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CTA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64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AD成像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 50例AD均清楚地显示主动脉全程及其主要分支,均能辨别真腔、假腔、内膜片及撕破口部位,其中DebakeyⅠ型15例,DebakeyⅡ型6例,DebakeyⅢ型29例。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受累5例;腹腔干受累9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10例;右肾动脉受累8例,左肾动脉受累12例;右侧髂总动脉受累7例,左侧髂总动脉受累13例,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5例;合并动脉瘤或瘤样扩张4例;合并假腔内血栓形成10例;合并主动脉壁钙化23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35例分析及术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源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术前评价价值。方法收集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资料,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等。重点观察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分型及重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果依据夹层累及范围,35例患者包括DeBakeyⅠ型13例,DeBakeyⅡ型4例,DeBakeyⅢ型18例,所有患者均观察到撕裂的内膜片及近端初始破口的位置,并准确显示了主动脉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结论双源CTA检查操作简便,综合原始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诊断并评价主动脉夹层情况,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随访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经CTA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用患者均采用CT增强扫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CAT检查对于主动脉夹层分型、真假腔、破口位置、各分支受累情况及三维表现。结果:8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tanford A型24例、B型56例;真腔平均强化CT值高于假腔平均强化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髂总动脉最易受到累及,降主动脉近端破口位置较多;MRP及CPR对破口的显示率较高,CPR、MRP、CTVE及VR对真假腔的显示率较高,CPR、MRP及VR对内膜瓣的显示率较高。结论: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腔内治疗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A在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的DeBakey I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杂交手术术前及术后CTA,6例患者的术中DSA资料和CT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例患者术前CTA明确诊断为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根部上方附近,3例位于主动脉弓部,2例假腔机化,11例均累及胸主动脉及降主动脉,4例累及主动脉弓主要分支;术后CTA复查均很好显示置入支架位置,假腔血栓机化情况,重建主动脉弓及旁路血管显示清晰,其中2例患者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1例主动脉弓部局部出现内漏,其余患者夹层假腔内血栓机化,真腔内径扩大,旁路血管通畅。结论:双源CT主动脉成像在DeBakey I型胸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前后的评价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全程、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40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64排螺旋CT扫描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全部能辨别真假腔,按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17例,Ⅱ型1例,Ⅲ型22例。25例显示破口,主动脉弓3大分支或部分分支受累13例,累及腹腔干6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累及右肾动脉7例,累及左肾动脉12例,累及髂动脉19例。并发心包积液7例,胸腔积液13例,肺动脉栓塞1例。结论 64排螺旋CT全程、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能够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一致性及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善的40例AD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显示的AD破口数、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距离、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胸主动脉直径、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范围及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真假腔内血栓形成及钙化状况、行覆膜支架后内漏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检测AD破口数、破口距LSA的距离、胸主动脉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DSA发现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的例数分别为16例(40.0%)、6例(15.0%)和15例(37.5%)、6例(15.0%),两种方法在检测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时的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可检测出夹层血栓、动脉壁钙化,而DSA无法显示。40例AD患者行TEVAR 34例,覆膜支架置入后DSA即刻检测发现内漏者11例(32.4%)。结论 CTA、DSA两者对诊断AD有较好的一致性,对TEVAR术前、后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颅脑血管CTA27例,颈部动脉CTA8例,肺动脉CTA10例,冠状动脉CTA6例,主动脉CTA11例,下肢动脉CTA11例。采集的原始数据经主机上的重叠层厚基础重建后装载到后处理工作站,使用三维软件的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建(SSD)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73例中有71例检查部位的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共发现血管异常63例,其中脑动脉瘤7例,脑动静脉畸形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脑血管闭塞2例,脑胶质瘤2例,脑膜瘤3例,颈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放置术后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癌侵及肺动脉5例,冠状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明显钙化狭窄5例,主动脉瘤2例,肝癌2例,肾动脉狭窄2例,Budd-Chiari综合症2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5例。结论结合CT轴位图像及各种重建成像,MSCTA能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对5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CPR及VR后处理.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而后处理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整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破口、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1型16例,Ⅱ型10例,Ⅲ型25例.结论:主动脉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综合运用后处理技术对提高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老年腹主动脉病变在基层医院采取急诊彩超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石排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0例中老年腹主动脉病变患者,通过CT明确诊断。对上述患者采取急诊彩超诊断,观察分析彩超诊断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70例患者经彩超诊断显示,其中腹主动脉夹层占比为54.29%,腹主动脉瘤占比为41.43%。彩超诊断符合率为95.71%(67/70),与CT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8例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Ⅰ型占比为42.11%,Ⅱ型占比为31.58%,Ⅲa型占比为13.16%,Ⅲb型占比为13.16%。左、右侧颈总动脉受累各3例,4例双侧颈总动脉受累;2例右骼外、股总动脉受累,1例右锁骨下动脉受累。29例腹主动脉瘤中3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或瘤濒临破裂,均表现为腹主动脉瘤内产生明显涡流,表现为杂色血流信号,其附壁血栓处能够观察到血流充盈缺损,多普勒频谱表现为紊乱两相波型以及单相波型收缩期湍流信号。结论:中老年患者腹主动脉病变诊断在基层医院采取急诊彩超可起到较好的诊断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病情予以明确,且具有经济、快捷、无创的特点,在诊断中老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瘤和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疑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6层螺旋CT主动脉增强血管成像扫描,然后将数据送工作站作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RP)、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仿真内窥镜重建(VE)。结果:63例病人中,正常者7例,异常者56例。异常病例中单纯主动脉钙化4例,主动脉粥样硬化52例,并发主动脉瘤5例,并发主动脉夹层7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成像对诊断主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瘤和夹层诊断具有快速、准确、创伤小等优点,可作为诊断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对于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进行了胸部CT平扫和增强检查。40例肺栓塞病例中,位于右侧肺动脉主干者6例,位于左侧肺动脉主干者4例,位于右下肺动脉及其分支者15例,位于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者5例,两侧或单侧多部位者10例。MSCTPA上均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影,病灶呈圆形、卵圆形、条带状、杯口状。有时伴肺梗死、肺不张、肺部浸润、胸腔积液等改变。CT扫描两上肺动脉未见栓塞灶。结论:MSCTPA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无创伤性的最佳影像学手段,其对正确及时诊断和治疗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置入、定位技术并观察封堵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用15条健康杂种犬,自制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规格为(12~15 mm)×6 cm、人工血管长度为4 cm.随机封堵左或右侧肾动脉.术后1、4、8、12、16周,复查主动脉造影及增强CT.结果 15条犬均成功地置入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分别封堵7条右肾动脉及8条左肾动脉.复查显示支架无移位,封堵肾动脉无血供.结论自制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高且封堵效果良好.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具有应用于临床病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肾移植后并发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随访是否可采用一种无创伤、特异性高、安全的检查方法。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临床怀疑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移植肾动脉期的增强扫描,扫描后所得到的数据经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处理成像。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10例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54%~75%,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50%。吻合口狭窄10例,其中合并移植肾动脉主干狭窄2例;移植肾动脉分支狭窄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9例,狭窄程度75%~95%,8例置入支架,1例球囊扩张;1例给予药物治疗随访,于2年后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及难治性高血压,置入支架。1例无临床症状,经多层螺旋CT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50%,随访4年肾功能、血压正常。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中1例行球囊扩张者2年后彩色多普勒提示移植肾吻合口狭窄,行多层螺旋CT检查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50%,随访4年3个月,肾功能、血压正常。提示多层螺旋CT后成像技术可作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依据,对区分临床疑似病例,制定支架置入治疗方案,以及术后随访观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三维重建。结果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增宽、动脉壁钙化、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破口位置及内膜剥离范围。结论螺旋CT可以满足临床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需求,为临床治疗提供所需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中的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17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测患者的冠状动脉变异检出率,并根据CT结果对冠状动脉变异进行分类。结果:617例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变异78例(12.64%,78/617),其中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冠状窦者9例,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冠状窦者2例,右冠状动脉开口高位者2例,多开口变异者2例(并行左主干),心肌桥者59例.前降支.肺动脉瘘者2例,左右冠状动脉一肺动脉瘘者l例,右冠状动脉一左室瘘合并右冠状动脉瘤者1例。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变异,并可清晰显示各类病变细节,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5月临床拟诊为肺栓塞,并经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方法三维重建确诊的41例病例。结果:41例病例均得到满意图像,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及叶、段、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41例病例共发现栓子512个,其中肺动脉主干2个,右肺动脉干63个、左肺动脉干54个、叶动脉105个、段及亚段288个。直接征象表现为各级肺动脉内不同形态的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因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梗塞、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动脉扩张、右心功能不全及局限性的肺纹理稀疏、胸腔积液等的影像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安全、迅速、无创、敏感性、特异性、分辨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及复查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