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培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809-1810
目的:探讨正畸矫治儿童上颌牙齿前突效果以及矫正前后侧貌变化和牙合关系。方法:120例儿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儿童进行头颅X线侧位片和记存模型,分析硬组织指标及软组织面型特征,研究错牙合机制的产生,制定矫正方案双侧的上颌处第一双尖牙进行减数拔出,选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正牙齿;而对照组采用自攻型微钛钉支抗种植体。结果:正畸矫正儿童上颌牙齿前突有明显变化,前突的上牙突度减小,牙合关系恢复正常,软组织的凸面得到改善。结论:儿童上颌牙齿前突矫治有利于上颌与上牙弓突度降低,软硬组织之间结构一致,特别是上牙弓改善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效果,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2008-2013年就诊于本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22例正畸患者,通过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结合种植体支抗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后的SNA角、ANB角、U1-NA角、U1-NA距离(mm)、前牙覆合、前牙覆盖、上唇突度、下唇突度、角U1-L1、角L1-MP、A-Npog等结果较矫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牙列整齐,覆合覆盖正常,侧貌良好,上下唇突度减小,上唇突度减小更加明显。结论:在临床中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单纯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面型及咬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7):538-540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非减数矫治对上唇软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和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非减数矫治。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上唇软组织的12项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上唇各点相对于X、Y轴的线距上,治疗后A'-X和UL-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的显著增长。在软组织角度与软组织线距的测量上,治疗后软组织面凸角、鼻唇角、上唇倾角和上唇突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前突和面部侧貌协调性显著改善。结论运用快速扩弓扩大牙弓宽度是不拔牙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改良型ACTIVATOR矫治早期反(牙合)对颅颌面三维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型ACTIVATOR矫治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牙合)80人,对治疗前后的(牙合)模型、薛氏位关节片及头颅侧位片投影测量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颌牙弓宽度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②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上切牙唇倾;③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乳牙反(牙合)改变最明显,矫治后呈Ⅰ类骨面型,替牙期反(牙合)矫治后仍遗留骨骼异常,骨面型仍属Ⅲ类;④下切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结论改良型ACTIVATOR矫治反(牙合),能有效促进上颌生长,抑制下颌生长,使颅颌面的生长方向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Ⅰ分类牙源性错畸形在矫治中牙合平面的变化,以及平面的变化对患者垂直骨向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提高在矫治过程中对矫治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方法通过2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恒牙早期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上颌前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变化3 mm,第一磨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增加2 mm,OP-SN矫治前后顺时针变化平均3,°软组织鼻唇角改变了13°,上唇长度伸长了4 mm,下唇长度伸长了3 mm,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分别改变2 mm。结论通过升高后牙、直立后牙、压低前牙、增加前牙唇倾度及前移下颌等方法均可使相关牙齿垂直高度发生改变,诱使牙合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最终影响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牙源性错[牙合]畸形在矫治中[牙合]平面的变化,以及[牙合]平面的变化对患者垂直骨向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提高在矫治过程中对矫治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方法通过26例安氏Ⅱ类1分类恒牙早期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上颌前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变化3mm,第一磨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增加2mm,OP-SN矫治前后顺时针变化平均3°,软组织鼻唇角改变了13°,上唇长度伸长了4mm,下唇长度伸长了3mm,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分别改变2mm。结论通过升高后牙、直立后牙、压低前牙、增加前牙唇倾度及前移下颌等方法均可使相关牙齿垂直高度发生改变,诱使矜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最终影响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牙 合患者21 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 线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及上唇发生了明显的后退(U1- NA, U1-L1°,↓);颌骨的改变不明显,下颌部分发生了轻微的后下旋转(OP- SN°↑),下前牙有压低并有轻微的唇倾(L1- NB°L1-MP°↑);软组织上下唇均有后退(Z 角,NLA↑,上下唇突度减少). 结论:上颌单颌减数矫治非拥挤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改变主要发生在牙及牙槽骨.此方法适用于牙性或轻度骨性的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后,软、硬组织的突度变化. 方法: 选择26 例11~16岁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用方丝弓矫治技术, 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后,SNA减小1.1°,⊥-NA角度减小13.3°, ⊥-T角度增加19.9°,上唇倾角增加10.4 °,下唇倾角增加5.9°,上下唇角增加15.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1类拔牙矫治可取得明显的软、硬组织突度的改变,主要是上颌及上颌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微型钛种植钉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经验,评价该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严重上牙弓前突的患者9例,矫治设计上颌均为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支抗为强支抗。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以两步法内收前牙。通过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测量方法,观察切牙和磨牙的位置变化。结果选择治疗结束并X线图象清晰的患者6例进行测量,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端水平内收6.20 mm,切牙牙轴平均减少11.80,°支抗磨牙平均前移1.18 mm。上颌切牙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牙近中位移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建立上下磨牙的中性关系和良好的尖窝锁结关系。结论微型钛种植钉支抗能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青少年安氏Ⅱ^1s错[牙合]矫治后对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5例安氏Ⅱ^1s错[牙合]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使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Ⅱ类颌间牵引完成矫治,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图和手工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上前牙经过矫治内收后,前牙覆[牙合]、覆盖达到正常;上唇明显后移,长度随之伸长,突度降低;鼻高度相对增加;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变,开唇露齿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治疗青少年安氏Ⅱ^1s错[牙合],可使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得以改善,有效地纠正前牙深覆[牙合],最终取得良好的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的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矫治前后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的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安氏Ⅱ1类病例32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16例。采用头影测量软件测量其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共含21个测量项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的变化主要为覆合覆盖减小,牙轴改变和磨牙关系纠正以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拔牙组覆盖减小主要为上切牙舌倾实现,非拔牙组则为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的共同结果;垂直向软硬组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的变化主要为鼻唇角增大和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位置变化。结论直丝弓矫治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可改变牙齿位置及软组织侧貌,对骨骼结构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颗下颌第二前磨牙,30例),应用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2组患者软硬组织的相关测量指标(T1和T2)及其差值(T2-T1)。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硬组织测量指标中Overjet、SNA、ANB、U1-NA、U1-NA距、U1-SN、NA-PA和A-NP减小(P<0.01),U1-L1和Pg-NB增大(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软组织测量指标中H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距离、下唇-E线距离和鼻下点-H线距离减小(P<0.05或P<0.01),下唇倾角增大(P<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软硬组织测量指标变化量(T2-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时对于患者面部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青年学生上颌前牙区软硬组织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锥形束CT(CBCT)测量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分析两者之间及其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在校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CB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软组织厚度:唇侧测定5个点(距龈缘1、2 mm,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上方1、2 mm);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硬组织厚度:唇侧测定4个点(根尖处、根中处、牙槽嵴顶根方2mm处和1mm处).分析软硬组织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受试者中切牙在5处软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0.84 ±0.18)、(1.18 ±0.21)、(1.44 ±0.20)、(0.62 ±0.14)、(0.74 ±0.17)mm,侧切牙分别为(0.78 ± 0.15)、(1.01 ±0.17)、(1.27 ±0.19)、(0.54 ±0.13)、(0.73 ±0.18)mm,尖牙分别为(0.79 ±0.15)、(1.05 ±0.18)、(1.30 ±0.19)、(0.51 ±0.13)、(0.60 ±0.17)mm.中切牙在4处硬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2.21 ±0.53)、(0.57 ±0.17)、(0.62 ±0.14)、(0.65 ± 0.15)mm,侧切牙分别为(1.36 ±0.74)、(0.41 ±0.16)、(0.58 ±0.18)、(0.65 ±0.19)mm,尖牙分别为(1.40 ±0.61)、(0.44 ±0.15)、(0.70 ±0.21)、(0.75 ±0.21)mm.上颌中切牙唇侧软硬组织厚度男性大于女性(P<0.05).上颌尖牙区唇侧相同位点软硬组织厚度呈正相关(r=0.344、0.225,P<0.05).结论 ①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冠根向存在差异;②软硬组织厚度存在性别差异;③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44/44)或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44/55)的安氏II1错畸形病例,进行治疗前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比较,探寻影响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因素,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疗效满意、非骨性错的安氏II1病例50例,分为两组,其中拔除44/44 25例,拔除44/55 25例。对两组治疗前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组间比较,选取其中有统计学差别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L1-AP、TLL-E、拥挤度、Pos-NFL、L1-MP 5个测量项目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0.056+0.0037L1-MP+0.125 L1-AP(mm)-0.022 Pos-NFL+0.056 TLL-E+0.052拥挤度,概率大于0.5,选择44/44拔牙模式;概率小于0.5,选择44/55拔牙模式。结论:在进行安氏II1错畸形矫治设计上,下切牙突度、下唇突度、拥挤度、下颌软组织颏部位置、下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共同决定了拔牙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遗传因素对同卵双生子颅颌面部软硬组织形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投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方法,比较同卵双生子间颅骨、颌骨、牙齿、软组织的形态学差异,初步探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同卵双生子颅颌面部软硬组织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正畸治疗前,对12对同卵双生子同期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取记存模型,采用计算机头影测量软件和数显游标卡尺分别对颅颌面部软硬组织及牙齿进行测量分析。综合Downs、Steiner等分析法对12对同卵双生子的35个骨骼和牙齿参数进行测量;同时按照Holdaway等分析法对6个软组织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双生子中颅骨及上下颌骨间形态位置关系无显著差异;②双生子牙-牙槽骨测量参数中,U1-SN和U1-NA间距及上颌前牙不齐指数和上颌牙列拥挤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遗传因素对颅骨和上下颌骨及上、下颌牙弓的形态起到决定性作用;②环境因素对上颌切牙的唇倾度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下颌前牙的唇倾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研究Ormco传统双翼直丝弓托槽、Tip-Edge Plus差动力直丝弓托槽与标准转矩Damon被动自锁托槽在正畸拔牙矫治中对上颌前牙的转矩控制情况,为临床应用上选择合适的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患者40例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和昆明市延安医院口腔科就诊者,且为中度牙列拥挤需拔除上下颌第1前磨牙的安氏I类错()畸形,其中采用Ormaco传统双翼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患者10例、Tip-Edge plus差动力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患者10例和标准转矩Damon被动自锁托槽矫治器患者20例。比较矫治前和矫治完成时反映颅颌面关系、软组织形态等20项测量项目。  结果  3组患者矫治前均提示突面相,上前牙前突。矫治后3种矫治器及相应的矫治技术都改善了上前牙突度,∠U1-L1较治疗前均增大,∠U1-NA较治疗前均减小。在软组织方面,矫治后3组UL-EP、LL-EP均发生了减小,Z角增大,接近正常值,提示侧貌前突也得到改善。矫治前和矫治后3组患者间的上下颌骨在矢状向位置、垂直向位置、前牙突度,以及软组织4个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Damon双翼托槽矫治器、Tip-Edge plus托槽矫治器和标准转矩Damon被动自锁托槽矫治器3种矫治器,在改善前牙突度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效果,矫治完成后对照的3组数值均接近正常值,说明标准转矩的Damon自锁托槽、Tip-Edg plus差动力直丝弓托槽以及Ormco传统双翼托槽在拔牙病例中都能有效的控制前牙转矩,且3种托槽在控制转矩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t);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McNamara分析法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进行头影测量,探讨其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McNamara分析,得到7项相关指标。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男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上颌突距大于男性正常胎(P〈0.05);②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下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均大于女性正常骀(P〈O.05)。③男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及下切牙突距明显大于男性非拔牙患者(P〈0.05)。④女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明显大于女性非拔牙患者(P〈0.05)。结论McNamara分析法的部分数据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及矫治设计有参考价值;男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17.10%同时上下切牙突距分别大于正常值的54.03%和60.61%时可考虑拔牙。女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36.71%时可考虑拔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残根保留情况下牙龈软组织的自我修复与拔牙后软组织愈合在犬前牙区软组织愈合中的不同。方法在A、B、C3只犬的上颌前牙区(右上颌侧切牙,左上颌中切牙)制造残根模型,将牙冠磨至龈缘下,勿损伤牙龈(将此设为残根组);拔除3只犬的左下颌侧切牙(将此设为拔牙组);术后第1、3、4、5周观察两种不同牙龈愈合生长的情况,并在术后第3、4、5周按照A、B、C顺序取左上颌中切牙牙龈增生组织、左下颌侧切牙拔牙创增生软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第4周时肉眼观察到残根周围新生软组织基本长满断面,第5周时新生软组织的质地及颜色与正常牙龈基本一致;拔牙术后第3周时软组织已基本长满创面,但肉眼观察其颜色较浅,质地较硬;组织学观察残根周围新增生的软组织以增生的鳞状上皮为主,炎细胞浸润不明显;而拔牙创周围软组织则表现为明显的炎细胞浸润,鳞状上皮轻度增生。结论采用保留残根后新增生的牙龈软组织较拔牙后软组织愈合慢,但是更接近于正常牙龈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