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该研究旨在比较闪烁显像这种标准方法与13C-辛酸呼气试验(OBT)在测定胃排空方面的差异。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n=21,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40~75岁)接受了标准化的动态闪烁显像和OBT。闪烁显像持续90m in,采集4h呼气标本。对于OBT的标本,胃对固体食物排空一半的时间(T1/2)根据以前描述过的OBT标本的两种数学模型计算: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和几何法。由OBT测量所得的T1/2比闪烁显像测量所得值明显长(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为167±50m in,P<0.05;几何法为185±52m in vs109±74m in闪烁显像法;P<0.005)。由非线性最小二乘法(r=0.26)及几何…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证实磁示踪法测定胃排空所测数据是否准确,体表定位是否恰当,我们对34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胃炎病人做了同体同步钡餐法与磁示踪法测定胃排空的对比观察。方法是病人同时服钡餐及磁示踪剂,同步摄X线片测定胃内弱磁场。分别求钡剂及磁示踪剂的胃半排空时间。观察结果,钡餐法胃半排空时间为0.48±0.19小时,磁示踪法为0.49±0.19小时。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核素胃排空显像观察逆行胃电刺激(RGES)对胃排空的影响,探讨胃电刺激治疗肥胖的机理,为其技术改进和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肥胖志愿者13例经内镜放置胃粘膜电极,于试验开始前30min及试验过程中持续给予RGES,d2研究内容同前,只是给予假性刺激.采用99Tcm-DTPA标记混合餐观察真性及假性刺激后胃半排时间.结果:受试者RGES后胃半排时间中位数为103.79min,假性胃电刺激后受试者半排时间中位数为88.66min.其中11例受试者RGES后胃半排时间长于假性胃电刺激后胃半排时间.2组(RGES组及假性胃电刺激组)胃半排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GES后受试者胃半排时间显著长于假性胃电刺激,可延缓肥胖者胃动力,延长胃半排时间.核素胃排空显像能客观定量地评价逆行胃电刺激对胃排空的影响,为其技术改进和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不失为一种无创、重复性好、具有定量和符合生理特点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早期2型糖尿病大鼠胃动力变化与胃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组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与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的变化情况,探讨早期糖尿病胃动力异常与胃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5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0)、糖尿病组(DM组,n=15)。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12周后应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仪(SPECT)技术测定胃半排时间与胃排空速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清sEPCR,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胃组织NO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胃组织eNOS免疫阳性染色密度。结果 DM组大鼠胃半排时间(30.82±12.56)min、NO(30.82±12.56)μmol/L、eNOS平均光密度(0.36±0.15)均明显低于NC组(P<0.05),血清sEPCR(129.45±4.83)μg/L明显高于NC组(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胃动力加快,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病变可能是胃动力障碍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胃组织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与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的变化情况,探讨早期糖尿病胃动力异常与胃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5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0)、糖尿病组(DM组,n=15).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12周后应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仪(SPECT)技术测定胃半排时间与胃排空速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清sEPCR,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胃组织NO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胃组织eNOS免疫阳性染色密度.结果 DM组大鼠胃半排时间(30.82±12.56) min、NO( 30.82±12.56) μmol/L、eNOS平均光密度(0.36±0.15)均明显低于NC组(P<0.05),血清sEPCR( 129.45 ±4.83) μg/L明显高于NC组(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胃动力加快,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病变可能是胃动力障碍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胃起搏前后胃瘫犬胃排空和血浆胃动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胃起搏对胃瘫犬胃排空和血浆胃动素的影响 ,及起搏治疗前后胃排空与血浆胃动素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糖素建立胃瘫犬模型 ;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 植酸钠标记的半固体试餐 ,计算机断层摄影显像技术 (SPECT)检测术前、术后及起搏治疗后的胃半排时间 (GEt1/ 2 ) ,同期应用放免法 (RIA)测定血浆胃动素 (MTL)含量 ;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胃体、胃窦在腹部体表的投影部位输入起搏信号 ,驱动胃电节律。结果 模型犬术后的GEt1/ 2 (79.4 2± 1.91)min较术前 (5 6 .35± 2 .99)min ,P <0 .0 0 1明显延迟 ,血浆MTL含量 (2 4 2 .0 9± 17.2 2 ) pg/ml显著高于术前 (184 .2 9± 9.81) pg/ml,P <0 .0 1,且胃排空与MTL呈负相关 ;但行胃起搏治疗后 ,模型犬的GEt1/ 2 (6 4 .94± 1.75 )min ,P <0 .0 0 1和血浆MTL含量 (2 12 .5 5± 11.2 0 )pg/ml,P <0 .0 2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胃排空与MTL呈正相关。 结论 胃起搏可加速胃排空 ,恢复或改变胃肠功能活动 ;胃起搏前后 ,血浆MTL含量与胃排空有相关性 ,MTL可能参与了胃起搏的作用机制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99mTc-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m Tc-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在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2型糖尿病(T2DM)及预后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100例T2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分为无白蛋白尿组(38例)和微量白蛋白尿组(62例),另选择同期健康者25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行核素肾动态显像获得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肾功能曲线,同时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无白蛋白尿组GFR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GFR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肾功能曲线半排时间(T1/2)延长,20 min残留率(C20)增高。微量白蛋白尿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可以早期发现T2DM患者肾功能受损程度,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阶段糖尿病大鼠Ghrelin的变化情况与胃运动异常之间的联系,了解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Ghrelin对胃排空的影响。方法6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周糖尿病组(DM-2w)及对照组(NC-2w)、8周糖尿病组(DM-8w)及对照组(NC-8w)、20周糖尿病组(DM-20w)和对照病组(NC-20w)。高脂料喂养诱导胰岛素抵抗后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腹腔注射,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2周、第8周、第20周进行核素法胃排空测定胃半排时间、50 min胃内核素残留率;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Ghrelin水平,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胃组织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密度。结果(1) DM-2w组半排时间为(22.99±2.53) min,与NC-2w组(48.76±22.06) min比较胃排空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8w组半排时间为(35.24±11.00) min,与NC-8w组(43.59±13.79)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20w组半排空时间为(84.02±27.54) min,与NC-20w组(47.79±13.22) min比较胃排空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DM-2w组大鼠血浆Ghrelin水平显著升高,与NC-2w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8w组大鼠血浆Ghrelin水平与NC-8W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20w组大鼠血浆Ghrelin水平与NC-20w组及DM-2w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Ghrelin水平与胃半排空时间呈负的直线相关。结论(1)糖尿病的不同阶段胃动力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形式,在早期以胃动力加速为主;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胃排空逐渐减慢延迟。(2)在胃动力变化的过程中,血浆Ghrelin也呈现出与胃动力变化类似的变化趋势。(3)血浆Ghrelin水平与胃半排空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按随机交叉实验设计法,对5尺犬口服和静脉注射卡莫氟(10mg/kg)的药代动力学及绝对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应用反相高效波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药物浓度。结果表明静注给药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开放规型,T1/2α=1.67min,T1/2β=34.55min,Vc=0.2525L/kg,C1=0.3205L/kg/h,AuCiv=498.44μg·min/m;口服卡莫氟片的药时曲线符合一室开放模型,T1/2a=12.min,T1/2e=38.51minTmax=28.46min,Cmax=2.09μg/m1,AuCpo=407.90μg.min/m1;由AuCiv和AuCpo算得绝对生物利用度F=82.14%。  相似文献   

10.
赵琪  宋民喜  孟凡江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092-1093
目的 :探讨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肾动态核素 SPECT显像技术 ,以99MTc-DTPA为显像剂 ,对 53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肾小球滤过滤 ( GFR)等指标测定 ,并与常规的尿蛋白定量法进行比较。结果 :肾功态中 GFR、肾脏指数 ( RI)、2 0 min残留率 ( C2 0 )、浓集率 ( CR)、半排时间 ( Scr C1/ 2 )、高峰时间 ( Tb)各指标贡献价值各有侧重。而且 ,GFR反映各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功能。结论 :99MTc-DTPA较常规尿蛋白测定来判断糖尿病肾病真实、可靠、全面、快捷、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国产13C-辛酸呼气试验胃排空检测系统,评估糖尿病小鼠胃排空异常以及胃动力药物对胃动力功能的影响。方法 13C-辛酸采用格利雅方法合成标记。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制作糖尿病小鼠模型。多时间点(0、5、10、15、20、25、30、45、60、75、90、105、120min)采集小鼠13C-辛酸灌胃后呼出的气样,红外线同位素能谱仪测定气样并获得参数13CO2峰值(Cmax)与半排空时间(T1/2)。分析13C-辛酸剂量对胃排空参数的影响及试验的可重复性,评估胃动力药物对糖尿病小鼠胃排空的干预作用,以及13C-辛酸的异常毒性作用。结果 13C-辛酸剂量与Cmax呈正相关(r=0.954,P〈0.05),但对T1/2无显著影响。重复呼气试验的T1/2变异系数为(4.76±1.43)%。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小鼠的T1/2分别为(28.2±6.8)min和(28.1±4.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格瑞林使糖尿病小鼠T1/2显著缩短为(19.6±4.9)min(P〈0.05),而硫酸阿托品则使T1/2明显延长至(40.7±7.0)min(P〈0.05)。13C-辛酸异常毒性试验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小鼠13C-辛酸呼气试验胃排空检测系统具有非侵入性及良好的可重复性,能够有效检测胃排空异常和胃动力药物对胃排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阶段糖尿病大鼠的胃排空及对活血化瘀中药的反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不同阶段糖尿病(DM)大鼠胃运动功能变化,活血化瘀中药及血糖对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制作DM模型成功后的Wistar大鼠平均分为2组:DM-A组每日用活血化瘀中药灌胃;DM-B组每日用等量水灌胃。另以10只Wistar大鼠为对照组。分别于制作DM模型后12、24周进行核素法胃排空测定。结果 (1)2周的DM-A及DM-B组及对照组的全胃餐后240min内各时间点胃内存留率和胃半排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通过99mTc-DTPA胃食管显像方法测定从1997年11月到1999年2月共77例相对正常新生儿的60min胃排空率和胃食管反流指数,其中足月儿46例,早产儿31例,以此了解相对正常新生儿无症状反流的发生率,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结果足月儿无症状胃食管反流率为60.9%(28/46),早产儿达83.9%(26/31),差异有显著性。无症状反流指数平均为6.7%。足月儿或早产儿组中,有反流或无反流者,其胃排空率没有差异。结论新生儿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胃食管反流,尤其是早产儿;未发现胃食管反流指数与胃排空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13C-辛酸呼气试验(OBT)与胃排空功能超声检测(GEU)在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功能检测中的一致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1例,对照组30例,分别行OBT与GEU检测,评价胃排空功能,并分别比较两种检测手段所得参数的相关性。结果:OBT显示糖尿病组胃半排空时间(GET1/2)、延迟相时间(tlag)均明显延长,120min胃残留率(Ret120min)增加。GEU亦显示不同时点糖尿病组胃排空率延迟。两种方法在不同时间点胃排空率具有高度相关性,对照组:60minr=0.501P=0.005,120minr=0.526P=0.002;糖尿病组:60minr=0.604P<0.001,120minr=0.651P<0.001。结论:应用OBT方法检测糖尿病胃动力障碍与GEU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OBT不失为一种相对理想和临床实用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患者的胃液体排空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肝硬化与胃液体排空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超声胃窦面积法测定了 2 6例肝硬化患者和 14例健康人的胃液体排空 ,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空腹血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结果 :肝硬化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GET1/ 2 )为 (34.5 3± 8.2 3) m in,较正常对照组 (2 8.0 6± 4.11) min明显延迟 (P<0 .0 1) ,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胃液体排空障碍。肝硬化患者 GET1/ 2与上消化道症状积分呈正相关 (r=0 .42 6 ,P<0 .0 5 ) ,表明肝硬化患者的胃动力障碍是引起上消化道症状的重要原因 ;肝硬化患者 GET1/ 2与肝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r=0 .491,P<0 .0 5 ) ;肝硬化组血浆胃动素浓度为 (4 18.5 4± 5 4.6 3) ng/ L,血清胃泌素浓度为 (87.73± 2 4.37) ng/ L,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P均 <0 .0 1)。结论 :肝硬化患者胃液体排空障碍可能与肝功能受损、胃肠激素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超声显像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 32例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胃液体排空时间和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及生长抑素的浓度。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组胃液体排空T1 2 为 (39.2 6± 10 .85 )min ,较对照组明显延迟 (P <0 .0 1)。胃液体排空延迟的 19例 2型糖尿病患者胃泌素浓度为 (14 0 .32± 30 .75 )pg·ml- 1 ,胃动素浓度为 (6 6 7.94± 14 9.32 )pg ml- 1 、生长抑素浓度为(2 8.5 4± 8.4 6 )pg·ml- 1 ,较胃液体排空正常的 13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增高、增高及下降 (P均 <0 .0 1)。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胃液体排空T1 2 与胃泌素浓度呈正相关 (r =0 .94 1) ,与胃动素浓度呈正相关 (r=0 .92 5 ) ,与生长抑素浓度呈负相关 (r=- 0 .938) ,P均 <0 .0 1。结论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胃运动功能障碍 ,且胃液体排空延迟与其胃泌素分泌增高、胃动素分泌增高及生长抑素分泌下降有关 ,说明胃泌素、胃动素及生长抑素在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病人血浆胰高糖素样肽=1(GLP-1)水平对固体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性核素法对55例2型糖尿病病人及15例正常人(NC组)进行固体胃半排空时间(T1/2)测定.根据T1/2结果将糖尿病病人分为胃排空时间正常的DM组和胃排空延迟的DGP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空腹及餐后3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平胃散及其组方药材水煎液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平胃散及其组方药材水煎液7 d后,灌胃给予核素标记药物99mTc喷替酸盐注射液,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对大鼠胃内核素标记物残留量进行扫描,通过软件计算获得大鼠全胃半数胃排空时间(T1/2),对受试药物大鼠胃排空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平胃散组、苍术组、厚朴组、陈皮组和甘草组T1/2分别为23.17、19.95、22.13、27.53、50.21 min;阳性对照组T1/2为22.13 min,阴性对照组T1/2为58.06 min。结论平胃散及其组方药材苍术、厚朴、陈皮的水煎液具有较强的促进大鼠胃排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脾消胀制剂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胃饲树脂小球并计数的方法计算胃排空率,采用高灵敏度感应片传感器记录在体胃在用不同剂量的健脾消胀制剂前后的运动改变。结果高、中、低剂量(5g/kg、2g/kg和0.5g/kg)健脾消胀制剂组的胃排空率均显著快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5)。高、中、低剂量的健脾消胀制剂均使胃运动幅度和胃电慢波振幅增加。结论健脾消胀制剂能增强胃电机械运动,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Nonspecific symptoms of ulcer, such as epigastric bloating, early satiety, nausea and anorexia, exist in some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healing, the cause is still nuclear. Gastric emptying inthe patients with continual or recurrent dyspepsiasymptoms after gastric ulcer healing was evaluatedby using real--time ultrasonography. The patientswere treated by several doses of cisapride. The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valuate the gastricemptying disorders after gastric ulcer healing andthe ther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