、(71.85±12.45)HU.平扫CT值与文献报道的未经治疗的肺癌平扫CT值(40.70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5,P=0.152>0.05).强化净增值(29.46±10.85)HU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未经治疗肺癌的强化净增值(35.79 HU)(t=4.206,P=0.001<0.05).52例中32例90 8时表现为均匀强化;32例中25 s时21例表现为混杂强化,7例表现为均匀强化,2例表现为中央强化,2例表现为周边强化.结论 治疗后肺癌有逐渐强化的趋势;肺癌强化净增值能反映肺癌的血供,可作为肺癌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