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国人结直肠癌p53基因缺失的情况。方法 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检测24例结直肠癌p53基因缺失。结果 发现24例结肠癌中10例(41.7%)存在p53基因缺失,且发生淋巴结扩散和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缺失率较高(分别为60%和66.67%)结论 p53基因缺失是结直肠癌的一种常见的结构改变,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DCC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采用PCR—SSCP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DCC基因第4、28、29号外显子突变的情况。结果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18例201密码子表现为纯合突变型,7例201密码子表现为野生型,48例表现为杂合突变型。另有1例突变发生在第4内含子上。第28、29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DCC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浸润深度、组织病理、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微卫星分析法对3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6个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进行了分析。结果6个MMR基因LOH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hMSH3(30%)、hPMS2(25%)、hMLH1(30.0%)、hMSH2/hMSH6(23.07%),hPMS1基因未发现杂合性缺失。结论在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MMR基因通过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分子遗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微卫星分析法对3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6个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repairgenes,MMR)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进行了分析。结果6个MMR基因LOH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hMSH3(30%)、hPMS2(25%)、hMLH1(30.0%)、hMSH2/hMSH6(23.07%),hPMS1基因未发现杂合性缺失。结论在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MMR基因通过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分子遗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缺失(LOH)情况,并探索新的抑癌基因位点。方法: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用14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生引物,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平均距离为10厘摩(centi-morgan,cM)。用ABI PRISM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统计各位点杂合缺失率。结果:在12个获得有效数据的微卫星位点中,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6.78%,18p中最高为D18S53(38.09%),18q中最高为D18S474(55.74%)。4位患者的18号染色体所有杂合位点都存在缺失,30位患者的杂合缺失位点不少于50%(平均6个/人);缺失位点少于50%的有53人(平均1个/人)。结论: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存在高频的LOH,并以整体缺失为特点。存在高频LOH的区域定位有转化生长因子(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Rb结合蛋白8(RbBP8),特别是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MADH2、4、转化生长因子-β1反应元件(TGF-β1)等的缺失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有重要影响。18p也有存在未知抑癌基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瘦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结直肠癌各种临床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30例无营养不良的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和24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分析结直肠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血清瘦素水平的差异;检测肿瘤组患者的血清CEA及CA19-9水平,用RT-PCR方法 测定肿瘤组肿瘤标本中K-ras、p53、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及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肿瘤组血清瘦素水平[(3.53±1.72)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27±1.01) μg/L],P<0.05,且这种差异与性别无关.肿瘤组中不同肿瘤部位、不同TNM分期间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血清瘦素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低分化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高分化者和中分化者(P<0.05).肿瘤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血清瘦素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CEA和CA19-9水平,肿瘤组织的癌基因K-ras以及抑癌基因p53、APC和DCC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瘦素水平高于正常人;肿瘤的分化程度影响了血清瘦素的表达,但结直肠癌的TNM分期、部位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与血清瘦素水平无关,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基因的表达与血清瘦素水平也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MAD4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突变,并探讨其对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对本院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癌组织中SMAD4基因各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基因突变率与临床病理参数间采用,检验;应用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研究SMAD4基因所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果SMAD4基因在83例散发性结肠癌的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突变,平均突变率为10.8%。经Χ^2检验SMAD4基因突变率在肿瘤的Dukes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发生部位及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率为62.71%,其中发生突变的9例均存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论SMAD4基因的突变可能介导了散发性结直肠癌后期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对7q21-22区精细定位,寻找新的结直肠癌抑癌基因.方法 采用15对微卫星DNA标记7号染色体,在高频杂合缺失区另取5对微卫星标记对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3 h,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1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即7q21-22区.对该区再用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行精细定位,界定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精细的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结论 通过精细杂合缺失作图的研究,在7号染色体发现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的精细杂合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1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9.
DCC基因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人类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及危险修饰基因改变等。其中抑癌基因的异常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失活或缺失导致该基因的功能缺失,从而导致细胞去调节性生长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20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情况,并对20q11-13区进行精细定位.方法 收集1998年至1999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对应的正常黏膜组织,采用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对20号染色体进行杂合性缺失分析,在20q11-13区域另取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并对标本进行PCR分析.以Genescan 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和精确定位.结果 在20号染色体上发现一个高频杂合性缺失区即20q11-13区.进一步的精细定位,界定了两个高频杂合性缺失区:20q11.2、20q12,并在该杂合性缺失区发现了抑癌基因E2F1、PMP24和MAFB.结论 20号染色体有两个高频精细杂合性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对染色体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精细定位,发现D1S413-D1S2622区域存在高频杂合缺失现象,提示可能有抑癌基因的存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开展筛选研究.方法 构建包含上述区域基因的基因芯片,对19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扫描,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该区域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未知抑癌基因,然后对筛选出的候选基因采用Real-time PCR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根据前期实验结果,通过检索,挑选了25个基因进行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筛选.结果发现半胱氨酸甘氨酸富集蛋白1 (cysteine and glycine-rich protein 1,CSRP1)、LMOD1 、PPP1R12B和CFHL3 4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这4个基因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CSRP1基因可能是该区域中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通过Real-time PCR验证结果也发现CSRP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与芯片结果相符.结论 CSRP1基因可能是一个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情况,探究错配修复缺陷(dMM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诊且行根治术治疗的214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标本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临床肿瘤组织、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MMR蛋白(hMSH2、hMSH6、hMLH1、hPMS2)的表达情况,任一蛋白表达缺失则判定为dMMR。分析MMR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Pearson检验结直肠癌组织中四种MMR蛋白表达缺失的相关性;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dMMR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 结果(1)四种MMR蛋白阳性染色均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结直肠癌组织中dMMR发生率为15.4%(33/214),显著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的3.3%(7/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2,P<0.001)。hMLH1蛋白表达缺失25例,hPMS2 20例,hMSH2 12例,hMSH6 9例;MMR蛋白常协同表达缺失,以hMLH1/hPMS2协同缺失为主。(2)dMMR与肿瘤位置有关,多位于右半结肠;错配基因功能正常(pMMR)患者则多位于直肠和左半结肠,表现为高-中分化腺癌。hMLH1表达缺失多为中-低分化腺癌,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hMSH2表达缺失与肿瘤直径密切相关;hPMS2表达缺失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hMSH6表达缺失与肿瘤形态密切相关(均P<0.05)。(3)结直肠癌组织中四种MMR蛋白表达缺失呈正相关关系,以hMLH1/hPMS2、hMSH2/hMSH6协同表达缺失最为显著(P<0.05)。(4)dMMR患者的术后累积总生存率为84.8%,显著高于pMMR患者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985,P=0.043)。 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dMMR发生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比例更高,以hMLH1/hPMS2协同表达缺失较为多见;dMMR患者预后更好。dMMR对于判断结直肠癌临床恶性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及预测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散发性结直肠癌4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在4号染色体寻找杂合缺失区域,为定位、筛选高频杂合缺失区存在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20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的平均遗传距离是10.4里摩(cm01)。产物进行电泳、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短臂(4p)、长臂(4q)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4.25%、28.56%,可见3个最小的高频缺失区域(Region):R1:在D4S405和D4s3013(4p14—15.2)之间;R2:在D4s3000和D4s2915位点之间(4q12—21.1);R3:在D4S407和IMS2939位点之间(4q25—31.1)。D4S1534位点与肝脏转移有关(P〈0.05),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4号染色体的3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域4p14—15.2、4q12—21.1、4q25—31.1存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4.
ING1启动子甲基化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具有完整活性的抑癌基因可有效地抑制肿瘤发生。p53是目前研究得比较透彻的抑癌基因。文献报道p53发挥抑癌作用.需要ING1(inhibitor of growth)的参与。若ING1表达缺失或受到拮抗,p53的抑制生长作用即明显受到抑制。ING1具有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参与细胞衰老调控等作用。我们发现,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ING1基因的异常改变少见,癌组织中ING1的表达强度比相应的正常组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16/MTS1基因结合缺失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及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6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进行检测.并用Fisher精确检验的方法,对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与临床病理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例结直肠癌组织,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率为35.29%.Duekes C、D期的缺失率明显高于Duckes A、B期(P<0.05).低分化腺癌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率(11/16)高于高分化腺癌肿瘤(4/25)(P<0.05).侵犯到浆膜及浆膜外者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率高于侵犯在浆膜内者(P<0.05).结论 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肌层浸润等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结直肠发病率位居世界恶性肿瘤第3位,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肿瘤进展期,预后效果差[1]。在无症状人群中开展结直肠癌的筛查能够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的一些癌前病变,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结直肠癌筛查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结直肠癌的有效筛查手段。1基因DNA甲基化标志物筛查及相关筛查方法基因DNA高甲基化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一个早期事件,肿瘤细胞基因启动子的过甲基化作为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7.
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区22q13精细定位,以筛查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8个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5.6%。发现两个高频缺失区域:一个在D22S1171和D22S274之间,约2.7厘摩(cM);另一个在D22S1160和D22S1149位点之间,约1.8cM。D22S1171位点与肿瘤发生部位显著相关(P=0.020);D22S114位点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8);D22S1160位点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6);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筛选发现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分别约2.7cM及1.8cM。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22q13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与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 构建包含1号染色体长臂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基因芯片,对19例结直肠癌标本进行表达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加以统计学分析,筛选该区域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未知抑癌基因.结果 通过数据库检索,我们挑选了25个基因进行相关基因筛选.发现CSRP1、LMOD1、PPP1R12B和CFHL3 4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分别在15、16、16、16例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其中下调比例超过2倍的例数分别为11、11、14、10例.统计学分析发现这4个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相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CSRP1基因可能是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结论 表达谱芯片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RP1基因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筛选新的结直肠癌相关基因并初步验证,探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因芯片对既往发现的杂合缺失区域( 10q23.31-24.33)进行扫描,筛选结直肠癌相关候选基因,用real-time PCR初步分析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扩大样本量,通过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对筛选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所筛选基因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结果 基因芯片显示10q23.31-24.33区域磷脂酶Cε1(phospholipase C,epsilon-1,PLCE1)、CPEB3、NKX2-3、SEMA4G 4个基因表达下调,real-time PCR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LCE1基因在46%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年龄<60岁和低分化腺癌与该基因表达下调相关(P<0.05),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该基因表达下调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LCE1基因表达下调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PLCE1基因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散发性结、直肠癌APC基因杂合缺失和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APC基因的失活形式和规律。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DNA直接测序及微卫星标记PCR LOH分析方法 ,检测分析 40例散发性结直癌APC基因的突变和杂合缺失。结果  40例结、直肠癌中有 3 1例检测到APC基因改变 :双次打击 2 4例 (其中LOH加突变 15例 ,双突变 9例 ) ,单个突变而无LOH 5例 ,仅有LOH而无突变 2例。APC基因突变率及杂合缺失率与肿瘤部位 ,肿瘤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等无关。结论 APC基因改变与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在大多数的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中 ,需要APC基因的双打击致功能完全失活 ,而且LOH加突变可能是其主要形式。在肿瘤获得恶性表型后 ,其进展及预后与APC基因杂合缺失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