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腹泻患者的大便培养分离出的非伤寒沙门菌对耐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非伤寒沙门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①细菌细胞中的靶位基因-Ⅱ型拓扑异构酶即DNA促旋酶(GyrA和CyrB)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和ParE)的突变,导致其构型发生改变和功能丧失而使细胞的DNA降解及菌体死亡;②非靶位基因突变导致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和膜上主动外排泵的激活,使细菌细胞内药物蓄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导致耐药。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接触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人类和动物菌群中选择耐药突变株 ,可以定性氟喹诺酮耐药菌的生态学。从住院患者分离的菌群中 ,已证实耐药性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尤其是葡萄球菌。社区获得性病原菌中的伤寒沙门氏菌和淋病奈瑟氏球菌已出现氟喹诺酮耐药性。最初氟喹诺酮耐药性出现于肺炎链球菌 ,从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耐药菌中分离获得。但是新的数据显示 ,在全球的肺炎链球菌中耐药性有了发展 ,在广泛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国家 ,如东南亚 ,很可能氟喹诺酮耐药性淋病奈瑟氏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已广泛传播。在世界部分地区 ,肺炎链球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细菌鉴定采用API鉴定条,药敏试验采用K-B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例淋病奈瑟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25株,阳性率为30.5%;淋病奈瑟菌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较敏感,对青霉素、环丙沙星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青霉素、四环素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已不宜作为本地区治疗淋病的常规药物;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可作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同时应加强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4.
淋病奈瑟氏球菌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病奈瑟氏球菌引起的淋病是我国目前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传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由于耐药菌株的普遍存在已不再应用于临床治疗,然而,淋病奈瑟氏球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仍广泛存在。喹诺酮是近几年来治疗淋病最有效的抗生素,但目前已出现了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菌株,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有日渐增加的趋势。了解淋病奈瑟氏球菌耐药的发生机制、掌握并使用快速敏感的耐药基因检测方法是及时发现耐药菌株的关键,也是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本文综述了淋病奈瑟氏球菌耐药现状、对几种常用药物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的检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苏格兰喹诺酮类药物被用作治疗同性恋而非异性恋淋病奈瑟氏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苏格兰淋病奈瑟氏球菌实验室 (SNGRL)收集了该地区几乎所有的临床和实验室分离菌株 ,根据一项为期 10年以上的全国性监测 ,使研究资料很充分。 1991~ 1999年SNGRL从 4 4 15例感染中收集到分离菌  相似文献   

6.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目前仅次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第二大类抗感染化疗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疾病.但近10余年来细菌耐药性迅速增加,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关切.本文描述了喹喏酮类药物的演变,靶酶的结构和功能,抗菌作用机制,讨论了细菌对喹喏酮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三种耐药机制.其中,靶酶介导的耐药性(通过靶酶突变减弱喹诺酮类药物与靶酶的相互作用)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质粒介导的耐药性是指编码蛋白质的染色体外成分干扰喹诺酮类药物-酶相互作用、改变药物的代谢或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外排.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是指孔蛋白的低表达或细胞外排泵的过度表达导致喹诺酮类药物的细胞浓度降低.文章最后对喹诺酮类药物与靶酶的相互作用以及靶酶突变如何产生耐药性进行了讨论.总之,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对构建可有效对付耐药株的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拓宽这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绿色组链球菌与2类重要的感染性疾病有关,即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菌血症和心内膜炎.革兰氏 阳性菌,特别是肺炎链球菌和绿色组链球菌的氟喹诺 酮耐药性与喹诺酮类药物的2个作用靶(拓扑异构酶 Ⅳ和DNA促旋酶)的变异有关. 绿色组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来自以下3组人员的 口咽标本:(1)30名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治疗平均12±3d的住院患者; (2)30名接受非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至少5个月的 同期住院患者;(3)30名未接受治疗未住院的健康对 照.在包含3mg/L环丙沙星的琼脂平板上,从20分 口咽标本中分离出20株环丙沙星MIC≥4mg/L的 绿色组链球菌菌株,与相应的参考菌株相比,认为这 些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减弱,其中绝大多数 来自住院患者,而从30名健康对照的口炎标本中仅 分离出3株氟喹诺酮耐药性绿色组链球菌.参考菌株 有:缓症链球菌(S.mitis,SM)103335,口腔链球菌 (S.oralis,SO)102922,血链球菌(S.sanguis,SS) 55128.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司帕沙星对菌株SMB8 ~SMB14的MIC增至对参考菌株SM103335的2~ 32倍;对菌株SOB3~SOB14的MIC增至对参考菌 株SO102922的2~128倍;对菌株SSB1、SSB2的 MIC增至对参考菌株SS55128的8倍. 在氟喹诺酮耐药性缓症链球菌中,仅有SMB13 和SMB14在拓扑异构酶Ⅳ的C、E亚基(ParC,ParE) 或DNA促旋酶A亚基(GyrA)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 存在氨基酸取代,SMB13的ParC第79位Ser→Ile; SMB14的ParC无氨基酸取代,GyrA的第81位Ser →Phe,ParE的474位Glu→Lys,二者都与MIC的增 加有关.对缓症链球菌,当存在利血平时,诺氟沙星或 环丙沙星的MIC减至原来的1/4,认为存在外排泵表 型.在参考菌株SMB103335和菌株SMB9、SMB13、 SMB14中都观察到外排泵表型,该表型可以单独表 达(SMB103335,SMB9),也可以与拓扑异构酶Ⅳ、 DNA促旋酶的变异同时存在(SMB13,SMB14). 对口腔链球菌,当存在利血平时,诺氟沙星或环 丙沙星的MIC减至原来的1/4~1/16,认为存在外排 泵表型.12株口腔链球菌中,10株(包括典型菌株 SO102922)具有外排泵表型,特别是SOB5其喹诺酮 耐药决定区无氨基酸取代发生,在存在利血平时, MIC可降至典型菌株SO102922的水平.ParC的氨 基酸取代(79或83位)导致口腔链球菌对氟喹诺酮 类药物敏感性降低(SOB6~SOB9,SOB14);ParC和 GyrA(81或85位)同时发生氨基酸取代导致产生高 水平氟喹诺酮(尤其是司帕沙星)耐药性. 血链球菌SSB1在ParC的第83位Asp→Tyr; 而SSB2在ParC和GyrA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无氨 基酸取代,但存在显著的外排泵表型,在利血平存在谮 时,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MIC分别降至原来的1/8 和1/16. 用来自表达高水平外排泵耐药性的缓症链球菌 (SMB9)和口腔链球菌(SOB5)的DNA转化肺炎链 球菌R6,结果肺炎链球菌R6转化子获得外排泵表 型,在利血平存在时,肺炎链球菌R6转化子外排泵介 导的耐药水平可降至野生菌株R6的水平,表明外排 泵表型可以在种间传递. Guerin F,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 er,2000,44(8):2197(英文)  相似文献   

8.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细菌通过抗菌药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的失活或改变,抗菌药的外排或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青霉素结合蛋白、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突变可以分别导致β-内酰胺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B(MLS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当产生核糖体保护蛋白、16S rRNA或核糖体蛋白S12突变、23S rRNA突变时,会影响抗菌药与核糖体的结合,分别导致四环素耐药性、氨基糖苷耐药性和MLSB耐药性;糖肽类抗生素作用靶位肽聚糖前体末端的改变,导致糖肽耐药性。产生破坏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MLSB修饰酶(酯酶,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可以分别导致相应的抗生素失活,而产生耐药性。外排泵系统的存在可以降低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是导致多重耐药性的重要机制。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不能有效进入细菌细胞,也是耐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耐药性的主动外排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细菌产生酶对抗生素的修饰与灭活;药物作用靶点发生改变;膜通透性下降;膜产生主动外排作用;生物被膜的形成。膜的主动外排机制是由各种外排蛋白系统介导的把抗生素等药物从细菌细胞内泵出的主动排出过程,外排系统具有能量依赖性、底物广泛性、系统多样性及功能复杂性的特点;与常用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染料、去污剂及金属离子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尤其对四环素、氯霉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等广谱抗菌药的作用更为明显;其生理功能与正常物质转运和代谢有关。以利血平为代表的外排泵抑制剂能有效地对抗主动外排作用的产生,此类抑制剂将是防制细菌多重耐药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药物蓄积机制涉及大肠埃希菌染色体上非特异性基因位点的突变,通过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激活多重抗生素耐药操纵子marRAB,导致细菌外膜孔道蛋白异常和主动外排泵功能增强.该机制可单独或与靶位基因突变和(或)质粒介导机制共同引起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细菌体内药物蓄积浓度减少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细菌体内药物蓄积浓度减少机制--膜通透屏障和主动外排泵激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该机制涉及细菌染色体非特异性基因位点的突变,通过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激活多重抗生素耐药操纵子marRAB,导致细菌外膜孔道蛋白异常和主动外排泵功能增强.该机制可由其它药物诱发,可单独或与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共同引起细菌发生氟喹诺酮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在男性淋病奈瑟氏球菌性尿道炎的治疗中,pazufloxacin(200mg,每日3次,连续3d)的细菌清除率很低(28/42).随后的基因及DNA序列分析显示,在喹诺酮耐药分离株中,DNA促旋酶A亚基的第91位Ser突变为Phe普遍存在,这显示了pazufloxacin失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蓝氏阳性和阴性菌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由于细菌对其他许多抗菌剂已经耐药,所以人们预料细菌对氟喹诺酮类很快产生耐药性.事实上,由于在治疗中耐药性的快速产生,作为喹诺酮类最早的化合物——萘啶酸,一般已不使用.本文综述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问题.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已证实喹诺酮类如萘啶酸和恶喹酸的抗菌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该酶同时具有使双股DNA链解开及连结功能.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所含的DNA旋转酶由两个A亚基和两个B亚基组成.编码这些亚基的基因分别称为gyrA和gyrB.DNA旋转酶以ATP为能源,使闭环DNA反相扭曲成超螺旋形结构及将DNA链中的片断解开  相似文献   

14.
细胞体内药物蓄积浓度减少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细菌体内药物蓄积浓度养活机制-膜通透屏障和主动外排腺激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该机制涉及细菌染色体非特异性基因位点的突变,通过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激活多重抗生素耐药操纵子marRAB,导致细菌外膜孔道蛋白异常和主动外排泵功能增强。该机制可由其它药物诱发,可单独或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共同引起细菌发生氟喹诺酮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喹诺酮类药物在细菌细胞中的作用靶位-Ⅱ型拓扑构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的组成及其在细菌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介绍了测定DNA促旋酶基因(gvA,gyrB)和拓扑异构酶IV基因(parC,parE)点突变的常用方法及分析gyrA,gyrB,parC和parE突变与细菌喹诺酮药性的相关性的常用方法,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淋病奈瑟氏球菌为代表,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回顾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机制是生物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2006年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在多方面有重要的发现,如对细菌药物主动外排泵的药物转运结构机制的深入了解及发现新的药物泵或新的泵调控表达机制,发现了喹诺酮类药物修饰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对金葡菌耐药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与发现新型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的platen.simycin,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多重耐药岛的发现,新型β-内酰胺酶的继续出现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开始从食用动物或宠物分离的细菌中证实。本文还讨论了2006年中国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结果。这些研究成果继续提示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多种耐药保护机制及细菌本身基因结构的多样性与可移动性使其能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机制以适应抗菌药物的作用。严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及传播和延长抗菌药物的疗效周期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药性的主动外排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细菌产生酶对抗生素的修饰与灭活;药物作用靶点发生改变;膜通透性下降;膜产生主动外排作用;生物被膜的形成,膜的主动外排机制是由各种外排蛋白系统介导的把抗生素等药物从细菌细胞内泵出的主动排出过程,外排系统具有能量依赖性,底物广泛性,系统多样性及功能复杂性的特点;与常用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染料,去污剂及金属离子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尤其对四环素,氯霉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等广谱抗菌药的作用更为明显;其生理功能与正常物质转运和代谢有关,以利血平为代表的外排泵抑制剂能有效地对抗主动外排作用的产生,此类抑制剂将是防制细菌多重耐药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0例淋病患者淋病奈瑟球菌的耐药情况。方法淋病奈瑟菌ATCC49226采用纸片扩散法。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纸片酸度法测定。结果 120株淋病奈瑟菌中,β-内酰胺酶阳性的有38株,占31.67%。对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较为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临床上已不宜将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作为淋病奈瑟球菌的常规治疗药物,可选择大观霉素、头孢曲松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由于广泛淋病奈瑟氏球菌对青霉素或四环素的耐药性,头孢三嗪被推荐用于临床,但只是肌肉注射,而Cefixime可供口服,吸收良好,单剂口服400mg或800mg血药水平超过MIC=0.125mg/L的时间可持续24h之久,对耐药淋病奈瑟氏球菌有极好活性。本文就Cefixime作为头孢三嗪代用品对耐药淋病奈瑟氏球菌活性在疗效、耐受性、安全性和敏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333例(男209例,女124例)无并发症的淋  相似文献   

20.
喹诺酮类药物及细菌对其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结构、进入细菌体内的方式及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简明阐述.针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而导致的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的原因入手,阐述了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从染色体突变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几种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为研究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